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蔚(1904年~1988年),
阳曲县黄寨村人,
出生于农民家庭。在黄寨村读完小学后,父亲安排他到一家店铺当小伙计。但喜好读书的他却偷偷跑到太原报考山西国民师范完全科。1925年毕业后,留师范附小任教,由于他聪明能干,被推荐到阎锡山创办的育才馆第10班培养。但他并不满足,不久又考入南京中央大学。1930年初,到阎锡山驻南京第三政府内部任科员、监察院秘书。中原大战开始后,经傅作义介绍到了上海,投入金融界,在国民党中央造币厂审查委员会任文书副主任。

马文蔚始终潜心金融研究,并具备了一定的独特见解与研究成果。北京刚一解放,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筹建,马文蔚经薄一波推荐到总行工作。1950年的一天,南汉辰行长把马文蔚请到自己的办公室,拿出毛笔请他写了“中国人民银行”和“壹、贰、伍、拾、角、分”等几幅字样,南行长挑了一幅较好的放在一边。几年以后,这几个字便出现在“五三版”的人民币票面上。1951年,马文蔚被调到广西有色金属管理局任计划处副主任,次年被国务院征聘为高级知识分子,调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任计划处科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携家眷离职回原籍自谋生活。1978年按国务院(1978)104号文件纠正错案,按退休干部安置原籍。为人民币题字已过去30多年,马文蔚从未对人谈及此事。1983年《山西日报》、《新民晚报》报道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隶书是其他人书写的消息后,马文蔚为不使媒体继续以讹传讹,才上书总行。总行经过对存档手迹进行鉴定,确认了这一事实,并奖给为题写“中国人民银行”等字做出贡献的马文蔚人民币2000元。由马文蔚先生书写的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和“壹、贰、叁、伍、拾、圆、角、分”等汉字,用于第二套人民币到第五套人民币,并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