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君健吧 关注:92贴子:1,426
  • 5回复贴,共1

【往事重温】巧点鸳鸯谱 叶君健和苑茵的人生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巧点鸳鸯谱 叶君健和苑茵的人生曲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02-09  发表评论>> 
《往事重温——叶君健和苑茵的人生曲》(苑茵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以自述体形式记录了我国著名翻译家叶君健与其夫人苑茵五十七年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其间跨越了几个时代:抗日战争、中西方分离、解放后、“文革”前、“文革”中和改革开放,曲曲折折,分分合合,读后令人心生感慨,生动地反映了近60年社会的巨大变化,折射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选摘自该书。

巧点鸳鸯谱

1942年,我从由上海迁到重庆的复旦大学毕业。在校期间,教我法文的导师马宗融先生对我关怀备至,除了我的学习外,还像家长那样,关心我的思想、行为、前途,甚至婚姻。

毕业前的一天,我到马先生家去拜访。他像慈父一样询问我毕业后对工作和婚姻的打算,提示我应该将这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师母爱怜地拍着我的肩头说:“我们一家人都很喜欢你。为此,马先生可要包办你的婚姻大事了,为你介绍一位男朋友,使你有个依托。”

我低下涨得绯红的脸,细声问道:“那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呢?”

马先生反问我:“你想找什么地方的人?”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两个地方的人我不想要,一个是湖北人,俗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我们东北人爽直,怕斗不过他们;另外一个就是四川人,他们太矮小,而我却人高马大的,怕看上去不协调。”

导师笑着说:“我就是四川人,不是长得又高又粗的嘛!怎么可以下这样的结论。”

那天的这个话题也就到此而终,没有什么结果。

叶君健那时是中央大学教英语的年轻教授,同时还兼重庆大学和复旦大学的英文课。因此,他每个周六和周日都要来复旦大学上课。常常是在课后顺便来马先生家拜望。

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马先生觉得叶先生少年英俊,作风稳重,思想进步,二人交往很是投合。

后来马先生又了解到,叶君健虽然已经二十七八岁了,仍然未婚。他便与师母商量,觉得叶君健最合适介绍给自己喜爱的学生苑茵。当然,作为老师和同事,他们又不便包办婚姻,总要先征求一下双方的意见为好。于是,这天当叶又来到他家时,马先生就试探性地问他:“你至今还未解决婚姻大事,是不是你的条件太高喽?”

叶君健说:“我的条件并不高呀,一是要有共同语言,思想上谈得来;二是因为我个子偏高,所以也希望她能高一些;三是不要东北女子,她们虽然家乡沦陷,应该给予同情,但她们直爽外向,而我却是个内向的人,怕性格合不来。”
 
文章来源: 文汇读书周报 责任编辑: 雨悦 



1楼2008-02-28 10:42回复
    巧点鸳鸯谱 叶君健和苑茵的人生曲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02-09  发表评论>> 

    听罢此话,马先生心中一惊!暗中思忖:三个条件,前两个对头,后一个是他不要东北女子,而她却是不要湖北男子,怎么会这么不巧!他正是个湖北人,而苑茵又恰是东北人,难道是我乱点了鸳鸯谱?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烟斗,又说:“你那三个条件,前两个我保证满足;可那第三个,却实在叫我犯难,我要给你介绍的她恰恰就是个东北人啊。不过也许还可以补救,她长得可是非常漂亮噢,我想你见到她,就会放弃那第三个条件了。”

    叶君健沉默不语,似乎有所考虑。

    有一天,当叶先生下课来到马先生家时,马先生就叫小弥拉我到他们家去玩。我和我最要好的同学刘定高高兴兴地来到马先生家。当我走进书房,看见叶君健也在那里时,心中顿时闪起一个想法:马先生给我介绍的人可能就是他!那次见面,我们两人都显得很不自然,只是静静地坐在靠墙角的椅子上,听别人讲话。

    以后叶君健每次来上完课,都要到马先生的书房聊天,小弥也会拉我去那里和他相会。我们的感情渐渐生根发芽,以至难以分离。

    1942年5月5日是复旦大学的校庆日,那天上午师母买了橘子、花生和米花糖,邀请我和一些同学以及两位法律系的教授潘振亚和张志让,一起到他家做客。

    马先生笑眯眯地叼着烟斗说:“我的学生苑茵即将毕业,我怕她走上社会后会被一些不法之徒拐骗走了,所以我特地为她找到一位理想郎君,就是这位温文尔雅的书生叶君健先生。”

    大家听了马先生的介绍后,都兴高采烈地拍手说:“一对郎才女貌!真是天仙配呀!您马先生正是伯乐慧眼识人啊!”

    马师母接着说:“老马一见到叶先生就想把他介绍给苑茵,今天算是给他俩订婚了。”

    话音刚落,只听到“哇”的一声大哭,大家一时都愣住了。

    只见坐在我们中间的小弟少弥用力推开君健,两只白嫩的小手在他脸上立刻抓出了两道红印子,委屈地说:“苑茵是我的DARLING (英语:亲爱的),我要娶她!不能给这个男人呀,爸爸,坚决不行!”

    这场闹剧,成为那次我们订婚的一段难忘的插曲。如今我已是八十五岁的老太婆了,而小弟少弥也有六十多岁了。
     
    文章来源: 文汇读书周报 责任编辑: 雨悦


    2楼2008-02-28 10:43
    回复
      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造物之前,必先造人


      IP属地:加拿大4楼2008-04-01 21:59
      回复
        • 221.217.236.*


        5楼2009-03-12 20:29
        回复
          真感人。
          还有下一段吗


          6楼2011-02-01 02:53
          回复
            苑茵


            7楼2011-10-17 17: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