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经纶中学分校吧 关注:3,461贴子:211,977
  • 8回复贴,共1

【经纶无弱生】原创:浅谈读书学习之要领 (申请加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百度百科里搜“厚积薄发”的意思,偶然看到了这样一段有关如何读书,如何学习的文字,感觉很有道理。故在此先分享给大家。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此题,出自苏轼关于读书作文的名言以笔者的理解,这里的“约取”,不单指少取,主要是指慎取、精取,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谓“取”,就是对书中所言之事、所论之理、所抒之情的认可和接受。“取”不贵其多,而贵其精,应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历观中外读书经验,如果说博览群书重要,那么慎取、精取则更重要。有些书,即使是佳作,也往往并非字字珠玑,句句真理,而是玉瑕共存,精粗混杂。因此,不能对其不加分析,兼收并蓄,必须认真思考,分清优劣,去粗取精,弃伪存真。越是博览,越须慎取精取。否则,不加分析,盲目滥取,那就“尽信书,不如无书”,轻则无益,重则有害了。知贵精,不贵多。真正有学识者,不是记住很多死知识的人,而是积累了知识精粹的人。古今学界有识之士,治学都很注重“博观而约取”。观而有选,取而有择,有的放矢,唯真是取。唐代韩愈,在《原道》中批评有些人读书作文,“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王安石提倡:读书要“深思而慎取”。
清代精于读书之道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解释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说:“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爱因斯坦在谈到读书时有段很精辟的话:“在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也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无疑,这是基于切身体悟的真知灼见,发人深思,堪资借鉴。要做到博观精取,首先要能识精。这就要对所观之书熟读精思,反复玩味,慧眼识珠,知其精义。宋代朱熹的“剥皮、去肉、见髓”之法,颇有见地。他说:书之精华,“犹如数重物色包裹里许”,须要一重重剥开,“去其皮,见其肉;去其肉,见其骨;去其骨,见其髓。”明白了“皮、肉、骨、髓”之所在,方能心中有数,取其精髓。否则,盲目滥取,也就难得其精了。


IP属地:广东1楼2014-09-21 09:55回复
    以上为摘录部分。下面附加上我自己在日常的积累,学习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和体悟,想放在这里和各位同学们共同探讨,并希望能够给学弟学妹们有所启发。由于自己还是处于不断摸索不断改进的过程中,有一些想法尚停留在初级阶段,因此恳请学哥学姐们多加指点,拿出更多成熟的经验一同分享,谢谢啦~
    说到了读书,就不得不提三个重要步骤。首先应博览群书,其次博观约取,最终做到取精用宏,三点都做到了,即为厚积薄发。说白了就是靠在平日里积累大量素材,加以理解分析,对知识点理解透彻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在适宜的时候加以运用,才能有一个成功的读书过程。
    同学们应该经常听到语文老师讲,阅读量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同学们要广泛吸取各类名家名篇。但是在阅读时,如果只是粗略浏览,简单吃一遍浮在书本表层的文字和情节,那待到合上书本后,脑子里除了一点成就感和愉悦感,其他将别无所获。看每个问题,每个章节的时候,不仅要看到书面上,而且还要看到书中所蕴含的精髓和情感。如果能深入书中的情节,将自己化作书里的人物去感受,那么必定会从心里有所触动,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对于一些语言隽永,颇具深意的语段,感觉目光一下子被其吸引,但又不能立即理解透彻,那么不妨多读几遍,细细揣摩每一个字,甚至可以借助字典用心去感受这个字中蕴含的深意。若是一时无法理解,也不必着急,先简单记录后,暂且放一放,在其他闲暇的时间里,拿出来反复咏叹。如果这是一句真正耐人寻味,经得起时间推敲的语言,那么它会让你在几次用心体会后产生一种说不出来的奇妙感受,这就是经典文字的魅力。是很神奇,也很美妙的一种感觉。人们所说的“对艺术有所领悟”大概就是这样。


    IP属地:广东2楼2014-09-21 09:55
    回复
      2025-07-17 02:14:30
      广告
      同学们可以借助这首诗来体验一下“领悟意境”的美感。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夜静更深,庄户人家的农舍一半为银白色月晖所包围,而另一半却依然坐落在黑暗中。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变得倾斜。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悠悠的虫鸣,透过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借助译文扫清文字障碍,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后,就不要再关注译文,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富有诗人原汁原味情感的诗句中。通过初步理解意思,脑海中就可以大致勾勒出一幅静谧安详的月夜画面。这时,对诗文的理解就有了最初的感知。若是再深一步,就会发现“半人家”“偏知”“新透”“绿”似乎用法很别致,如果没有这几个字,诗句好像就如失了色一般,变得不那么“美”了。那么就要深入体会这几个字的意味,用心去感受所勾勒出的画面的美。如果心里已经有所领悟出了一种深邃,幽静,优美的感觉,或是一种清新,盎然的感觉,或是心中生发出一丝愉悦和惊喜,那么你就已经对此诗有一定深度的领悟了。这时,如果觉得感受难以用语言表达,再去参考网络上的赏析,将内心的抽象情感和具体的文字联络在一起,这样就将自己的这种情感用恰当的文字表述出来了。如果觉得这首诗非常有价值,可以要求自己熟读,或背诵。按这个顺序走下来,一首诗,才算是读完了。
      这里还想谈到一个选取经典篇目的问题。语文老师和家长常常要求我们读名篇名著,很多同学都表示名著很枯燥,语言很晦涩,读不进去,读不懂,觉得还不如一些有情节的小说读来过瘾。因此实在搞不懂所谓的“经典”“名著”到底好在哪里。表示我就是一个不爱读名著的典型例子。但是不得不讲,名著它是有“根”的。也许它的外表并不华丽,但它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价值。之所以被广为传诵,就是因为在被人用心推敲的时候,它会给人一种深刻和隽永之感,言有尽但意无穷,高远深刻的意境,让人摸不透,因此透出一种神秘,
      不凡的气质。这就是经典名著的魅力。相反,一些浅俗的作品,也许语言风趣幽默,读上去引人发笑,但若是像前文朱熹所说“去其皮,见其骨”地向文章内部挖掘时,就会发现它是经不起把玩,经不起推敲的,空洞的一篇泛泛之作。如果长期接触这样的东西,可想而知自己写出的文章会是一副什么样子。


      IP属地:广东3楼2014-09-21 09:56
      回复
        但是,尽管我自己讲了这么多道理,我依旧不太喜欢看名著,尤其是翻译过来的外文名著,外国名著是好,但感觉经人翻译后,语言,文风,思想似乎全都变了个味——当然,我可以看原著(偷笑)。不过有些外文作品还是相当成功的。《雾都孤儿》《飘》《基督山伯爵》等都值得一看。中国的现代名篇像老舍,余秋雨,鲁迅的文章都应该多接触一些。古代的作品,四大名著就不必说了,深入其中就会发现自己难以自拔。如果可以,多多读一些诗词或古典文学也是非常非常有益的,梁启超曾经为广大学子们列出了一份《国学入门书目》,还附有阅读方法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209/09/6328_2495253.shtml,可以通过这个链接看一下。
        阅读出书的精髓是靠时间的沉淀,切不可心急,只有静下来,在对语句意思理解透彻的基础上,真正用心去想,去感受,才能获得美的享受。
        在此附诗一首,大概就是我要说的意思: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
        此贴未完,若有机会,将继续分贴补充。谢谢大家支持啦,喜欢的点个赞吧~~~~
        2014.9.21.
        ——壮哉我大陈分初三四班(这里留个小名~~)JHR


        IP属地:广东4楼2014-09-21 09:56
        回复
          。。海马


          IP属地:广东5楼2014-09-28 22:13
          收起回复
            海马!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4-09-28 22:14
            回复
              昂昂昂,为我四班助威~~~~容容威武~~~~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4-09-28 22:26
              回复
                海马 保持队形233333333


                8楼2014-11-12 19: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