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吧 关注:9,408贴子:254,922

(修订稿)安定梁氏的来源、崛起、衰落和后裔考(梁焕平 / 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老嘢按:初稿昨日发过,昨晚焕平宗贤再发来“修订稿,遵其要求重发于后。焕平宗贤为研究梁氏文化,费力费财,文章迭出,也许其观点和史料或有争论,但能公开征求意见,应是值得钦佩的。



安定梁氏的来源、崛起、衰落和后裔考
(文/ 梁焕平)
《开卷诗》曰:
忠孝永敬夏阳梁,阀阅久传安定堂。
峯岭云露留丹心,千载武功日霞光。
绵绵世泽留子孙,赫赫家声自汉唐。
一见谱图应起敬,今人远仰祖梁商。
一、安定梁氏的来源
根据史料,安定梁氏来源有三种说法:一是来源于周宣王时秦仲少子康伯,二是来源于周平王之子唐,三是来源于魏王毕公之后。本人倾向于第一种。
安定梁氏在崛起前,一般认为来自康伯九世孙、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梁鳣。由于梁鳣受封千乘,又在曲阜受教孔门,后来牵强附会为东原梁氏开基始祖。暂且不论东原即今东平,和千乘和曲阜不是一个地方,梁鳣及其后代绝无可能在东原形成郡望的可能。“夏阳缵绪,沂渭流源”是梁氏的一付通用对联。据北京梁祥济教授说,他年轻时在山东做地质调查期间,曾经考证过“沂渭流源”。山东临沂地区沂水县,原来是郓,在隋开皇十六年(596)改为沂水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齐国范围内。山东郓城,过去叫郓邑,属于鲁国范围。史载,梁鳣,字叔鱼,孔子弟子,千乘侯,齐人。据此,梁鳣应为山东沂水人。沂水发源于山东沂水县。渭水发源于甘肃,安定梁氏出籍于甘肃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梁教授的解说,我才彻底搞懂“沂渭流源”的含义。“夏阳缵绪”是指安定梁氏来源于夏阳(今韩城)康伯。孔子被推崇是汉武帝之后的事情,之前连孔家都不是望族,何况梁鳣家族。之所以后来大家认可梁鳣是东原的始祖,可能是宋代梁颢和梁焘家族在东平崛起后,为了修谱的需要,强拉名人之故,这本是中国谱家之通病,不足为奇。这就是所谓的“沂渭流源”之“沂”字的出典。
事实是这样的,在晋为官的梁益耳被杀事件后,梁氏有一部分短暂避难齐国的经历,但没有重创整个家族,梁氏仍在晋国低调生活。之所以短暂避难齐国,是因为齐国梁丘据家族是本家,其家族多有齐重臣。因为这次短暂避难齐国的经历,梁鳣父子才有到鲁国受教孔门的机会。梁鳣在孔门学成后,回归晋国老家安邑。山西安邑实为中国梁氏的摇篮,即为历史上显赫一时的河东梁氏所在地,安定梁氏即是出于此家族。安定梁氏绝不可能从遥远的千里之外的东方——山东东平迁徙安定开基立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梁氏在河东和河西活动、生息。如果把“夏阳缵绪,沂渭流源”改为“夏阳缵绪,汾渭流源”可能最为贴切!这个区域是祖宗的发祥之地,生态环境极其美好,一年四季风调雨顺,衣食无忧,没有外迁的必要;同时该区域也是中华文明核心区域,长达千年的秦汉、隋唐帝国就在此发祥奠基。在这个无限美好的区域里诞生辉煌千年之久的安定梁氏毫不为怪。可以这样讲,梁氏的发展辉煌史和中华文明史是同步的,梁氏的辉煌史堪称一部小国史。山西的安邑,平遥,忻州,内蒙的武川,这四个地方是古代北方梁氏活动的几个关键点,希望引起宗亲的高度重视,加强学术研究的力度!
根据《武进魁士堂梁氏宗谱》记载,周、秦、西汉时期梁氏名人有:梁鳣公字叔鱼,梁骢公字子襄、梁国公字季邦、梁秦公字少康、周司寇梁布公字周德、秦将军梁樛公字叔茂、秦内史梁胜公字志克、南阳郡守梁齮公字无考、汉郎中梁生公字之后、赐爵一级梁正公字克端、梁镇公字重威、汉廷尉梁相公字顾卿、汉景帝时太原太守梁林。梁林迁北地,拉开了安定梁氏崛起的序幕,之前梁氏一直在山西安邑生息繁衍。今年上半年在扬州发现一部民国残谱,堂号就是安邑堂,就是一个有力证明。
(1)


IP属地:广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4-09-30 11:57回复
    东汉梁氏是历史上最大的外戚专权者之一,是历史上的著名的望族,来自安定乌氏人,即现在的甘肃省平凉市。查历代梁氏族谱,普遍认为安定梁氏世系如下:
    —、林公支系:1康伯…9鳣…16猷—17螳—18衍—19林—20文进等五子均为司马。
    二、桥公支系:1康伯…9鳣…16猷—17蛮—18衡—19荣—20禄—21赠—22睦—23禇—24桥—25汉—26延—27统—28松。
    《全梁文》卷三十一中《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比丘尼释净秀,本姓梁氏,安定乌氏人也。其先出自少昊,至伯翳佐禹治水,赐姓嬴氏。周孝王时,封其十六世孙非子於秦。其曾孙秦仲,为宣王侯伯。平王东迁,封秦仲少子於梁,是为梁伯。汉景帝世,梁林为太原太守,徙居北地乌氏,遂为郡人焉。自时厥后,昌胤阜世,名德交晖,蝉冕叠映。”
    顺治丙申(1656)重九日裔孙新乡敦睦堂梁羽明撰《梁氏家谱序》:“余姓出自少昊,至伯翳佐禹治水赐姓嬴氏,周孝王时封其十六世孙非子于秦,其曾孙秦仲为宣王侯伯,平王东迁封秦仲少子於梁,是为梁伯。汉景帝世梁林为太守,太守徙居北地,厥后昌繁阜世,名德交晖,蝉冕叠映。”
    安定梁氏来源于北地,但迁北地始于何祖?过去一直是梁史空白,多为揣测。从以上材料来看,汉景帝时梁林为迁北地之祖。从以上安定梁氏世系看,安定始祖梁桥和北地始祖梁林同为康伯16世猷公的后代。梁禇高祖父梁荣和太守梁林是从兄弟,且未出五服。所以北地梁氏崛起后,安定梁氏先祖投靠北地梁林是完全可能的。梁禇之子梁桥和他的子孙在梁林家族的帮助下,在北地做生意发了大财,为安定梁氏的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泾川学者魏海峰认为:“梁林曾任太原太守,为何徙居北地?原因待考。他的迁徙比梁桥早了150年以上。而他的后人梁景任职尚书令时,距梁林时代已过去了180多年,当时正是梁商家族的鼎盛时期。因此我个人认为,梁林徙居北地当时是个案,正史上再无反映,因此他的家族在梁桥之前或许并无号召力和影响力,后来梁景的任职或许梁商家族有关、或无关,但在宗族关系上无疑是相关的。也就是说,梁桥徙居安定,是投靠早于他们迁徙于此的梁林家族,这个推断有些勉强,到梁桥迁居安定时,或许梁林家族会投靠、或者汇合于梁桥一脉,共同形成安定梁姓世家。只能说梁桥之前,已有同宗梁姓在安定生活,而安定梁姓的真正崛起、郡望的形成,还是以梁桥家族为核心,至梁统时家族在地方初步形成较强的影响力,成为地方上的望族,至梁商时达到鼎盛时期。”“梁桥家族与梁林家族的关系,就有三种可能:1、梁林家族定居北地郡(后从北地郡分出安定郡)的时间早,有可能是梁桥家族投奔梁林家族才选择了来此定居,至少是从梁林家族处获得信息,从而选择了在安定定居。2、梁林来北地之前任太原太守,但何因迁徙于北地目前无考,但其家族从西汉景帝到西汉末,再无族人载入史册,可见梁林家族在这一时期中趋于低潮、甚至没落阶段。后梁桥来安定定居后,两支梁氏或无交错。至东汉时,两支梁氏皆崛起,尤其是梁桥后人,出将入相,盛极一时,而梁林家族也多代入仕。3、梁桥家族来安定时,梁林家族在当地尚默默无闻,梁桥的到来带动了梁林家族的崛起,二支梁姓同宗交融为一体。至梁商家族崛起把持朝政后,梁林后人也毫无疑问的进入朝廷。综合以上意见,两支梁姓在安定的历史是巧合、是必然,值得思考。”
    安定梁氏先祖初居北地,又迁茂陵,西汉哀平时归安定。梁统曾为酒泉太守,光武与隗嚣争陇西,梁统自嚣之后方助光武,光武德之。事后归京师,封高山候;又出为九江(今安徽寿县)太守,封陵乡侯。梁统实际是安定梁氏崛起的关链人物。
    (2)


    IP属地:广东2楼2014-09-30 11:58
    收起回复
      二、安定梁氏的崛起
      梁褚(23世)又名子都,号邨,字堤,生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壬戌(前119),享年67岁。配曾氏,生于汉武帝元鼎三年丁卯(前114),享年76岁。生子五:桓(24世)、柔、梓、樟、桥。梁樟(24世),号诚,配业氏,生子三:衍(25世)、法、汉。其三子梁汉(25世)出嗣梁桥。梁桥(24世)号谈又号司马迁,生于汉武帝征和三年辛卯(前90),享年98岁。梁桥在汉宣、元、成、哀、平五帝时为司马,并善作书,修历史成宗谱。汉平帝末年梁桥父子离任后花了千万家资,带领庞大家族从北地徙居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为汉武帝守陵。“周至柏梁台,忠孝永敬堂”即讲的此事。当时国家安置了27.7万人的强宗大族,达官显贵到茂陵居住,梁桥父亲是北地太守,本人也是达官,他们父子深受武帝皇恩,所以不惜一掷千金搬到茂陵守孝,以示对汉皇的忠心。后因王莽篡位战乱,梁桥随子梁汉,从茂陵归隐安定乌氏,为安定梁始祖。其不从者居扶风(今陕西凤翔扶风县平陵),为扶风之族。配李氏,生于汉昭帝始元二年丙申(前85),享年67岁,生子一溥(25世),立子汉。
      安定是春秋时期的秦地。秦统一天下后,安定被划归北地郡管辖。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刘汉政权设立安定郡,下辖高平、乌氏等21县。治所位于高平(今宁夏固原县),归凉州刺史管辖。东汉之时,安定郡治所迁至镇原东南。安定是春秋时期的秦地。秦统一天下后,安定被划归北地郡管辖。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刘汉政权设立安定郡,下辖高平、乌氏等21县。治所位于高平(今宁夏固原县),归凉州刺史管辖。东汉时安定郡郡治迁至临泾,临泾县治在当时就是今泾川县城北的水泉寺方位,其管辖范围包括了镇原东南地带,临泾东界和乌氏县的西界接壤,是临泾在东汉安定郡回迁后成为安定郡的政治中心。之所以历史上误将临泾记为镇原东南,是因为在隋代时,临泾在省废81年之后重新设立,设立时到了镇原东南,至今留下临泾乡的地名和行政建制,因而被后世志书错误记载。近年来,对于临泾的研究已趋于明晰,很多正史上的错误记载已经在逐步校正中,特别是甘肃省内学术界、考古界通过一些研究和发现,已经就临泾的行政建制达成共识。东汉129年,安定郡郡治从陕西扶风迁回临泾县,也就是今泾川县城。西魏大统元年,也就是公元535年,省废临泾县,期间中段81年之后,于隋大业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16年,重新设置临泾县,此后的临泾县就在今镇原。《括地志》云:“乌氏故城在泾川安定县东三十里,周的故地,后入戎,秦惠王取之,置乌氏县也。”梁褚(23世)自河东到北地郡,其子梁桥经商成巨富,有“赀千万”,后又迁居茂陵,为汉武帝守陵,至西汉哀帝、平帝末,再迁安定郡。其不从者居扶风。从此扶风、安定分野。
      (3)


      IP属地:广东3楼2014-09-30 11:59
      收起回复
        梁竦生长于京师,在故乡生活感到不舒适,又自负其才,因此,郁郁寡欢。曾经登高远望而叹道:“大丈夫居世,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如其不然,闲居可以养志,《诗》、《书》足以自娱,州郡之职,徒劳人耳!”后来,官府征召,他并未应征。
        梁竦配温氏、业氏。妣温氏生于汉光武帝元年(25),享年48岁,生子三:高、棠、雍。其长子梁高出嗣梁松。妣业氏生于汉光武帝建武四年(28),享年63岁,生子一翟,生三女。明帝死后,章帝即位,于建初二年(77),纳梁竦的第二、三两女入宫,均为贵人。四年(79),小贵人(即第三女)生下一子,即后来的汉和帝。当时,章帝的皇后是窦氏。窦皇后入宫无子,深怕失宠,因此非常妒忌。她见梁贵人生了和帝,先养为己子。梁家听说女儿生下一子,举家相庆。窦后闻知,更加忌恨梁氏,就于八年(83)作匿名书,“陷竦等以恶逆”。章帝派大臣审讯,结果梁竦死于狱中,家属再次流徙九真。而梁贵人姐妹二人忧惧而死。由于审讯中,辞语涉及舞阴长公主,因此公主也徙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
        后至和帝永元九年(97)窦太后卒,梁松之子梁扈遣从兄梁襢上诉,而梁竦长女梁嫕也上书陈述贵人含冤而死之事。并奏请:“妾父既冤,不可复生,母氏年殊七十,及弟棠等,远在绝域,不知死生。愿乞收竦朽骨,使母弟得归本郡。”经审讯,真相大白,和帝这时才知自己是梁贵人所生,于是下诏追尊生母梁贵人为恭怀皇后,追封梁竦为褒亲愍侯。遣中谒者与梁嫕、梁扈迎梁竦丧到京师改殡。同时召还梁竦之妻子与梁棠等。
        先是,窦太后陷害梁贵人时,窦宪兄弟曾经参与其事,因此,永元十年(98)当棠兄弟自九真赦归行经长沙时,逼令窦瑰自杀,以报父仇。归后,梁竦三子梁棠(29世),封乐平侯,位特进,官至大鸿胪。梁棠,号永宁,生于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50),享年79岁。妣刘氏生于汉光武帝建武三十一年(55),享年66岁,生子三:输、碧、芝。梁棠兄梁雍为乘氏侯,位特进,官至少府。梁雍,号永生,生于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享年68岁。妣陈氏,生于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享年58岁。生子三:商、禹(禹生一子旻)、舜。梁棠弟梁翟,号永房,为单父侯,配王氏,生二子。赏赐以巨万计。
        (6)


        IP属地:广东6楼2014-09-30 15:14
        回复
          永和六年(141),梁商病重,在他弥留之际,告诫诸子说;“我无什么德行,却享受了很多福气,活着无以辅助朝廷,死了还要耗费资产如金玉、珠宝之类的陪葬品,对朽骨又有何益呢?还要劳累百官为我安葬。现在边境又不安定,岂能为我一人耗费国家钱财!等我气绝之后,速将遗体载至冢舍殡敛,只穿平时衣服,祭食只用平常饭食,勿用三牲。你们若是孝子,万不能违背我的遗言。”他临终前,向顺帝推荐周举。顺帝从其言,拜周举为建议大夫,迁侍中、大鸿胪、光禄勋、光禄大夫等职;并采纳周举的建议,遣周举、杜乔等“八俊”巡行风俗,纠察二千石有“臧罪”者,惩治贪官污吏,其中有些是宦官亲属。梁商一腔为国节俭的苦心,诸子为之动容,但丧事从简的遗言并未实现。不久,梁商死去。顺帝十分悲悯,对他优礼存加,并亲自前往吊丧,又赐给他东园及朱漆银缕之棺和黄心柏木之椁,还有玉匣、什物等28种,钱2百万,布3千疋。皇后也赐钱5百万,布万疋。到出殡时又派车辆甲士护丧,并赐谥号忠侯。皇后亲临送殡,顺帝也一直送灵于宣阳亭,目送送殡的车骑离去,还作诔:“孰云忠侯,不闻其音。背去国家,都兹玄阴。幽居冥冥,靡所且穷”。表达了顺帝对重臣梁商的沉痛悼情。
          梁商一生谨慎小心,处事谦柔,悉心荐举人材,对汉室忠诚无比,成为朝廷良臣贤辅。但他权倾当朝之时,未能约束后代,致使其子梁冀从小骄纵,凶残暴戾,与其父秉性迥异。
          在交代梁冀之前,先把顺烈梁皇后介绍一下。梁妠,梁恭怀皇后孙女,大将军梁商的女儿,长得美丽动人,擅长女工,喜读诗书。9岁即能诵读《论语》,讲述韩婴的诗歌,基本含义都能准确理解。她的房间里经常挂着烈女图,以便时刻提醒她的言行。梁商经常对人说:“我先人全济河西所活者,不可胜数,虽大位不究而积德必报,若庆流子孙者,当兴此女乎?”永建三年(128),梁妠和妹妹一同被送入掖庭,时年13岁。入宫不久,被封为贵人。由于出身豪门,自己又聪明贤惠,不敢有专横骄奢之心,因而深得帝王的赏识,并被封为皇后。顺帝去世后,她以太后身份临朝,先后与弟梁冀迎立冲帝、质帝、桓帝。她兼用外戚宦官,亦重用李固等学士。她弘扬儒学,招收太学生3万余人。在位19年,谥顺烈。梁妠无疑是中国古代杰出女政治家之一。其妹梁莹,汉桓帝皇后,在位13年,葬懿陵。据说来自汉代亡名氏的作品《汉杂事秘辛》,即讲的皇帝迎立梁莹为皇后的事迹。
          (8)


          IP属地:广东8楼2014-09-30 15:15
          回复
            梁翼事迹后被演绎到清朱佐朝《渔家乐》传奇中。后又被改编为昆剧《刺梁》和《邬飞霞刺梁》演出。所谓“武侯遗宗”或“五侯遗宗”指东汉外戚梁冀一族的五侯。有唐韩翃《寒食》一诗和唐李贺《东洛梁家谣》一诗为证。韩翃诗《寒食》如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杰出诗人李贺有“鬼才之称,其诗《东洛梁家谣》一作《荣华乐》,辞彩绚烂,极尽铺陈,把东汉外戚梁冀一家炙手可热的权威,奢侈淫靡的生活以及富贵荣华的景象用此长诗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凝缩。从梁冀的长相说起,写及他气如虹霓的嚣张,描绘出他玉堂调笑的放肆,九卿百官见之畏慑的气势,黄金百镒赐予家仆的豪爽,瑶姬庖凤的奢侈,三黄后、七贵人、五十校尉、二将军的家族贵盛,最后所有这一切均为本诗最后两句全然化解:“当时飞去逐彩云,化作今日京华春。”
            梁商次子梁籍(31世)号不疑名袭,拜河南尹转光禄卿,好诗书,善待士,封颖阳侯,妣吴氏生一子而亡,立二子满、万。梁满乃梁蒙少子,梁万乃梁庐少子。
            梁商三子梁蒙(31世)号荫,封西平侯,顺帝时任殿中郎。梁蒙生于汉和帝永和八年(96),享年67岁。配巫氏、徐氏,生子五:长伯谆号禹字文越谥良直、次伯焕号政字文赴谥永厚、三伯火青号厉字文赵谥明忠、四伯煌号登字文遥谥宏贻、五伯然号满字文趋谥纯直。梁满出嗣梁籍。
            自梁统至梁冀历时1百余年,梁氏一门7封侯、3皇后、6贵人、2大将军、尚公主者3人、卿尹校尉57人、夫人食邑称君者7人,人称“满朝金紫衣,全是梁姓人”。一个家族能获得如此高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萧墙之变,遭冀之祸,几乎灭族,也就不可避免了。
            (11)


            IP属地:广东11楼2014-09-30 15:22
            回复
              再录《溧阳永思堂梁氏宗谱》卷一《旧本丽水梁氏流寓武进谱图上篇》一文如下:
              梁之先,本出於伯益之苗裔。自非子封於秦,使续伯益祀。传四世至於秦仲,秦仲之少子曰康,是为梁伯,国於夏阳。传五世至哀伯,为秦缪公所灭,其诸族子分散郡邑,遂以国氏为姓。哀伯之元孙千乘侯鳣之后统,仕汉封高山侯,子孙遂居於安定。一居江西之瑶田,一居广东之顺德。其居瑶田者,曰实从李克用擒黄巢者是也;其居顺德者,仕於宋。最显曰适,所谓同平章事者是也。高山侯统之元孙曰不疑,因萧墙之变,以其眷奔於吴。由是子孙复於西。仕於隋者曰毘,廉名著於西宁;毘之子敬贞,敬贞之曾孙肃。仕於隋唐尤显,皆为名臣。其世居吴尤以安定为首望。自肃七世生涓,涓为山东武城主簿,子孙因家焉,今为武城人也。自涓四世生灏,灏生固及适,父子俱以文学鸣於宋。固孙焘仕哲宗朝,为尚书右丞,以党锢徙於处州丽水。焘之孙皇曾祖缙云侯汝嘉因令武进,自丽水徙居焉,武进之有梁氏实本於此。曾祖生子三人,长为予祖,今图所列子孙皆出於皇曾祖。自涓以来,遭唐宋五代之乱,江南陷于僭伪,梁氏遂不显。然世为山东大族,而皇曾祖能定安武进之民,至今名其所居乡曰定安云。及宋兴天下,涓之子孙稍复出而仕宦。然自宋五十年,而吾灏祖、固祖,始以状元,擢甲科者父子二人;后又五十年,而适与焘以进士登制科者,叔祖从孙二人;今又殆将五十年,予亦以状元拜宰职,叔祖之子曰銛、曰锴,予二叔也,相继又登於科。锴不幸蚤世。今以进士仕者,予与叔父銛才二人焉。葢自涓祖以来,传十二世,二百年,或绝或微,离合不一,而其达於仕进,何其迟而又少也。今克家获承祖考之余休,列官於朝,叨窃荣宠,过其涯分,而才卑能薄,泯然遂将老死於无闻。夫无德而禄,辱也!适足以为身之愧,尚敢以为亲之显哉?呜呼!自涓而上,其行事见於史,自惟忠而下,遭世故而无所施焉。克家不幸,不得备闻祖考之遗德。然传於其家者:“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以信处人,以慈御下。”吾先君诸父,之所以行於其躬,教於其子孙者,获承其一二矣。克家又尝闻长老言:当兀术乱江南州县时,常州几被其毒,我皇曾祖汝嘉来令武进,率邑人浚筑防守,武进赖而保全者数万家。子孙岂有不被其阴德者。但恐克家不肖,不足以当之。《传》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今吾皇曾祖之子孙,苟以吾先君诸父之行於其躬,教於其子孙者,守而勿失,其必有当之者矣。故图其世次於谱,传之族人云。
              根据上文和《台湾桃园梁氏族谱》,江苏梁传岷宗长联合山东台儿庄、嘉祥、梁山、巨野、东平等宗亲历时数年成功编纂《东原卷》一书。我们从现在掌握的材料来看,前人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存在严重不足,甚至根本错误,但我们不能责备前人,我们要肯定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寻找祖源的伟大孝心。正是他们的崇高精神在激励我们后人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向前迈进和勇于探索!
              (14)


              IP属地:广东14楼2014-09-30 15:25
              收起回复
                见于《魏书》的还有梁祚等人。
                西魏北周的梁览,《北史》有传:其先安定人,避难走西羌,世为部酋帅,他的曾祖父梁穆以炮罕城归魏,封临洮公。祖父梁璟为尚书,封南安公。父梁钊曾任河、华二州刺史,封新阳县伯。梁览历梁、河二州刺史,封安德县侯,又追封为公,太统二年加太尉,又迁太傅。《梁览传》虽未追述至梁晖,但其血缘关系是有史可证的。北魏末逃到西羌的这一支,屡建功业,已成为户口众多的大族,仍自称安定梁氏;有的已迁居长安,也可能有些人回到安定原籍来了。
                安定梁氏,自魏晋至唐代是西北望族,不能排除其中有梁冀的后裔。《晋书》石季龙载记上,记王榷上表说秦雍望族十有七姓,列举了七姓为:皇甫、胡、梁、章、杜、牛、辛。前三姓都在安定,梁姓在乌氏,此时乌氏已东迁,非东汉梁氏所居之乌氏,此乌氏应在今泾川县境北部,梁氏盛于北周与隋。
                北魏末有梁御,安定乌氏人。随朱天光入关,平丑奴,为定西将军益州刺史白水县伯。西魏太统元年转右卫将军,进爵信都县公。沙苑战后加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广平郡公。出为东雍州刺史,卒。
                梁睿,梁御子。睿少时,以功臣子养于宫中,七岁袭爵为广平郡公。恭帝时加开府,改封五龙郡公,拜魏州刺史。入周为中州刺史,镇新安,备齐,拜大将军进爵国公。历凉、安二州总管,进为柱国。时杨坚当权,使梁睿代王谦为益州总管,行至汉川,王谦反,拒不受代,即命睿为行军元帅率步骑二十万讨之。连战皆捷,破成都,斩王谦。进位上柱国,总管如故。威振四川,恩威兼著,民夷悦服。杨坚阴殚之,及将篡位,使薛道衡入蜀劝睿,睿遂入隋,杨坚大悦。受禅之后顾待弥隆,睿以周代旧臣,久居重镇,内不自安,屡请入朝,遂幑回京师,及引见,上为之兴,命睿上殿,握手言欢。睿退谓所亲曰:“功遂身退,今其时也。”遂谢病于家,关门自守,不交当代,开皇十五年从驾至洛阳而卒。子梁祥嗣封为嵩、徐二州刺史,武贲郎将。大业六年追封梁睿为载公。睿为隋朝开国元勋,仅次李穆,为《随书》列传的第二人。睿为北周宇文氏的心腹重臣,握方面大军,竟背周附随,史论卑之。
                梁昕,安定乌氏人。北魏末为荡寇将军,从萧宝寅征丑奴,进征西将军,战沙苑除车骠将军,封安定县子。孝闵时进骠骑大将军,世宗初封胡城县伯。其弟梁荣,为开府仪同三司,朝那县伯。
                《大唐梁君墓志》“君讳基,字知本,安定乌氏人也,即汉大将军冀之后胤。源流自远,龟组相辉。列茅土於上卿,分枝条於帝族。祖憘,魏东平王开府参军,权摄长史。委临州部,吏绝朝喧,奸盗屏除,穿窬歛迹。父达,志逸风云,情驰物表,丘园纵性,高上为怀,有意好於恬虚,无心干乎禄仕。”
                又《唐苑君夫人梁氏墓志》:“唐故钩盾署令苑君妻梁氏,其先安定人也。祖达,隋邺县令。父基,唐将仕郎。并逸量泉停,英姿岳峙。”
                从上可知,东汉大将军梁冀的后代并没有绝。至今南方梁氏祠堂中悬挂梁冀遗像,宗谱中也有梁商和梁冀的遗像和像赞就是明证。
                (16)


                IP属地:广东16楼2014-09-30 15:41
                回复
                  2008年10月1日梁玉璋老人有感而发,写出《牢记萧墙之祸》诗一首:
                  永敬堂上喜相聚,四世同堂庆辉煌。尊兄寿高九旬外,安享天伦乐天堂。梁家博士南通妻,昨日完婚臻吉祥。苦读成材慰先人,祖笑九泉寄厚望。遥想当时莽篡汉,民不聊生遭灾荒。人饥急换食儿郎,赤眉铜马反王莽。光武兴汉举义旗,岑彭马武姚期将。邓禹武汉帅兵卒,安定梁统助刘王。七序朝书辞君王,申末酉初回故乡。端门外遇随车老,得力遥返神堂上。除夕喜迎老太爷,合宅欢庆太平象。欲谢耄耋忽已去,方知神仙送忠良。翌日回京如实奏,奸党诬陷惹祸殃。庸君偏听信谗言,获罪九族灭门墙。皇天不负永敬后,逃出昆仲三个梁。避难大树议长短,要留堂名认乡党。长者以树为堂号,云露本是第二房。斩杀未尽有余庆,七序之中留根长。炎汉从此乱朝纲,奸佞掌权国家亡。萧墙之祸教训深,莘莘后昆勿轻忘。
                  通过以上的梳理,维扬梁氏的迁徙是这样的:
                  安定→ 忻州 →正定 → 徐州 → 扬州(形成维扬梁氏)。
                  维扬梁氏的谱系是这样的:
                  梁冀 → 梁越 → 梁璟 → 梁元幸 → 梁于涘(形成维扬云露堂梁氏)。
                  特别感谢以上全国梁氏宗亲对“云露堂”和祠堂对联进行的深入考证。以上考证虽然是粗线条的,但是富有建设性的,维扬梁氏的谜底呼之欲出。随着史料的深入挖掘,我们相信一定能解开这个谜底。正如山西梁树山宗长所说的:“我们离举怀相庆的日子不远了!”
                  (21)


                  IP属地:广东21楼2014-09-30 15:44
                  回复
                    六、总结
                    总之,梁氏子孙,是炎黄苗裔,龙的传人。不仅是个历史悠久、族大人多的强宗大族,也是较早登上历史舞台,进入权力中心的姓氏之一。无论在上古周初,或是以后列朝列代,梁氏子孙都以其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文治武功的显赫业绩,自立於华夏众多的姓氏之林,对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安定梁氏自康伯建国立姓以来,历经2800多年的风风雨雨,从无限风光到乐极生悲,又从大苦大难到大喜大乐,饱尝了人间的苦辣酸甜,产生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悲欢感人事迹,积淀了许多优良的传统文化,谱写了许多具有借鉴启迪和承传价值的美德精华。正如朱东润先生所说:“整个的中国,不是一家一姓的事,任何人追溯到自己的祖先的时候,总会发现许多可歌可泣的事实,有的显焕一些,也许有的黯然一些,但是,当我们想到自己的祖先,曾经为自由而奋斗,为发展而努力,乃至为生存而流血,我们对於过去,固然看到无穷的光辉,对於将来,也必然抱着更大的期待。前进啊,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
                    注:
                    本文参考了《后汉书·梁统列传》、《魏书》、《北史》、《通鉴纪事本末·梁氏之变》、《忠孝堂集》、《维扬江都梁氏第九次重修族谱》、《邗江支谱》、《延令梁氏族谱》、《丽水石侯梁氏宗谱》、《武进魁士堂梁氏宗谱》、《溧阳永思堂梁氏宗谱》、《东平祖谱》、《台湾桃园梁氏族谱》、《新乡敦睦堂梁氏族谱》、《平遥梁氏族谱》、祝世林《安定乌氏梁氏考述》和梁树山提供的《忻州梁氏材料》等资料。2014-9-25梁焕平。本文共24385字。
                    (22)


                    IP属地:广东22楼2014-09-30 15:45
                    收起回复
                      老嘢附言:初稿传上后,有宗亲发表了评论。因初稿删除,特抄录几则于后:
                      拙老头:
                      阅。可提疑问吗?有人回答吗?

                      莺歌里梁澍:太长了,初略看一遍。两点看法:

                      (1)“《溧阳永思堂梁氏宗谱》卷一《旧本丽水梁氏流寓武进谱图上篇》一文”,我有疑问。此文是否是宋状元宰相梁克家所撰?不知焕平宗亲如何看法?


                      (2)不知作者焕平宗亲为何对《台湾桃园梁氏族谱》和《东原卷》会有那么高的评价?难道不知梁吧许多吧友对这两书是如何评论的?特别是错接世系的严重性和危害,都已经快要成灾了。


                      IP属地:广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3楼2014-09-30 15:47
                      收起回复
                        梁焕平宗贤为梁氏族史研究付出不少的努力。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4-09-30 19:23
                        回复
                          顶!研究!研究!眼花!


                          25楼2014-10-01 09:34
                          收起回复
                            顶起供研究。


                            IP属地:广东26楼2014-10-01 19:10
                            收起回复
                              焕平宗亲为梁氏文化劳心劳力,撰写了这么长的文章,而且几经修改,发在梁吧将近一个月了。为何参与讨论的是这么少呢?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7楼2014-10-28 21: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