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家吧 关注:8,513贴子:51,682

回复:道德经慢慢细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四节 怀柔于民
一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 文
江海为什么能成为百谷的归宿地?
是因为江海总是处在百谷的下面,
所以能成为百谷的归宿地。
所以,想统治民众,必须用话安抚民众;
想多收获,就必须把个人利益放后面,
如此,圣人高高在上,民众不感到沉重,
收获比民众多,民众不感到受伤害,
结果,天下都乐意推举他当领导而不厌烦。
只因为不争,所以没有人能和他争。
二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 文
天下人都说我的道太大,似乎不像样,
只因为大,所以才似乎不像样,
若像个样子,早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我有三个宝贝,长久地珍藏着:
慈爱,节俭,不敢为天下先----不图先享受。
因为慈爱,才有资格去勇敢,
因为节俭,才有条件财路广;
因为不图先享受,才能长期执掌天下。
现在,丢掉了仁慈心,却逞匹夫之勇;
丢掉了节俭,却广敛财产;
不能享受在后,却穷奢极欲;
这样下去,死路一条。
仁慈的品性,用到交战中,就胜利,
用来坚守堡垒,就十分稳固。
天要帮助一个人的时候,就让他用慈善来保护自己。
第五节 不争强,善借力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仍无敌。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译 文
一个真正的战士,不耀武扬威;
善于战斗的人,不会恼羞成怒,
善于战胜敌人的,不和敌人正面冲突,
善于用人的,对人态度象对待上级。
这就是不争的品德表现,这样就叫配天,自古都是最妙的。
用兵的人有句话:
我不敢主动进攻,宁愿防守;我不敢进攻一寸,宁愿退一尺。
这句话说的是:
主动进攻恐怕没了阵容,和敌人短兵相接恐怕失去了手臂,
去捕捉敌人却失去了兵器,面对敌人的进攻时,就没法抵抗。
最大的祸事是轻视敌人,轻敌,几乎失掉我的宝贝。
所以,双方旗鼓相当,谨慎的一方获胜。


IP属地:河南20楼2014-09-27 23:32
回复

    第十二篇 老子的失意与期盼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译 文
    我的话很容易明白,很容易照着办,
    天下没人能明白,没有人照着办。
    我的言论有宗旨,事理有根本,
    只因为对我的言论宗旨一无所知,所以不明白我的意思。
    明白我的人很少,能按我的话去做的君主必定尊贵。
    所以,圣人都好像穿着旧衣服,怀里却揣着美玉。
    明白自己不懂,是清楚人;不懂,却装懂,是糊涂人。
    圣人不糊涂,因为他讨厌装懂;只有讨厌装懂,才会不糊涂。


    IP属地:河南21楼2014-09-27 23:33
    回复
      第十五篇 老子自评其理论
      一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 文:
      如小国家里见识少的人,(小国家里人数也少,见识也少)
      给他一个先进工具也不知道用。
      这一套办法,
      可以让民众因怕死而不敢远去异乡,
      虽然有车有船,但找不到乘坐的理由。
      虽然有盔甲武器,但没有使用的地方,
      让民众仍有机会结绳,来记录生活琐事。
      改善自己的饮食(甘甜自己的饮食),
      美化自己的服装(赞美自己的服装),
      安定自己的住所,陶醉于祥和的环境氛围中,
      相邻的国家都互相期望,能听到对方鸡鸣狗叫的声音,
      民众直到老死,都不用到邻国去打仗。
      注解:
      1 结绳---猜想如下:
      远古社会,民众没有识字的机会,民众记录事情的主要办法就是结绳。结绳记事
      在奴隶社会仍是普通民众的办法。反之,如果在民众中连结绳记事的机会都没有了,
      就可知民众生活的不安定程度了,由于不断的争战,十室九空,民间已经没有记事的
      必要。让民众仍然能够有心情,有机会结绳并使用这一工具,这是民众生活安定的一
      种标志。(猜测之言,仅供参考)
      2 寡-----孔子曰:“善,礼中有礼。赐,寡使也,何足以识礼乎?”
      寡使-----见识少的使者。
      二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
      诚实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话不值得相信;
      善于做事的人不辩论,好辩论的人不善做事;
      明白获取成功方法的人,不靠运气来成功,
      靠运气来获取成功的人,不明白取得成功的方法。
      圣人不积累个人财物。
      把财物拿来帮助别人做事,自己会更有;
      把财物拿来给别人使用,自己会更多。
      天之道,利于万物而不伤害万物,
      圣人之道,帮人做事而不争夺利益。
      注解:
      博----赌博游戏,一般凭运气决定胜负。


      IP属地:河南24楼2014-09-27 23:36
      回复
        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帮助,算是抛砖引玉吧。


        IP属地:河南25楼2014-09-27 23:38
        回复
          《道德经》第二章说:“圣人处无为之事”,意思是圣人关注民众的小事。
          理解“圣人处无为之事”这句话,必须注意这句话里隐含的三个小问题:
          1 什么是“无为之事”?
          无为之事就是无所作为的事,成绩很小的事。与之相对应的是“有为之事”,即能快速出成绩的事。
          2 圣人为什么要“处无为之事”,不处有为之事?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老子讲的这几个例子,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顺着老子的思路,“无为之事”与“有为之事”,也是一对矛盾体。
          一般的思维, 圣人都是要干一番大事的,决不想一辈子碌碌无为。但质量互变告诉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如果平时不屑于做不显成绩的琐事,一门心思只想出政绩,一定会劳民伤
          财。老子是智者,及其明白这之间的辩证关系。圣人处无为之事,实在是必然之举,
          3 圣人为哪些人“处无为之事”呢?
          一般来说,圣人操心的小事,都是事关民众生活的事。老子也说:圣人无常心,以
          百姓心为心。
          所以,老子的无为思想,就是为民众做事,用一句当代名言,叫做为人民服务。


          IP属地:河南26楼2014-09-30 21:26
          回复
            已阅


            27楼2014-10-01 07:47
            收起回复
              。。。
                 --弹剑作歌志何在?笑尽千年命世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4-10-02 01:23
              回复
                不怕你们耻笑,我只读过第一章,古时治国只有三种,德治 . 法治. 无为而治。不管车轮如何转动,无为而治从不为当权者采用,但作为中国的哲学代表,这本书带来的智慧还是值得深读的。光是第一句,三个“道”都表达不同的意思,动词?名词?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因为他们把握住了天地间的阴阳的变化,带领民众前进。 任何事的生死变化,阴阳转化,都是有规律可循。能不能抓住最核心的东西,这就不是语言能诉说的。纵横中的捭阖之道,反应,内捷。纵横可以理解为对错,矛和盾,有时对可以是错,错可以是对。不要过分追求自己想要的那个答案,内心决定了眼光能达到的距离。道经看的不多,德经粗略的看了。不争之德,独异于人,很多东西还是值得借鉴学习的。 一件事情,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看法,一幅图,很多人能看懂,也有人看的模糊。 圣人之道从来都是孤独的,中国古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 好了,不当之词到此为止。


                IP属地:江苏29楼2014-10-08 17:57
                收起回复
                  道德经真要细细品读,回味无穷。。。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4-10-09 19:39
                  回复
                    道友你好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4-10-21 07:15
                    收起回复
                      非常好的文章,《道德经》《易经》《四书》《五经》是中国文化的起点。如孔子,思想里有7成继承了道德经中的思维。


                      32楼2014-10-24 05:18
                      收起回复
                        老子无为思想辨析
                        《道德经》第二章说:“圣人处无为之事”,意思是圣人为民众做不显成绩的小事。
                        正确理解“圣人处无为之事”这句话的含义,必须注意这句话里隐含的三个小问题:
                        什么是无为之事?圣人为什么要“处无为之事”?圣人为哪些人“处无为之事”?
                        1 首先的一个问题,什么是“无为之事”?
                        无为之事就是无所作为的事,没有成绩的事,准确地说,是暂时显示不出成绩的小
                        事,琐事。与之相对应的是“有为之事”,即能快速显示成绩的大事。
                        2 其次,圣人为什么要“处无为之事”,不处有为之事?
                        这需要用辩证思维来审视。老子在第二章里这样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
                        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列举的这六个例子,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顺着老子的思路,我们再联想一下,“无为之事”与“有为之事”,也是一对矛盾体.
                        一般的思维,只能得出“圣人处有为之事”的论断,因为圣人都是要干一番大事的,
                        决不想一辈子碌碌无为。但质量互变告诉我们,只有无数个无为之事的积累,才会成就
                        有为的硕果。如果平时不屑于做不显成绩的琐事,一门心思只想出政绩,一定会劳民伤
                        财。老子是智者,及其明白这之间的辩证关系。圣人处无为之事,实在是必然之举,千
                        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说,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是质量互变的另一个说法,也是“圣人处
                        无为之事”的另一个说法。
                        3 圣人为哪些人“处无为之事”呢?
                        一般来说,圣人操心的小事,都是事关民众生活的事。老子也说:圣人无常心,以
                        百姓心为心。
                        老子认为,圣人不会为个人生活很操心,全体百姓所诉求的事,才是圣人最想做的事。
                        圣人做的事,几乎都是为百姓做的,是为大多数群众做的。用一句当代名言,叫做为人
                        民服务,也就是走群众路线
                        为民众做事的好处很多。为民众做事形成定规后,没有人要求,就自发地伴生出三
                        种品行:1 依赖为民众做事这个理念来管理天下,避开了特高级人才短缺的现实,中等
                        才能的人也会认真执行,从而使民不争。2 心里有为民众做事的理念,就不会看重稀罕
                        物,稀罕物没有市场,就没人偷窃了。3 一心为民众做事,心中就不会有自己的私欲,
                        像焦裕禄那样,民心自然就不乱。
                        不依赖贤人,是因为贤人很少。而社会需要很多人来管理,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后,
                        只要有认真执行的思想就行,不必人人都是高级人才。这类似于工厂的流水线生产工艺。
                        这样治理下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4-10-30 07:55
                        回复
                          动漫上说纵横家只收两名弟子,一个纵一个横,学满三年后两人比试,最后只能有一人胜出,胜者发扬鬼谷绝学


                          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4-11-02 08:02
                          回复
                            请问“绝学无忧”何解?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4-12-13 21:13
                            回复
                              就两字,阴阳!


                              IP属地:黑龙江36楼2015-05-04 22: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