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民歌吧 关注:3贴子:135
  • 12回复贴,共1

【桑植民歌吧】你是桑植人 但你不一定了解桑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百度百科


1楼2014-09-25 10:29回复
    基本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桑植民歌
    所属地区:湖南·张家界·桑植县
    遗产编号:Ⅱ—10
    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湖南省桑植县
    遗产级别:国家


    2楼2014-09-25 10:29
    回复
      简介 :
      桑植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东界石门、慈利两县,南界张家界市永定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西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毗邻,北和湖北省宣恩、鹤峰县相连,是贺龙元帅的故乡。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劳动,质朴、粗放、风趣、诙谐是其主要的艺术风格。
      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桑植民歌在高唱低吟中显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概括起来,它有两方面的价值:(一)社会文化方面。桑植民歌是桑植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封闭半封闭的生存状态的产物,至今保留着较多反映原始宗教(如傩腔、薅草锣鼓)的歌谣。其中的三句体歌词结构为研究中国民歌的多样性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范例,体现了桑植人崇“三”的朴素哲学思想。(二)艺术特征方面。桑植民歌分为山歌、小调、礼仪歌、傩腔等,涵盖了传统民歌的多种体裁。其曲式结构严谨,曲体多样,尤其是衬词的运用,使民歌在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此外,桑植民歌特殊的润腔方法和气声演唱技巧,极大地丰富了民歌演唱理论,为声乐演唱提供了独特的范例。 桑植民歌中的代表性曲目如《板栗开花一条线》、《四季花儿开》、《门口挂盏灯》、《冷水泡茶慢慢浓》、《马桑树儿搭灯台》等已成为中国民歌宝库中的经典。众多音乐家在吸纳桑植民歌丰富营养的基础上创作了《挑担茶叶上北京》、《甜甜的山歌》、《心头爱》等作品也都脍炙人口,传唱一时。
      桑植是个以土家族、白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县份。这些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创造的文化,多以口头代代相传,桑植民歌就是他们创作的口头文学与音乐的结合。作为口碑古籍有的来自堆兰积翠的田间,有的来自碧波荡漾的溪旁,有的来自铺满鲜花的山谷,有的来自日落黄昏的旷野,但无论是在阳光里,或是在月光下,虽然悠扬悦耳,余音绕梁,然而却极易流逝、演变和讹传。为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抢救、保存和发展桑植民歌这朵绚丽多彩的民族鲜花,使她能像张家界风光一样,在世纪之交快步走出深闺,向大江南北,向世界名地展示她迷人的风彩,张家界市民族古籍办会同桑植县民委和文化局,从历年收集的几千首民歌中,筛选出七百余首,加以整理编辑成<桑植民歌>一书,予以出版,并嘱为作序。此乃实属功在当代,惠在了孙的盛事,故我欣然应充,乐当此任,并谨以自已多年的调查研究,对桑植民歌的历史渊源、品种、特色及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影响,作简要说明,以便读者开卷就能窥见其一斑,知其梗概。


      3楼2014-09-25 10:29
      回复
        溯源 :
        桑植,古称充县,历属西楚荆州,素为土家族、苗族聚居地。早在10万年前,就有古代濮人在此活动。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古代濮人,长期生活在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和纵横交错的溪河间,走过了一条从渔猎到农耕的文明之路,创造了魅力四射的楚巫文化。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古代濮人在山清水秀的如画世界里,以歌代语,以歌传情,表达着自己的情感,表达着对生命的感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悠长宛转、高亢嘹亮的歌声翻山越岭,横跨溪河,久久回荡在天地间。"成礼兮会鼓,春兰兮秋菊,传芭兮代舞,长无绝兮终古。屈原的<九歌>就记载了楚人以歌(舞)唱节、以歌为媒的山歌文化以及巫文化。巫在远古时代是文明的传承者。在古老而多元的楚巫祀典活动中,巫者生生不息地传承着桑植先民对自然、图腾、鬼魂和祖先的崇拜。至今,在桑植偏远的大山角落里,一些老土司为亡人超度亡魂的歌声中,仍延续着神奇荒诞、丰富瑰丽、奔放不羁的古老歌谣舞曲。
        千百年来,桑植民歌一代代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如流传桑植白石、西莲、人潮溪一带的"薅草锣鼓",至今还保存着"请神"、"送神"等原始遗风,劳作者在"锣鼓"点子的指挥下,歌声应和,开展劳动竞赛,哟嗬喧天。
        由于桑植民歌历史悠久,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山区特色,被省内外音乐界誉为"民歌的海洋"。中国著名音乐家瞿席贤评价桑植民歌为"金色的旋律"。桑植民歌曾分别在57年元月、62年5月、79年10月三次赴京汇报演出,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


        4楼2014-09-25 10:29
        回复
          艺术特色 :
          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劳动,质朴、粗放、风趣、诙谐是其主要的艺术风格。
          桑植民歌能表达出各种不同情感,有浑园嘹亮的山歌、优美抒情的小调,有欢快活跃的花灯、低沉哀怨的曲艺,还有气势磅礴的劳动号子、荡气回肠的薅草锣鼓,以及激昂向上的革命歌曲。
          桑植民歌分为山歌、小调、礼仪歌、傩腔等,涵盖了传统民歌的多种体裁。其曲式结构严谨,曲体多样,尤其是衬词的运用,使民歌在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民歌手们喜于演唱那些将演唱技巧与歌词内容、民族语言、乡土特色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歌曲,善于演唱出种种迥异的思想感情,使听众们往往如痴如醉、愉悦陶然。桑植民歌中的代表性曲目如《板栗开花一条线》、《四季花儿开》、《门口挂盏灯》、《冷水泡茶慢慢浓》、《马桑树儿搭灯台》等已成为中国民歌宝库中的经典。众多音乐家在吸纳桑植民歌丰富营养的基础上创作了<挑担茶叶上北京> 、 <甜甜的山歌> 、 <心头爱>等作品也都脍炙人口,传唱一时。
          在明代,桑植土司率桑植数千土家儿郎应朝廷之召远赴江浙、朝鲜三度抗倭。
          在大革命年代,桑植人民跟随贺龙辗转南北,北上长征,《马桑树儿搭灯台》又赋予新的内涵。改革开放年代,一批批桑植儿女外出打工,夫妻送别唱起<马桑树儿搭灯台> ,山歌又成了忠贞爱情的表白。
          桑植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节奏鲜明庄重的土家族<摆手歌> ,包含了人类生存、劳动创造等内容,是一部土家生动的文明史诗。曲调肃穆深沉的梯玛歌长达万行,反映土家渊源、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生老病死,是一部荡气回肠的文化史诗。声调深厚雄壮的白族祭祖歌,在蹁跹起舞中吆喝伴唱,怀古与颂扬结合,是一部传承云南大理白族文化的民族史篇。发源于桑植的澧水,一直是桑植民歌的摇篮。千百年来,澧水纤夫在征服险滩急水的同时,创造了高亢激昂、气势磅礴的澧水号子。澧水号子包括"下水号子"、"上滩号子"、"平水号子"、"绕开头"、"拉纤号子"、"架桨号子"等80多种,成为山歌的经典。
          据资料记载,桑植民歌共有1万多首,通过分门别类,改编整理。有山歌1400多首,花灯典调129首,小调200多首,劳动号子100多首,风俗仪式66首,编辑50多万字。经过岁月的打磨,已成了一朵经久不衰的民间艺术奇葩。


          6楼2014-09-25 10:30
          回复
            传承意义 :
            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桑植民歌在高唱低吟中显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桑植民歌是桑植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封闭半封闭的生存状态的产物,至今保留着较多反映原始宗教的歌谣。其中的三句体歌词结构为研究中国民歌的多样性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范例,体现了桑植人崇"三"的朴素哲学思想。
            桑植民歌特殊的润腔方法和气声演唱技巧,极大地丰富了民歌演唱理论,为声乐演唱提供了独特的范例。


            7楼2014-09-25 10:30
            回复
              湖南桑植,位于张家界境内,风景优美,民族众多。盛产民歌,被誉为中国民歌之乡。2006年2月初,在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桑植民歌榜上有名, 歌曲包括:
              1.马桑树儿搭灯台
              2.棒棒儿捶在岩石上
              3.花大姐
              4.冷水泡茶慢慢浓
              5.桑木扁担软溜溜
              6.太阳出来晒山坡
              7.好男好女不用媒
              8.嘀格调
              9.四季花儿开


              8楼2014-09-25 10:30
              回复
                老实交代 你霸占了多少个贴吧的小吧


                IP属地:湖南9楼2014-10-22 23:05
                收起回复
                  花大姐伴奏有没有?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11-13 23:49
                  回复
                    现在如果想听到桑植民歌,要去哪里呢?


                    11楼2017-05-13 22: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