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釉是在釉中含有适量的着色剂时,经一定温度烧成后所呈现出的彩色陶瓷釉面。通过采用五彩缤纷的色釉装饰陶瓷制品,可充分体现出釉的装饰功能,提高陶瓷制品的艺术价值。颜色釉按其不同的烧成温度可分为高温色釉(烧成温度在1250℃以上)、中温色釉(烧成温度在1050℃—1250℃和低温色釉(烧成温度在1050℃以下)。色釉按其所呈现的色调不同主要划分为青釉、蓝釉、红釉、绿釉、紫釉、黄釉、黑釉等几大系统。花釉是一种特殊的颜色釉,釉面为由两种或两种以土颜色交混形成的多色纹样,是我国一种传统的陶瓷彩釉装饰方法。花釉的历史已很悠久。早期的花釉是由于烧成温度、气氛的一些微妙变化,使釉面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奇特效果而偶然所得的,故人们称之为“窑变”花釉。后经试验研究,逐渐从釉料化学组成、施釉方法及烧成等主要环节上掌握了花釉的制作工艺,从而使花釉的花样品种更加丰富。花釉采用先施底釉、再施面釉的工艺制作。底釉常用深色釉(红、黑、褐色)。面釉常用乳浊釉,可以是白釉或其他浅色调的釉。面釉的成熟温度和高温豁度均稍低于底釉。多变的流纹和色调就是由于两层釉料性能上的差异,通过在烧成过程中所产生的釉料不均匀乳浊性、高温流动作用以及两层釉料中不同组分间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而呈现出来的。花釉可在干坯、素坯上施釉,也可在带釉或无釉瓷坯上施釉。在干坯上施釉时,要求坯体稍厚些,并具有较高的强度。底釉的施釉方法一般为浸釉或浇釉,釉层厚度为0.6一1mm。面釉可根据不同产品的要求,选用浸釉、喷釉、涂釉、点釉、刮釉等方法,釉层比底釉稍薄些,为0.4—0.8mm。通常较厚的釉层可形成较粗长的花纹,而较薄处则形成细短的花纹。结晶釉是指釉层内含有明显可见晶体的艺术釉。它多用于日用陈设瓷的装饰,我国的结晶釉是在古色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宋代就出现了“雨点釉”、“油滴釉”、“茶叶末釉”、“兔毫釉”天目系列结晶釉和“铁锈花”等名贵的结晶釉产品,这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结品釉制品,至今仍受到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人们的喜爱。结晶釉釉层中能形成各种各样的美丽晶花,有星状、冰花、晶簇、晶球、花条、花网及纤维状等。根据釉中所采用的不同结晶剂可将结晶釉分成锌结晶釉、钦结晶釉、锰结晶釉和铁结晶釉等。配制结晶釉的原料可分为结晶剂类原料、熔剂类原料和着色剂类原料三大类。ZnO、Ti2O、MnO2、Fe2O3是结晶釉常见的结晶物质,玻璃粉、长石、硼酸、铅丹等是形成釉玻璃体的常见熔剂原料,它们可促进晶体形成并可调节釉的熔融温度和高温黏度。在结晶釉的化学组成中,Al2O3对高温熔融体的黏度影响很大。由于Al2O3会提高釉的高温黏度,不利于晶体的形成,所以结晶釉中只通过生黏土等引入极少量的Al2O3成分。无光釉的表面对光的反射能力较弱,故它没有玻璃那样的光泽度,只是在平滑釉面上显示出柔和的丝状、绒状、蜡光等无光或亚光效果,它是一种具有特殊效果的艺术釉。无光釉可用以下三种方法来制得。 (1)适当降低釉烧温度或适当增加釉料的Al2O3含量; (2)用氢氟酸溶液轻度腐蚀釉层表面。 (3)在冷却时,使釉层中析出微晶。这种方法比较方便,采用也较多。当采用冷却析晶法形成无光釉时,釉层中生成了许多均匀分布的微细结晶,结晶微粒尺一寸通常为3---10μm。裂纹釉也称作碎纹釉、开片或纹片。采用具有比坯体热膨胀系数高的釉,可以在冷却过程中使釉承受张应力并超过其承受极限而产生裂纹,这种有意识地在陶瓷制品的釉面上造成网状裂纹的装饰方法称为裂纹釉。另外还有变色釉、荧光釉等,即在釉中添加了可变色或发出荧光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