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魏文成俊 时间:2011-11-07 19:38:00
@魏文成俊 2011-7-24 23:54:00
至少已经达到了石器与铜器并用的时代了。
第二节 帝凹(尧)从唐国迁都“陶”即今陶寺遗址
陶寺文化遗址因为出土了“帝凹(尧)玉头衔”,完全可以确定为帝凹(尧)之都了。但是,是否就是历史上记载的古称“平阳”的这个地方与地名呢?这的确是值得进一步考证的地方。而现在的临汾市的尧都区,被传说为五帝之一的文明始祖唐尧陶唐氏诞生、建都之地,古称平阳。战国时为韩国国都,汉朝时为西魏王都,十六国时为...........
-----------------------------
第二节•帝凹(尧)从唐国迁都“陶”即今陶寺遗址
陶寺文化遗址因为出土了“帝凹(尧)玉头衔”,完全可以确定为帝凹(尧)之都了。但是,是否就是历史上记载的古称“平阳”的这个地方与地名呢?这的确是值得进一步考证的地方。而现在的临汾市的尧都区,被传说为五帝之一的文明始祖唐尧陶唐氏诞生、建都之地,古称平阳。战国时为韩国国都,汉朝时为西魏王都,十六国时为汉刘渊国都,自唐至今为晋南、临汾首府。周敬王六秊(公元前514秊)为晋国平阳县;隋开皇三秊(公元583秊)县称临汾;公元1970秊8月,分设临汾县、临汾市;公元1983秊7月,市、县合并临汾市;公元2000秊11月1日,撤销县级临汾市,设立临汾尧都区至今。现在看来尧都区(旧临汾县),与襄汾县陶寺文化遗址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但是,“平阳”是否就是帝尧在未发生水灾时的都城——唐国呢?笔者认为是有很大的可能。因为,在临汾市周围有很多的与唐尧有关的遗迹,例如:尧庙,“尧陵”实为“帝喾之陵”。而一般的帝王陵墓与帝都不会有太远的距离。从这一点上来说“平阳”就是“唐尧未迁都之前的“唐国”。如果从这一点上来说“平阳”的确有就是唐尧故都。而古代的平阳,应该是现在的尧都区金殿镇才是眞正属於“平阳”的范围。而帝凹(尧)之都之一即现在的陶寺遗址应该叫“陶”,是帝凹(尧)因为发生水灾而是从故都——唐国即后世平阳,以作“游宫”的方式迁都到“陶”,即今陶寺遗址的。而这需要对於“平阳”遗址的临汾尧都区的金殿镇遗址做进一步的考古来证实是唐尧故都——唐国遗址,就会有更大更权威的说服力。
一、帝凹(尧)建游宫之名迁都——陶即今陶寺遗址
帝凹(尧)之都的地名被传说为“平阳”,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最迟也是从东汉末秊开始的。而现代学者们,尤其是考古学家们认为陶寺文化遗址就是“尧都平阳”,则是近三十秊左右的开始发掘陶寺遗址之后的事情,尤其近十秊一些学者提出来的事情。而至於“帝凹(尧)之都”是否就叫平昜(阳)学界则还是没有定论,因为多数学者甚至还在怀疑陶寺遗址是否就是尧都之一。而“平阳”的位置在哪里还没有得到公认,平阳有多大,是县级还是郡级,说法不一。笔者则是肯定陶寺遗址就是“帝凹(尧)之都”之一,只不过是以作帝凹(尧)“游宫”的名义迁都过来到“陶”即今陶寺遗址的,而不是平阳。这倒是有明确的历史记载的,而不是笔者的信口开河。而在陶寺遗址笔者已经证明了考古学家们发现所谓的“玉兽面”其实就是“帝凹(尧)玉头衔”,也就是放勋即唐凹(尧)为帝时所佩戴的玉头衔。而至於陶寺遗址是否就叫“平阳”则实在是不敢恭维的事情。因为,在最权威的上古史书《尚书•虞书•尧典》乃至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都没有“尧都为平昜(阳)”这个地名的直接记载。而以作“游宫”的名义迁都“陶”,则是有明确的历史记载的:
八十九年(公元前2116秊),作游宫于陶。(《史记•货殖传》:「昔尧作游成阳。」如淳曰:「作,起也。成阳,在定陶。」)
九十年(公元前2115秊),帝游居於陶。(《史记•五帝本纪》:「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
一百年(公元前2105秊),帝陟于陶。
——魏文成《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唐凹(尧)帝•公元纪年推算本》
而这个“陶”既然是帝尧的驾崩之所,而我们又在陶寺遗址发现并证明了M3015号墓就是帝凹(尧)之墓了。那麼,陶寺遗址是不是就是历史上的“陶“呢?是否就是以“游宫”的名义迁都过来,最终成为新的“帝凹(尧)之都”了呢?而帝凹(尧)又称为“陶唐氏”,那麼,对於现在“陶寺”这个地名的研究,也许会就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个惊喜也许就会为我们进一步揭开陶寺遗址上古时代地名的神秘面纱,有著不可言说的重大作用。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并证明解答这些问题。看看“陶”与“尧”,“陶寺”与“尧寺”,“陶唐氏”与“尧唐氏”的关系。
(一)陶寺遗址为“尧都平阳之说”不能成立
东汉末秊的学者郑玄(公元127秊~公元220秊)在其《毛诗•唐谱》中也说:“唐者,帝尧旧都之地,今日太原晋阳,是尧始居也,后乃迁河东平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尧帝刚开始居住在太原郡郡府所在地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附近),后来迁到河东郡的平阳。这都是以汉代的地名位置来叙述记录的。仔细分析,应劭和郑玄所说的“尧都平阳”都是明确指“平阳县”。笔者认为现在临汾尧都区附近的金殿镇就所谓的“尧都平阳”,因为有众多的诸如“尧陵、尧庙”等祭祀场所。但现在的“尧陵”虽然无疑是古已有之的陵墓,但它不是帝凹(尧)之墓,因为帝凹(尧)之墓已经被笔者证明是“陶寺遗址”的M3015号墓。并由此而证明出:汉代开始就把这座古陵视为“尧陵”,是当时在找不到帝凹(尧)之陵墓的确切位置的情况下,就将现在的“尧陵”视为唐凹(尧)之陵,加以祭祀了,后世也以为这就是“尧陵”而加以代代祭祀。而实际上根据历史记载,实际上是帝凹(尧)之父“帝喾之陵”。因而,东汉末秊的学者显然也是根据现在所认为的“尧陵”的位置,来确定尧都的位置的,认为就是汉代的“平阳”,因而有了“尧都平阳之说”。是否,在“平阳”眞的有过“尧都”——唐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考证加以证实。如果有,那“尧都平阳之说”肯定就是指在没有发生洪水之前的“唐国”旧址。没有,则是把现在的“陶寺遗址”——陶,当成了平阳了。其实西汉之时,人们只记得尧都的大概位置,而其余的都已经不知道确切位置了。否则,司马迁肯定会明确指出的,但是,司马迁并没有关於“尧都平阳”的言论。
而西汉司马迁只是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
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东汉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也只是说:
河东地土平衍,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诗风唐魏之国也,建国各数千百岁。
司马迁和班固都仅仅只是很笼统地指出唐凹(尧)都“河东”,也就是汉代的河东郡即今日的晋南境内,并没有指出具体在哪一县。这说明到汉代,人们已不知道唐凹(尧)的都城具体在河东郡的何处了。笔者认为:如果认为陶寺遗址就是“尧都平阳”,这是不能够成立的。如果认为“尧都平阳”的所谓的这个“平阳”为今天的临汾市尧都区的金殿镇,是有可能的,如果是,应该为发生水灾之前的“尧都平阳”,但还是有待进一步的考古考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