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义人吧 关注:6贴子:261
  • 4回复贴,共1

张义堡,水湖滩,大佛爷手指磨脐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张义堡,水湖滩,大佛爷手指磨脐山……
传说磨脐山由十八盘金磨组成,有十八匹金马拉着,一年三百六十天不停地转呀转呀,把一颗颗金小麦磨成金粉,贮藏在山下的金柜里。只要有人能找到打开金柜的金钥匙,就能取出金粉造福父老乡亲……

美丽的传说是虚无的,但寄托了张义广大人民群众向往富裕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张义人一代接一代地探索,一年接一年地奋斗……终于在又一个新世纪的春天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导人民群众找出了祖祖辈辈盼望的这把“金钥匙”。2002年,沙井台村村民邓国录从山外引进了从来没有见过的“人参果”,种进了自己新建的日光温室里,没想到获得了意想不到的高产,而且“色、香、味”远远超过了山外的产品,当年收入2万多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镇上领导认定这就是他们战胜贫困的“法宝”,坚定地伸出了政府这只“有形的手”,采取强力措施,引导群众把人参果发展成了一个区域特色产业。到2006年,全镇发展日光温室达到2195座,人参果总产量2.5万吨,收入6500万元,平均每亩纯收入达2.1万元。使2000多农户,8900多人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据镇上领导介绍,2004年开始建起日光温室的农户,到现在存款都在10万元以上。张义镇找到了战胜贫困的“法宝”,迅速向邻近的天祝县哈溪镇扩展。2006年,哈溪镇发展日光温室达到1451座,几乎尽占了所有的川地,今年开始向比较平坦的山地延伸。如今,张义、哈溪两镇已经创造了联手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的模式,天梯山人参果品牌已成了他们的代名词。说起人参果,必然想到张义和哈溪;说起张义和哈溪,必然想到人参果。
过去走旱路旱路不通,走水路水路不通的贫困山区,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将一个从来没有见过,而且吃第一口时,没有人称赞的“人参果”,“无中生有”地发展成了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是一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现象”。因此,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张哈现象”。它不仅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贫困地区战胜贫困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深刻的启示。

启示一:认准了当地优势定能找到发展的出路


凉州区张义镇地处张义盆地,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辖26个村、18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98万人。全镇总面积347平方公里,耕地16万亩,其中水浇地仅有3万多亩,人均不到0.7亩。既无区位优势,又无资源优势,“吃粮靠老天,生活靠救济”,是全市少有的几个贫困乡镇之一。这里正常年景都无法满足群众的生活温饱,更何况面对的是“十年九旱”的自然灾害。2001年,全镇人均纯收入仅有447元,低于全省绝对贫困线,“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地地道道算得上是“没治”的地方。但张义的干部群众没有成为“没治”的俘虏。他们承认落后,承认困难,但不相信没有一条出路。多年来,干部群众前赴后继,殚精竭虑,一代接一代地苦苦寻找治穷之策。直到在2002年,第一棚“人参果”终于在这个贫困山区成熟了。经省上权威部门科学检验,每100克人参果鲜果中含钙910毫克,是西红柿的114倍,黄瓜的36.4倍,维生素C和人体必需的17种氨基酸含量也较高,特别是微量元素硒的含量仅次于人参,居所有水果、蔬菜之首。这一结果坚定了镇上领导和干部的决心和信心,随即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向全镇大面积推广。在短短两三年内,不仅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产品远销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还认证了全市第一个有机水果,并成功塑造了中国人参果之乡的品牌形象。
过去,张义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吃少穿,干部群众的工作着力点一直没离开过粮食。如果继续围绕粮食找优势,只能是以粮为纲,劣势比优势多,越来越穷。拓宽思路看问题,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又一条金光大道。山大沟深的劣势反而变成了无污染的优势,贫困山乡变成了生产有机食品的“天堂”。劣势变优势,似乎是在“骑着驴儿找驴儿”,找到了优势,才发现出路就在脚下。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贫困山区张义镇,其他成功的地区也是如此,甚至是一种规律,很值得我们总结和深思。



1楼2008-03-03 21:23回复
    • 61.178.185.*
    忘不了的晴川绿树
    忘不了的萧瑟秋风
    忘不了的你的容颜


    3楼2008-11-16 02:37
    回复
      • 60.164.133.*
      张义堡的 瓜子


      5楼2010-06-15 18:34
      回复


        6楼2010-09-15 20:27
        回复
          那个鸹子在那胡吹哟,去看看,再去听听,我们的领导们给我们干也几件好事哟。都他妈的不说真话。


          7楼2010-09-18 15: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