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哥基友吧 关注:25贴子:2,283
  • 10回复贴,共1

【转】清华学子怒批杨振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10-07 12:53回复
    杨振宁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很幸运地在每一个选择的关头作了对自己人生最有利的选择
    。他这样一语蔽之,掩盖了其言下之意,没有像邓稼先、钱学森等人冒死回国,是自己的
    幸运,因为这样才不会在国内艰苦的环境中早早过世,为祖国付出毕生精力而无法享受国
    家的富强所提供的优越条件和上帝最后的礼物。


    3楼2014-10-07 12:55
    回复
      关于杨振宁为什么不回国,杨先生的回答是:在我之前的中国人赴海外求学,都是学
      成即回国。可是当我拿到博士学位之时,韩战爆发,美国不允许理工科博士回国,因此滞
      留在美国。而为什么加入美国国籍?杨振宁的回答是因为他所持的中华民国护照在出国旅
      游签证时非常不方便,所以加入美国国籍。
        在这里,我想说出心里觉得很不舒服的几句话:很多当时出国留学的杰出学者,拿的
      都是博士学位,他们也知道美国不允许他们回来,可是,国家正遭遇苦难,八年抗战、三
      年内战之后中国人民并不能完完全全地站立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国家作为世界的唯一霸
      主,不肯放弃在亚洲的势力存在,所以,当摆脱八国联军、摆脱日本铁蹄侵略的中华民族
      正有机会一统中华板块,而日本作为战败国在亚洲已奄奄一息无法实现在亚洲的实力制衡
      之时,巧妙插手朝鲜战争,试图在与中国东北接壤的地方建立一个傀儡国,同时牵制中国
      与日本,也牵制了中国统一台湾的步伐。


      4楼2014-10-07 12:55
      回复
         为了抬高自己规范场的地位,把和自己合作的米尔斯教授说成是所在的俄亥俄大学五
        十年来所有科学上的论文、无论、生物、数学、化学、还是其它物理学成就,都没有米尔
        斯教授和自己发表的这篇论文重要。
          以此类推,从来没有培育过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清华大学,这一百多年来所有科研方面
        的成就,恐怕也没有杨振宁任何一篇小文章的贡献,所以,他选择80几岁后回国养老,让
        科研落后的中国见识一下国际级大师,也就怪不得顶着国人这么大的质疑,迎娶一位离婚
        在职研究生,因为以他所作出的贡献和人生抉择的成功判断,在任何时候都要作出有利于
        自己的选择,老年回国养老的杨振宁,不选择一位对自己追求不矣的年轻女人,还能作出
        什么体现其人生精明的判断和价值的呢?
          杨振宁这种回避重点的说法,在主持人挖掘71年回国听到邓稼先说原子弹是完全靠中
        国人自己研究做出来的成果时,杨振宁为什么落泪的原因,是否因为自己的祖国能作出这
        样自豪的成就,而作为搞这一行、物理研究的顶尖科学家,没有为国家尽一份力的遗憾?
        或是这项研究居然由自己的朋友、童年一起成长一起留学的邓稼先完成,而感到懊悔呢?
        杨振宁的回答是很多种感情参杂在一起,不是仅仅因为一种原因才止不住落泪。
          对于杨振宁这种和李政道争执了半个世纪的顶尖科学家,他怎么会不在意国家关键性
        的科研成就有没有自己的参与呢?可是作为因为旅游签证不方便就把自己的国籍放弃的一
        位所谓美籍华人,他来讲爱国,恐怕台独分子都要耻笑,试问台湾两千四百万同胞有多少
        人因为世界上只有二十个国家承诺中华民国,而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出现签证麻烦而放弃自
        己的中华民国国籍?杨振宁现在还用这个理由出来讲,是不是提醒国外留学人员,当你的
        中国护照不好用,赶快换一本美国的吧,管他爱国不爱国“有利于自己”才是优先考量。


        6楼2014-10-07 12:57
        回复
          更确切的定义是:这是一位80多岁还回国养老享受国家特殊照顾的伟大美籍华人科学
          家,他身边是他晚年上帝所赐与的最后一个礼物,而这个礼物现在也属于美国,清华所做
          出的巨大投入是为这一对美籍华人在中国的价值宣扬作全面背书。杨振宁对中国最大的价
          值体现是其一生在任何时候都做出对的选择――当然是对他自己。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
          翁帆,一位28岁嫁给82岁美籍华人的年轻女子。这恐怕是中国社会本年度最有社会价值判
          断的选择了。而今晚,杨振宁为这一价值认定,作最完美的解释。
          杨振宁的人格
            一个人要想在这样一个清浊混杂的社会里干干净净地走完自己的一生,很不容易,若
          还能奉献全身心于自己的事业,且能取得伟大的成果,则更难。
            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干干净净地走完了自己一生的人,他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
          他又是一个将整个身心奉献于自己的事业的人,因此赢得人们的崇敬;他更是一个成就丰
          功伟绩的人,因此使人们由衷地钦佩和敬仰。 


          8楼2014-10-07 12:58
          回复
            扬振宁和邓稼先是同乡,初中同学,西南联大同学,一起坐船去美国留学。后来两人
            有着完全不通的价值取向,走上了完全不通的道路!扬振宁留在美国繁华世界,靠获得诺
            贝儿奖,出尽风头,晚年还不甘寂寞!邓稼先当年毅然回国,为中华民族的两弹一星做出
            了杰出的贡献!可惜的是由于当年的科研试验条件有限,人身防护条件简陋,邓稼先由于
            核辐射过多,身患癌症,英年早逝,实为国家民族之大殇!但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
            记,从历史和国家角度来说,邓稼先必将千古流芳,永垂不朽!是他,永远的奠定了整个
            中华民族的战略安全和民族地位!不管过多少年,所有炎黄子孙都将崇敬他!
              在一次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在推卸责任。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
            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
            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
            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就是这一
            次,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
              邓稼先有一次开会在西湖,他拉着同仁在“精忠报国”那四个古意盎然的字前照了一
            张相片。许鹿希说,邓不爱照相,但这张照片是他自己要照的。当初随邓稼先一起搞原子
            弹的科学家,有些中途而退了。因为“没有科研成果,不能家庭团聚,不许亲友通信。作
            为知识分子和普通人的生活、乐趣、权益,是必须牺牲掉的了。


            9楼2014-10-07 12:58
            回复
              杨在得奖后首先访问了台湾,李同情红色中国,两人渐行渐远。此后中美解冻杨回国
              见到老同学邓稼先竟然鼓动他到美国,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那时出去了就由不得自己了(
              邓稼祥说过,我不会在杨面前透露在干什么,因为杨何等聪明,只要我一说,他就可以推
              断中国原子弹研究进展程度),周总理热情的请杨回来为祖国效力,竟被他以国内物理水
              平太差而一口回绝。而李、丁肇中访问大陆后积极为国内引进先进设备,亲自安排人才培
              训,造出了正负电子对撞机(受到杨的反对好像认为太浪费钱)、加速器、阿尔法磁谱仪
              等世界领先科技,李还积极帮助建立两岸骨髓库;即使李远哲这个现在认为是亲独分子,
              78年到大陆访问安排他参观景点,他却说时间紧张先看科研单位,80年代不辞辛苦为大连
              物理化学所引进了当时国内还没有的部分先进的分析仪器。
                而杨呢,只看到他在到处演讲,唯恐人们不知道他除了第一个华人诺将外还有一颗赤
              子之心,到处与各地官员会面(好像与现今搞“学术政治”的科学家有某种相似),也没
              听说捐助什么项目,不管是物理的还是人道的,倒是很会节约他自己的钱财,80年代经杨
              推荐到美国学习的物理苗子,其中有一个居然人格分裂杀了好几个同学,真是“慧眼识英
              才”。50年代没回来现在回来定居,领取“上帝最后的恩赐”,名利双收,果然是学到了
              中华文化的精髓,佩服佩服。
                邓稼先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10年的单身汉生活,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
              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他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
              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
              死系于一发的险要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
              励。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
              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
              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
              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


              12楼2014-10-07 13:04
              回复
                1986年,国内公开报道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名字,当年大漠上腾起蘑菇云的谜底
                终于揭开。当人们以感激的心情来颂扬这位功臣时,他却平静地辞世而去。党和国家授予
                他的“五一”劳动奖章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却永远闪耀着光芒。
                  21岁便在学生运动中担任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26岁在美国成为“娃娃博士”;取
                得学位后第九天便毅然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
                  1958年以后神秘地“消失”。在戈壁大漠中,创造出世界上研制氢弹的最快速度。
                  临终前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只要这世界上还有中国人,就会有人记得岳飞文天祥,就会有人记得――邓稼先!!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辉煌的名字:
                  两弹一星元勋: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院士
                  两弹一星元勋:中国核物理泰斗王淦昌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核物理学家钱三强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物理冶金学家吴自良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物理学泰斗钱学森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物理学家彭桓武
                  同时让我们也记住一个名字,美国人杨振宁,他为自己的国家(美国)又增加了一个
                诺贝尔奖
                  (以上内容纯属转贴)


                13楼2014-10-07 13:05
                回复
                  @浩克的野餐 @米勒大帝han 都来看看


                  14楼2014-10-07 13:05
                  回复
                    在课外兴趣沙龙吧看过了。。。我也不好发表什么意见,对比着看看华罗庚和陈省身你就明白真正的科学家留洋之后应该以什么态度面对祖国。。。。搞科学的就应该认真搞科学,别去弄别的去,对比着看看伽罗华你也就知道了。。。。


                    15楼2014-10-07 13:59
                    回复
                      。。。。
                      附图三张


                      16楼2014-10-08 00: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