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下的海德堡吧 关注:2贴子:509
  • 20回复贴,共1

【夕阳-散文】秦淮虽在,古韵不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天的随笔哦XD


IP属地:安徽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4-10-03 18:44回复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错误】
    曾无数次在梦中瞥见过它的模样,也曾在书中找寻它亘古的繁华。秦淮,六朝金粉之地,秦淮之水静静流淌,带着南朝陈的纸醉金迷,带着盛唐的雍容风雅。如一曲悠扬婉转的歌,萦绕在我心头,丝丝缕缕,难以散去。
    那个曾被称作“石头城”的城市,刘禹锡曾写下“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绝唱;那个曾被称作“建康”的城市,是曾经的国都,陈叔宝也曾为张丽华写下“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的情诗。终于有这么一天,我也就踏上了远行的路途,去追寻我心中似梦一般的秦淮。
    可那是怎样的一个秦淮啊!
    没有了夹岸的楼阁繁华,没有了燕子呢喃,没有了佳人手执罗扇,美人如画……有的只是人头攒动,花船璀璨,以及一小片的雕龙画壁。秦淮河还是那条秦淮河,自始至终没有变过。可当我目光所及之处,无一不是林立的现代化商铺时,秦淮之古韵,怕也是被时光无情地抹去了吧!
    是的,我站在石桥边,把手置于桥墩之上,石桥和桥墩还是原初的样子,若干年来怕是从未变过吧!桥下的秦淮之水潺潺流淌,我轻轻合上眼,努力挣脱身旁拥挤的游客的喧嚣,暗暗想着----或许秦淮和石桥就是一对恋人吧!石桥陪伴着河水,默默走过了千年的时光,两者之间早已形成了默契,那千年如一日的无声守候,在我眼中,竟也成了秦淮之畔唯一的古韵了。
    轻轻用手描画石墩上的模糊纹理,粗糙的质感伴随着历史的厚重。但这,非但没有使我的心情好一些,反而使心中更加烦躁。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一瞬间充盈了内心。
    发了疯似的回头望去,望到的,只有游人如织与高楼林立。
    可我想找的,并不是这些啊!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一首【乌衣巷】流传至今,可当我真正到了秦淮之畔,方才知道,开满野花的朱雀桥,曾热闹喧嚣的乌衣巷早已不复存在。伴随着王谢家族的衰败而湮没在历史长河的最深处,再不会有人提起。


    IP属地:安徽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4-10-03 19:39
    收起回复
      燕子还在屋檐下筑巢,可谁能保证,那就是王谢堂前的燕子呢?我们,也只能凝望着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最终无迹可寻。
      不由又想起曾经看过的无数新闻了。铲车从地上开过,转眼便有无数古迹轰然倒下,似乎只是一栋楼阁,一座古刹,一堵城墙倒下,却极少有人会意识到,倒下的也是华夏的灵魂和精髓。时尚的高楼拔地而起,放眼望去,城市一片灯火辉煌。殊不知,那沉淀了千年的传统与珍宝,已在被逐渐掏空,最终化为一撮死灰……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淡忘,真的已经到这般地步了吗?
      反观其他国家,即使没有华夏悠久的历史,即使没有我们这种独特神秘的艺术成就,但他们对待文物和古迹的态度,也是无比崇敬和畏惧的。曾了解过,威尼斯水城和百年前并无太大差别,游人甚至可以在那里找到几个世纪前商人们外出前划在墙上的标记;卡尔卡松古城之外没有林立的大楼,有的只是一碧万顷的草原和涓涓的溪流,我们甚至还能感受到查理大帝的铁骑征服的痕迹。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和大树一样,只有根系发达,才能深深扎入泥土而难以垮塌!出于对历史的无比尊敬,我们又岂愿让一个民族变成一片虚无?
      “没什么可看的了,妈妈。”我转身对母亲说。
      我离开了那曾让我魂牵梦萦的秦淮,再没回头望上一眼。
      从今以后,怕是只有在纸上,描摹那古秦淮的样子了。
      叹一声,繁华落尽。秦淮依旧,古韵不存。
      2014.10.3.


      IP属地:安徽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4-10-03 20:00
      收起回复
        @罪印轮回 @穷暮无所归


        IP属地:安徽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4-10-03 20: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