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在中国是舶来之物,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开始了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的侵略渗透。大批外国传教士涌入中国,他们带来宗教思想观念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西方先进的文化成果,年鉴就在其中。19世纪60年代,中国境内陆续出现了由西方人主办的的一批年鉴,如《海关中外贸易年刊》、《澳门年鉴》、《香港年鉴》等。到20世纪,中国人开始由翻译出版西方年鉴发展为独立编纂出版年鉴,最初主要以综合性年鉴为主,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年鉴事业才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年鉴源在欧洲,起于历书等,具有典型的西方文化特色。进入中国之后,不可避免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碰撞、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年鉴。因此,在研究当代中国年鉴时,不仅要关注它“西来”的出身,更应深究其成长、壮大的“中国特色”。当代中国现有年鉴,按内容范围可分为综合年鉴、专业年鉴、部门年鉴,按级别区位又可分为全国性年鉴、地方性年鉴,其中地方综合年鉴占有很大比重,且发展较为成熟。2006年,《地方志工作条例》中“本条例所称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的表述,使年鉴界再次掀起对地方综合年鉴定位问题的讨论。
年鉴源在欧洲,起于历书等,具有典型的西方文化特色。进入中国之后,不可避免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碰撞、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年鉴。因此,在研究当代中国年鉴时,不仅要关注它“西来”的出身,更应深究其成长、壮大的“中国特色”。当代中国现有年鉴,按内容范围可分为综合年鉴、专业年鉴、部门年鉴,按级别区位又可分为全国性年鉴、地方性年鉴,其中地方综合年鉴占有很大比重,且发展较为成熟。2006年,《地方志工作条例》中“本条例所称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的表述,使年鉴界再次掀起对地方综合年鉴定位问题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