丘文亮吧 关注:13贴子:187
  • 2回复贴,共1

丘文亮从侧面去反映中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是怎样的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10-07 13:59回复
    有无兴趣
    2013-12-30 22:43:16
    归档在 学校教育 | 浏览 72 次 | 评论 0 条
    有无兴趣
    曾经遐想人们学习有何益处或路归何方。从母亲娘胎呱呱坠地起,先接触最原始的学习,后接受义务教育,再继续深造或进入学术研究。能够一直在无形中支持他们似学到老,活大老的缘由,除了追求自己理想,坚定信心或念以外,换句话说,有无兴趣于何事何物。
    自己思考过别人是否真正践行,我便作了调查,急着寻找最终的答案。当我有意试问同级或下级学弟学妹时,虽然一部分他们说了确定对某一学科有兴趣,但多数如我所料,学弟学妹和学哥学姐给出的回答———读书,考出好成绩,通过高考这一关,大学出来后找份工作求得生存发展。我怀疑他们是否产生所谓的得趣。纵使他们考得顶呱呱。就拿我校内宿生的情况依我了解的看不过尔尔。
    我脑海里存在相同的疑问便问了一位学理科的同学,我听到了满意的回答。而我类似的话是:除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坚定信念以及因为我也得趣。
    历史上知趣者也不少,顾千里的裸体读经,乃真知读书之趣。
    今日国文好的人都是看书无所不窥,或违背校规下,被中津津有味地偷看《水浒传》。
    读书是必要的事,在法律上讲受义务教育亦是一项义务,说到读书还要为以后混口饭吃。我想过读书以后出来社会做什么。我们我们同学肯定有各自的想法或理想或梦想。比如,当科技农民,当店员,当大公司懂事长,当工程师……而读书看重为了求取功名,学习本身乃一个浅入深究,必然要通过(考试)重重关。这与得趣显然不相关。
    趣字何来?得趣的方法有很多,概括起来无外乎存在两种:其一,趣字建立在取到功名利禄上,以读书比方,你读书认真,考出好成绩,突然有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也可能从中得到趣来。其二,趣字大抵发于性。
    但我又会矛盾,既然我要达到目的,就不能享受趣么?牛顿受独立思考勤于思考,潜心钻研———苹果为什么不往上空飞出?未见得牛顿刻苦钻研其理是为了发现万有引力;达尔文忍着嘴痛嘴里含第一只虫子又去捉另一只虫子,以后专心进行考古探索,未见得达尔文探索其理是为了发现生物进化论;陈景润完全忘我沉浸于图书馆,有一次竟锁了自己整一下午,未见得陈景润忘我沉浸图书馆为了解答“哥德巴赫猜想”。令人诧异,他们并非先知去做一事,然而最后得到大的成功。
    倘使持那种态度,往往却未得真趣。假如你以趣为动力去专心做事,比你牢记目的更容易达到结果。无疑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雷同。
    或许你会反驳,那样做不是差不多吗,不过是一种方式不同而已。它应该是一种态度,一种方式不同的问题。美国乔登著的《学并快乐着》就是一个例子。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却没有真正地提倡得趣读书。


    2楼2014-10-07 14:00
    回复
      分享到:《图书馆的开放日》
      2013-12-30 22:45:14
      归档在 教育方面 | 浏览 96 次 | 评论 0 条
      《图书馆的开放日》
      图书馆的开放日是在星期天,这是相对我们内宿生而言,平时开发的时间则安排于读书期间。
      我回忆着往事。那是我们期盼,为之高兴的星期天。在8点钟左右就可听到来自图书馆那里传来的声音,而这时我看到好几个同学哗然向楼下走去,在讨论去图书馆;在楼中的男生纷纷走出宿舍,笑着说那件愉快的事,我看去那儿的女生已经先走了一步,将要到图书馆。
      这是第一次我到图书馆,猜想着同学们迫不及待想借书马上投入看,这或是好事吧。之后,我与宿友以及图书馆管理员李老师一同到了图书馆。当李老师 上前开锁一间通往图书馆的房间门时,他得喊道我们让道而从中走过同学们让出的路道。因为他们争先恐后狠不得瞬间就能走进去,宛如当时一群淘金者抵达美国的那种急切的心情。这时图书馆的大门,暂且未开着。李老师终于好不容易开了锁,并打开了门。
      一下子,这些内宿生蜂涌冲入,各自迅速作出自己走向的判断,或者立即定好座位坐到电脑台前。他们动作真够快的,打开电脑,有的人在下载歌曲,有的人在网上听歌曲、看电影,有的人还在上网聊QQ,但好像没有打游戏的人,因为这是管理人员管理有见效的体现。来这儿就这么倒霉,我就没有电脑用。在以后,我看到类似的这种情景。星期天,我觉得值得适当地身心要休息,但我看到现在的这情况恰恰不是这个样子。李老师说,大家莫争用电脑,你用了他用。但是很少人听讲管理人员的话,不宜用过多时间用到那里去,上网查些有关学习的资料,诸如此类。
      如此,有电脑操作的同学此时欣慰地用着电脑,没占到的呢?他们不甘愿即刻就一走了之;有林林总总的人用压金换得借书卡,借到他们需要的书马上就离开现场了。
      两张木凳整齐的间一定距离而摆放在报纸堆旁,纵然有那么几个同学路过,偶然哗啦啦翻翻书,眨眨眼睛他们就觉得足够了。


      3楼2014-10-07 14: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