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写诗为显摆
任何一种事物,要想流行,非得有渠道不可。唐诗的流行,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歌馆酒肆,一个是墙壁。
比方说,王之涣和他的伙伴们去喝酒,酒肆都是备好笔墨的,类似今天高档吃饭的地方都配备有KTV系统,吃着喝着,提笔写一篇《凉州词》,吩咐给歌女唱。下次别的客人来喝酒,自己不懂写诗,就让歌女唱流行的,歌女一唱,《凉州词》就传开了。
当时的长安,往来商人游客不计其数,也有外国人,像东瀛人、高丽人、多食人(阿拉伯人)等。不过,让这些诗流传开的,主要还是各地进京赶考的文化人。考不上,回老家,这些诗就被带到家乡了;考上的,到地方当官,诗也被带到地方去了。
另一种渠道是墙壁。当时文人喝酒写诗拼两点,一是拼谁的诗先写好,二是拼题到墙壁上谁的诗被大家传(姚合“棋罢嫌无敌,诗成贵在前。明朝题壁上,谁得众人传”)。墙壁题诗虽然不是主动扩散,但每天都有人从这里走,看到墙上的好诗,背下来或者抄下来,也流传开了。
有个故事是,李白到了黄鹤楼,早有人伺候好了笔墨,提笔准备写两句,看到上面有人写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再看看名字:崔颢。李白一看,说我不题了。虽然嘴上说不题,还是要写上理由:“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要放在今天,恐怕不少人要说,李白就是崔颢的托儿。加了这两句,崔颢身价倍增。
诗人或者为了扬名,或者为了显摆,就把诗题在墙壁上。很多题壁诗并不是即兴题的,不像北宋的苏轼有大才,《题西林壁》这种名篇随手操笔就来了。很多人是在家里费尽脑汁想好一首诗,背熟了,跑到大街上题上去,显出是当场临时作的样子。就像今天很多怕在KTV出丑的人,唱K之前先在家里练上几?天。
杜甫当年走到岳麓山时,写诗“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宋公放逐曾题壁,物色分留与老夫”,说宋之问昔年放逐,就在这里留下了题壁诗,但好在他没把所有景物咏完,好歹还留了一些,给我今天题壁用。后来辛弃疾写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就是从老杜这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