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吧 关注:3,847贴子:62,766

姚宗勋讲话录音内容(文字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注:以下“姚老意拳讲课录音资料”摘自刚刚出版的《姚宗勋拳学思想文集》,其实,很早以前,我替师父整理拳学资料时,就曾听过这些录音磁带,只是因为姚老讲话带有一点儿口音,加之录音的年代也比较早,录音条件一般,所以,我听起来确实是有些费劲儿,需要用心多听几遍,即使这样,也不一定能完全听清楚,不过这样也好,反复几次,倒是既加深了印象,也加深了理解。后来,姚承光师叔也出过一盘影像,内容就是相关的录音,并配合了视频和图片,这次收录进文集,省了我不少的事情,在这里,首先谢谢编委们!
文中多有听录不准之处,当然有的地方确实也听不清,但在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点和人物方面,是不应该出现大的问题,所以,我做了相应的改正。然既为摘抄,故尽量保持原文。另外,为了便于阅读,我在原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讲话内容做了一些分段处理。
好东西,一定要分享,今转摘于此,与同道共参共学!
姚老讲课录音内容:
开始我先介绍一下意拳的来源,意拳最早的来源就是心意拳,又叫心意把。后来山西祁县的戴龙邦先生到河南学的心意拳,回山西以后由河北的李洛能先生到祁县去求学,在李洛能先生学习十二年回河北深县的时候,戴龙邦先生把心意拳的名改为形意拳,后来发展的是现在上海有教心意拳的,又名十大形,就是它有十种动物的形象,这个非常明显了。形意拳就是十二形,比心意拳多出了两形。如果我们再来看心意拳,打的十大形的套路和形意拳的十二形是有区别,但是它的风格跟它的动作表面上看是有些不同,在实质用力、发力、攻击的方式、力量和精神还是一致的。
因为心意拳真正来源目前尚未定论,过去老师假说,就是岳武穆创始的,就是岳飞。在最早的的手抄本的形意拳里讲姬龙峰先生先生由终南山得到一本书,练形意的就说是形意拳,练心意拳的就说是心意拳,得到这本书以后回去钻研了三年,拳技就大成,这个说法不太可靠。
另一种说法就是姬龙峰先生创的心意拳,他精通枪术,由枪术而悟解出的拳术,创造了这个意拳。但最近有的同志到姬龙峰先生家乡去了解,听他们后代人说姬龙峰先生的枪术是马上的枪术,当然马上的跟步下的枪术是又有区别的,由马上的枪术而演变成拳术也不大可能。总的来说,究竟是谁呢?现在还没有结论。
还有一种我个人想法,应该还是证据不足,我开始在头些年的想法,是因为汉民族对于自己的祖先向来是神圣,都是推崇先人,那么姬龙峰先生为什么不说他的老师是谁呢?而说是捡了岳飞将军的一本书。那么从南宋一直到清朝初年有好几百年,在书籍也好,传说也好,没有心意拳的名家或者遗留下来的拳谱,这是一件值得怀疑的事。
还有一点就是我的设想,因为在最近有人到山西去访了姬龙峰先生的后代,说是姬龙峰先生曾到少林寺去,闯过少林寺。我想究竟他到少林寺干什么去呢?因为我的老师在二十年代初他曾到过嵩山,跟当时的嵩山主持恒林和尚关系不错,互相交流过拳技。据王先生讲,因为我们是同源,一个源流,所以他能开诚布公,这事也反映了当时门户之见。同门同一个源流才是一家人,这是王老先生讲的,可是到解放后六十年代初少林寺教武的和尚是德根,有人也知道他曾经对人讲过心意拳是少林镇山之宝。79年我和杨绍庚曾到嵩山去,跟正觉和尚谈过,他哥哥已经死了,正觉现在还在少林寺。跟正觉和尚谈过,他也认为心意拳是少林的正宗,虽然说有若干拳但以心意拳为正宗。前年我们又去了,现在的德禅和尚也是这种说法。
所以,我就产生了这么一个疑问,究竟是姬龙峰先生把这个心意拳教给了少林和尚,还是姬龙峰先生学自少林寺?为什么有这想法?就是因为少林寺和尚在当时还有反清复明的民族思想。到现在你们要去的时候,在方丈室旁边有一棵柏树被冬青树缠着的大树,正觉和尚说这是少林的一景,冬青缠松柏。松树底下有个花池子,有个这么高的花台,上头堆着石头,正觉和尚跟我讲这就是煤山,当时我就一惊,清代已经覆灭了这么多年了,少林和尚还有这种意识,当时我跟正觉说了个笑语,我说您去过北京吗?他说没有。我说那个煤山可比这个大得多,当时我意识到,所有少林和尚知道,现在这些老人还有传统想法。
我为什么说这个事呢?就是因为姬龙峰他不说他的老师是谁,因为少林有这么一种传说,在尊我斋主人写过少林拳法秘诀,上头也谈到这点,少林的本领传出去的时候,传给俗家人就叫内家,传给和尚就叫外家,为什么叫外家,和尚是出家山外之人,王老师也说过,虽然是学心意拳的,但是谈起来都是得有反清复明的思想意识。所以,我想到因为少林寺在那个时候,在明末清初的时代曾经有一个明朝的宗室叫朱德畴,他在明亡以后,他曾跑到少林待了几年,他又留了头发跑到福建,到福建干啥呢?到郑成功那去了,开始第一次做实际的第一线斗争。失败后,他又回到少林,他在少林名称叫痛禅上人,痛是痛苦的痛,禅是禅宗的禅,后来又走了,据说到台湾去投奔郑成功,大概要去打和义,后来又回来了,有这么一段事情,所以,我这是一种猜想,是不是姬龙峰先生不敢说出真正的老师是谁,是怕受到清廷的追捕?不过这只是一种怀疑,因为现在找不到确凿的根据,所以,究竟这心意拳是从哪来的,有待将来搞清。


1楼2014-09-17 10:50回复
    下面,我们谈意拳有它的什么特点和锻炼方法。意拳锻炼方法跟它所训练的就是分两种,分两大类,一种是健身,一种在王先生当时称它叫自卫,实际在古代所说的技击。在今天说也就是散打嘛,分这么两种。它没有套路的练习,也不注重招法。招法就是在搏斗的时候一切方法,并不是没有方法,它只有总结的一种训练的方法,不崇尚某招破某招,某式破某式。在我们认为,两个人在搏斗发挥自己本领的时候,其间不容思考,完全靠自己的反应跟自己的力量和速度来决定。因为有这种看法,所以不崇尚招法,训练不管搏击,拳术技击这面也好,健身这面也好,它的最基本的功法就是站桩。
    一般来说,对于保健的名字就叫健身桩。关于技击这方面的叫技击桩,技是技术的技,击是打击的击,技击桩,在古代的名叫浑圆桩,三点水一个军字浑,圆满的圆,浑圆桩。在健身里面,是采取静止不动的状态,摆一个姿势,在静止不动的状态下锻炼,当然有站式,也有坐式,也有卧式,也可以在行走中锻炼,这是健身桩包含的它在站桩中有几个不同形式,在健身桩里面,在开始站桩训练锻炼的时候,它有三个比较原则的要求,第一个就是精神集中,第二个就是周身放松,第三个就是呼吸自然。
    精神集中并不是说,一锻炼,一开始的时候就能做到什么也不想,要求是精神比较安静就可以了,也是相对的静,比较安静就行了,只要脑子里头不要乱想,比如说,最不要想的是不愉快的事情,愤怒的事情,琐碎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好不想,不想这些事,但是还要想在站桩里头的精神集中,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在意拳里的意念活动,意念活动呢,就是我们主动的想一想,用这种方法把别的杂念驱除去,这是它第一个用意念的目的,第二个就是通过意念,假设一种境地,自己去想,仿佛来到想象的一个境地中,使人精神舒畅,精神上放松,所以,精神集中是要求精神上首先能松下来,我举个例来说,在开始站桩的时候,摆好一个姿势,首先不要想自己是在这练功,通过练功我可以祛病也好,健身也好,先不要想,或我们来到一个空旷地方站桩也好,如果在屋里头,可以把屋里的窗户打开,换一换新鲜空气,我们可以从空子里往外看,在这个时候,不要想我在练功,我是想站在这儿,要休息休息,这么一种心情,等自己心情稍微安静点,然后再开始练。
    这时候把姿势摆好,用意念举例说就是开始在脑子里设想,自己不是站在地上,练习时最好把眼睛闭起,设想自己是躺在游泳池里也好,在洗澡的盆里也好,就想自己躺在温度跟自己体温差不多的水里头,这个时候自己的面部在水的外面,自己设想这个水不是完全静止的,稍微有一点水波浪的浮动,自己在水里头有浮荡的感觉,随着水的动荡,自己跟着水有一点起伏,尽量让周身放松,这个就是要求目的,就是用这种假借,好像身体以外都是一种很松很软的力量来推动自己,诱导自己放松。也可以用这个意念,自己开始站在地上练功的时候,可以设想自己是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春风徐来,自己好像能听到鸟语甚至自己能够闻到花卉的香味。自己还要设想一种很轻微的风吹到自己的周身,使自己的头发都被风浮荡或飘荡感。再进一步想这微风吹到自己的周身,使周身的汗毛都有一起一伏的感觉,这样就是要求皮肤都要松下来,如果不松下来,好像微风我们自己察觉不到,这种都是通过一种假想的一个境界而诱导自己身上,精神上跟肢体上,能够相对的松下来,这是意念所起的作用的一面。再一个是可以通过意念,使自己的肌肉、肢体得到较重点的锻炼,也举例说,就是开始站桩以后,可以设想自己两手环抱着一个球,我们设想是纸球也可以,是塑料薄膜极薄的球也好,我们两手轻轻的把它环抱住,并且想周边有轻微的风。
    如果我们没有环抱这个球的意思,这个球就会被风吹走,如果自己怕它飞走,就要拿手环抱它,但是稍微一用力这个球就会爆破,也可能就把它压瘪了,既不让它飞,又不让它瘪,这是要用意念去想,实际就是在爆与不爆之间,如果锻炼有一段时间的人,通过学习意念,他就会感到有这么一种球的感觉,从而能感到肌肉里头当时就能发生冲胀感,有热的感觉,有的感觉到自己身上的血直向手梢上冲撞,这是初步能够达到这样的感觉,但是意念不是要求我们一开始用某种意念,一直到最后,而是要开始用意念后,如果身上有感觉,好,也就是用两三分钟就可以了,如果没这种感觉,想这么一、两分钟或者没有这感觉就不要想下去了,这个时候注意一下我们的身上,是不是身上有不舒服的感觉,比如肩酸了,腿酸了等等,如果说感觉有肩上发酸,我们手开始摆的位置可以自己往下移一点,如果感觉还是不合适,还可以再往下放一放,让它感觉到不难过就可以了,腿要求是有弯曲,周身都有微曲,如果感觉腿部,尤其是小腿发胀也可以把姿势稍微站高一点,如果高一点后感觉过于轻松了,自己还可以往下调一调,还要注意身上的感觉,一般初练的人,可能感觉身体有酸呀,麻呀,甚至有轻微疼痛的地方,热胀的感觉,有的神经衰弱的同志也会出现打哈欠,往外滴眼泪,不过这都不是长时间的,有这么几天这种反应就会过去,滴完眼泪后就会感觉自己的眼睛很清亮。
    再有一种就是过去身上受过创伤比较严重的,或者动过大的手术,也有的是自己身上已经有了疾病,但是不明显,在通过站桩以后都会出现不同的反应,会感觉到那个地方不舒服,如果我们自己在锻炼中感觉到有这种或者酸或者是疼,有的甚至于晕,过去受过伤的地方肌肉都会有微微的抖动,但是不要害怕,可以坚持一会儿,有的时候坚持一会儿这种感觉就消失了,有的坚持一会儿可能感觉到更加剧了,这种感觉这样就可以休息了,散散步或走一走,如果站桩时间短,那么就可以再站一次或两次。意念呢,用就是一种方法,如果能达到我们所想的那个要求就可以停止了,等一段感到身上什么感觉也没有了,就是说风吹自己或水漂浮身上有一种轻微的舒适感没有了,那么就可以再用一次。这是头一个所要求精神集中跟意念。
    第二个要求就是周身尽可能放松,因为我们有姿势在站着,就是随随便便在坐着,也不可能有绝对的松,说我们站着再加一个姿势,我们周身的肌肉都做张力性运动,否则的话,我们也站立不住,坐着也如此,有的久病的病人坐也坐不住,说明在坐的时候身上也要用一部分力量,肌肉也要有紧张,所以,周身放松也是相对的,简单的说,也就是我们仅够将将维持那个姿势就可以了,不要用更多的力量。在意拳站桩功里的要求就是松而不懈,懈是懈怠的懈,虽然放松但是不能让它太软下去,要保持最低的消耗体力这么一个姿势,仅仅能维持这个姿势就可以了,松也是相对的松,但是这也是强调了身上放松,如果我们在站桩的锻炼中,如果感觉到自己的肢体紧了,那就自己要注意,是不是姿势摆的时间长了,疲劳了,就是说可以把姿势变一变,降低一些,让它轻一点,也要注意自己心脏跳得是不是过快,如果心脏跳得过快,或者身上的用力过大,自己注意一下,是不是我们脑子里头想紧张的事情了,想紧张的事情稍一长会导致自己肌肉发紧,心脏跳动得越来越快,再注意是不是用力过大,用力过大也会出现那样的情况,自己注意一下,如果心脏跳得快是因为自己用力过多了,那就少用力,如果自己脑子里想紧张的事情,不愉快的事情,那就可以不想,这松也是相对的松。
    第三个就是呼吸自然,就是在练功里头要求自然呼吸,也就是说我们平常怎么呼吸,在练功里头也要求怎么呼吸,不要我们过于造作,气也不必往起提,也不要往下沉,让它保持自然。因为王芗斋先生曾说过,人生来就会呼吸,我们不必去追求矫揉造作,去追求什么腹式呼吸,气沉丹田等等,他认为人生来就会呼吸,他也举过例,婴儿躺着那儿会怎么呼吸,尤其是入睡以后,我们看会发现婴儿躺在那儿的呼吸,腹部一起一伏,一起一伏非常匀称。再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人在睡眠的时候,他的呼吸都比较深比较长,也就是一般养生家所说的呼吸能做到匀细深长,最明显的就是有人睡眠的时候,会打呼声,当然打呼声不是正常的,我们可以观察一下,打呼声的声音非常长,呼呼的,像那样深长的呼吸,我们平常是不会出现的,我们模仿也模仿不了,造作也造作不到。也就是说我们脑子能够查对平静的和肢体能够适当的松,周身能感到舒服,受到良性的刺激,在这种状态下,时间一长,所谓匀细深长的呼吸就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要去追求,说是自然呼吸,实际上也就是强调了自然呼吸。如果我们在站桩中间发现我们自己憋气了,那可能就是跟身上放松,脑子是不是想紧张的事,是不是用力大了,或者是发现自己呼吸短促,心脏跳快了,在这个时候练功,我们轻轻地可以把嘴张开一点,同时有意念的做比较深长的呼吸,就是口鼻同时呼吸,呼吸三、四次或者一、两次,感觉到呼吸恢复正常了,那么我们再把嘴轻轻地闭上,就能够解除呼吸紧张就可以了。
    每一次练功多长时间,我们最好不要做硬性的规定,自己以前有规定,或者10分、15分、20分不等,我们在那练功不管你站也好,坐也好,如果感到安静和舒适,那时间就会长,如果我们感觉脑子里头安静不下来,想些个儿杂念纷至的时候,或者身上不舒服,那就站的时间不会长,因为烦躁,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如果说我们练得得法,身上感受很舒服,时间就会过得很快。有的同志们练功,开始练的时候5分钟都感觉过得很慢,好容易才做到5分钟,等他某一天能做到脑子相对的安静下来,他身上也感到传报了,甚至于说,能把自己忘掉了是在练功,能做到忘我的情况下,从5分钟一下就跳到了30分钟。这种例子很多,他一看见我,哎呀,练了30分钟了怎么时间过得这么快,实际上时间还是时间,只是自我的感觉不同,这就是说,我们练功的时候,不要追求什么时间,也不要追求什么姿势,要求姿势抬到怎么样的高度,手型什么样儿,腿要求什么样儿,这些要求在初练的时候不是主要的,就是说应该注意到上面提到的那三点,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做到这三点,姿势呢,不要去追求它,但是,不是说练健身桩就一直不讲姿势,而要观察观察通过练功他身上的反应,观察他的体力是不是适合他,也就是说不适合站就会造成他的紧张,在站桩里反会收到不好的效果。所以,一般来说,可让同志们坐着练,但是有的同志认为坐着练效果差,非要站,结果在站桩里头有一段他适应不了,效果反倒不好,所以得在为自己保健,或者是为增强体质,使慢性病得到好转,以至恢复健康。那必须我们符合自己身体的客观条件,不要凭主观,我想这么练,实际我们的身体不能适合,这一点在锻炼里头也是主要的,这是主要的,这是练健身桩一般的要求。


    3楼2014-09-17 10:56
    回复
      2025-05-09 18:19:45
      广告
      再重复一下松紧的问题,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这个大家都知道了,这实际上就是松紧的转换,在技击中什么时候该松,什么时候该紧,这没有什么标准,但也有标准,为什么说这种话呢?我举个实际例子,有的同志不管是练过这个拳也好,练过太极拳的也好,推手真一点劲都没有了,那对手手进来了,就把你推出去。如你真的一使劲,人家一扒拉你就转悠了,你被人牵动了,所以你究竟应该用多大的力量,那是完全凭你的感受去分析,所以该松的时候就松,假如他想牵动我,我一松他利用不上我的力量,他滑了,那实际上是他的失败,我松就对了,如果他朝我身上推,我也跟着松,叭的一下他的力量进来了,就可以打到我身上,我这么松就错了,所以,在这个松紧上,我应该时时得有松紧,你感觉他的力量,我应该用身上多大劲,应该松到什么程度,这个是灵活的,所以得需要大家要在实践里去摸索,这个紧就是松紧的互用,稍微紧点也不要紧,真正的紧就是你发力的一瞬间,调动你身上所有能调动的力量,甚至于说那时候也就要求你所谓气沉丹田,就是压迫横膈膜,叫你整个腹部的肌肉整个膨胀,所有能调动得出来的力量,你都应该出来,在那一瞬间,这一发力马上就完,技击跟养生都一样,松紧互用的时候,应该松的时间占得很长,毕生要大得多,紧的时候摸索应该时间短。
      我举例说明,我们站健身桩,设想这有一个球在,在我们同学里头,同门里头教站桩的也不少,大概都爱用这种意念,就是把这种意念设想抱一个纸球没有,你要稍微一用力呢,会破了,通过你的意念训练你身上的功夫,也就是你脑子想这支配你的神经肌肉也在轻微地这样动。这个你可以把它这样做,如果老想这样它老要飞,大家可以做实验,如果想它要飞又不让它飞,用不了几分钟,汗都出来了,呼吸也不行了,这个意念不是想跟不想,那是绝对不一样的,如果你去真想,跟你真不想,那不会一样的,去年,世界之窗翻译说,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方法,有一个女运动员对我说,坐了20分钟还是半个小时,她就是用意念练的,练完以后觉得浑身都紧。
      别让它飞了,但是你得注意别让它破了,所以,它刚飞你稍微一拿手,它不飞了,你就应该松驰下来,你再一想不要想得太快,要想得太快你受不了,在技击里就受不了,别说我们健身了。我还再往下说一个,说一个球还好办,你不信再变两个球,这球一个,那球一个,你还可以想这个球要飞,我把它抱一下,这个球我怕它破,这个力量可产生矛盾了。在总的还得统一你的意念支配下,实际上力量就不一样,这样练跟你讲的一个球的效果不一样,但疲劳的程度也不一样,所以我再重复一句,就是我们练拳的同志也应在松的时候应该时间长,不能因为想练拳,本来是为身体好嘛,身体健壮嘛,如果累得把自由体操高垮了,那就本末倒置,那就不对了。
      尤其是练健身的同志,应该进一步摸索摸索,对不对,我认为还是对,可以摸索,但是一定要自己要控制好了,因为在整个意拳中说,在不动中求微动,什么叫不动中求微动呢?我还举刚才那个例子,就是说我们外形是不动,好像是静止状态,如果我们想这儿有个球要飞,实际上球的细微运动,我想我们站在水里,水波浪在晃动,我们不让它晃动,实际身体上是不是都在很小的晃动,也就是在不动求微动,细小的动,但在一开始摸索的时候,一定应该缓慢,由精神上先不紧张,由精神上先放松,有那么一点感觉就行,没有也不要紧,极轻微的。这样容易保证你的身体不因为求进一步的锻炼,而使身体受到损失,当然了,也许这个月有的同志身体还不行,也许下个月就完全可以了,这个还得靠自己实践中注意找一下。


      4楼2014-09-17 10:56
      回复
        (续六)
        技击桩,下面,我再介绍一下技击桩。技击桩是意拳里头技击的这一部分,技击桩说来是拳术,拳术的要求也是那三点是主要的,就是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因为有的人说,这三点对于养生或者是健身好处是有,对拳术上如果是对抗性的武术的时候,那是非常激烈的,为什么也要采取这三点的训练方法呢?就我本人的体会,当然很肤浅,我做一个解释,我们的武术在古代是用来训练士兵或将士,作战的一种基本功训练,在这里头一个要求精神训练,在平常训练中应该能做到忘我,就是脑子里头一切杂念都没有,甚至说可以是无人无我,有一种勇猛,勇往直前的精神,就没有考虑到自己个人荣辱与安危,这是基本,这一点也是跟养生相同,它要求能够做到忘我。
        第二点就是周身尽可能放松,这个松是相对的,所以在拳术训练里这种松就跟养生桩的初步不一样,它要求是松紧互用,因为在意拳里头对于松紧有这么两句话,上面在健身桩里说到上一句是松而不懈,下一句就是紧而不僵,从这两句话里就可以知道意拳中的松紧,这是相对的,也就是说松紧经常在互换,也就是它主要的训练手段,所以,要做到身体放松,这放松是相应的,每个人在搏斗中都要发挥自己的能力,越迅速越好,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具有爆发力,但是爆发力呢,得事先有相应的松,如果你在发力以前松得不好,你的力量发得也不会好。所以,它要求的松跟养生的松多少有一些区别,松紧互换得很快,也不是说一点力量也没有,就谓之松,多少也应该有力量,究竟应该用多大力量,就看我们发力的当时的情况而断定,如果我们把力量全都用出来了,那还发什么力,就根本无力可以了。
        第三个呢,也要求在练习模拟实战的时候,也要注意到呼吸自然,就是呼吸不让它紧张,就是让自己的动作中,或从自己的动作中或轻重缓急,调和自己的呼吸,不让它一直下去。这在拳术中也是这样要求,但是这也有些事例。举个例子,头一个是,训练精神也就是说心理状态,这是很主要的,拿现代来说,体育运动对抗性比较明显,有的运动员平常训练有素,有相当高的水平,但是因为比赛的经验少,可能面临到重大的比赛,到临场的时候,平常的水平发挥不出来,有的甚至动作还远远不如平常,这就说明受精神紧张、患得患失、顾虑等这些影响。
        在明代的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他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两篇谈到武术的训练方法,有这么两句话,说“他们训练一般军士,如果战场上能发挥出他平常所训练的武功,发挥出十分之五来,在战场上可以不死,如果全部能发挥出来,就可以天下无敌”,这么几句话,还有两句话“军士每临点阵,面黄口干”。这就说明经常应该做这些训练,如果说自己精神高度集中的时候影响到自己肢体,使肢体僵板了不灵活了,这样也发挥不出来自己的本领。因为精神过度紧张而使呼吸都停,那也不能持久,造成身体更紧张,所以,在技击里头这种都是关联的,主要训练精神,能够瞬间就能高度集中,一定要有反应,集中精神平常就要锻炼,在精神高度集中的时候,也就是说如何集中,那么,我们可以设想大敌当前,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即就是我们在生与死之间的斗争,平常就能假设模拟,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能精神集中而不紧张,肢体上能够相应的松,就是能够动作自如,并且能发挥出自己的灵活性和力量,还要保持自己的自然呼吸,就是说在拳术上所要求的东西,这跟健身是没有矛盾,在拳术里所要求的意念,那就是比健身桩里用养生的这个部分要求得激烈,不是像躺在水里头,或在风里啦,或是想自己站在淋浴的喷头底下,还应该想水珠很细碎,比实际的沆瀣一气小得多,顺着你的头发,身体的皮肤都滚滚而下,让周身都感到一种舒服的感觉。
        (续七 )
        在拳术里的意念是要求由简单进入复杂,由不太紧张而转入紧张,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意念假设来做基本训练,但是对意念的要求,一用意不用力,就是我们用脑子去想就可以了。但是有的人对这也有怀疑,说想就能解决问题吗?就我个人的肤浅认识,就是这人总能够集中精神想,时间长了以后,他就可以支配神经,神经就可以支配我们肌肉,虽然外形没有做出出位移的动作来,实际上,肌肉在里面动得虽然微小,但是它已经在动,同时也就是说精神、神经、肌肉都在锻炼。在稍微练过几天或者十几天以后,就会发现到意到力到,就是说我们只要是意念所注意的地方,就感觉到有一种力量,但是就不要再过多用力,所以,在王芗斋先生讲揣摩意中力,意是意念的意,中是中间的中,力是力量的力,这种力量不是完全凭我们肌肉收缩做出来的。
        王先生也解释过意拳,他说,意拳就是意念领导,神经支配,这是他做出的解释,这是要求第二步,在练技击时要求用意不用力。第三点就是要求意力不分。意到力到,再进而就是意力不分。我认为,在实际搏斗中,用意力才到,那就不行,不能用,也就是通过训练能够做到下意识的反应,由于条件的反射可以做到近无条件的反射,这是训练的一个向往的境地。可以说,呼吸自然也是,呼吸自然也是不是说在实际搏斗中,呼吸像睡觉似的那么安静,这也是相对的,我们也尽可能的控制,不要让自己喘都喘不过气来,通过肢体动作的调节,松紧动作的起伏,跟精神状态一定的松驰,可以使呼吸也受到影响,不至于过度的紧张,在这三个原则上说,拳术跟养生是没有矛盾,至于具体的锻炼呢,还是不一样,意念不一样,姿势也不一样,姿势不一样也能够导致强度不一样。因为在保健这面应用到体疗上,得适应锻炼的人的需要,所以把过去传统的练法得有所改变。在王芗斋先生生前他讲的话也好,写的《拳道中枢》也好,都谈到过这些问题。
        养生呢,这个东西是很细微的,不仅仅我们通过练功,在练功里要求要留有余力,在养生里头,就是站完以后应该感觉到周身更轻松,精神饱满,本来不愿意做些事情,或愿意休息了,通过站桩以后不是那样,感觉到自己好像有种力量愿做一些事情,有的同志通过站桩锻炼,能够感觉到自己工作一天回来。感觉很疲劳,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老感觉到头胀,身上不舒服,连饥饿感都没有,体力劳动感觉就是身上酸软没劲,只要你能躺在那儿或坐在那儿安静的锻炼它十几分钟,就可以感到自己的精神恢复了,疲劳感没有了。
        但是,不是说做这么一个桩就可以代替睡眠了,并不是那个意思,这时的疲劳感全消失,精神面貌全变了,如果头胀的人可以感觉消失了,自己头脑很清晰了,有的人没锻炼过,可能对这不太信,如果锻炼一段时间,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些事情。但是,在健身里头,尤其是身体弱的同志应该注意到保留有余力,这是最主要的,不像北京话恨病吃药,这个锻炼方法不行,会收到不好的效果。但是,也有的时候是这样情况,他在锻炼中的时候,精神集中,身体也感到舒适有良性刺激,很舒服,所以,在意拳中感到舒适得力,在这样的状态下,他自己感不到疲劳,时间练得比较长,一般体弱的人,在精神高度集中四十分钟不算回事儿,实际这样也自己注意,应该适当控制自己的时间。


        5楼2014-09-17 10:58
        回复
          (续十)
          这一开始怎么训练,就是通过推手,因为推手的条件是束缚你打或者击,包括肩、肘、腕、胯、膝等等都算上,技击不虚手。所以,在两个人接触以后,不脱离接触的点,要双方都发挥出水平和力量,首先呢,第一点就是一接触以后,我能察觉到你的力量,要做什么,及你的力量变化;第二个因为不许打击,但是你在推手里,你的精神的警惕性得提高,所以,他不主张站着不动,因为在实际散打里头,不能站着不动,双方都是在运动中,主要是说你们推手,你站那儿不动,在散打是根本站不住的,所以,他认为推手是补充在散打里头接触后用散打的训练方法不足的地方,就是抓住你的骨头的时候,不能打的时候,就得用这种接触后发力的这种功夫来取胜,所以,他的步骤也贯穿在推手里面。还有一个是在推手里锻炼的,是破坏对方的平衡,力量的平衡,再进一步说,要牵住对方的重心,让他重心不稳,在他重心不稳的时候稍一动,当然谁在这个时候都要稳定重心,就在利用他要稳定重心的时候,这时候发力,把对方发出去。再接着前面的说,就是说两个人在推手的中间,应该注意的就是说在技击的警惕带动下,虽然是推手,应该注意到,如果这时候他不按照推手的规则,突然袭击我,给我一拳或一肘,或者一掌也好,我是不是能化解,当然,我们绝对不去打对方,但是,在这里也应该试验,如果对方压迫我,压迫得很厉害的时候,我是不是能抽出手来攻击对方,但不去打,你应在这里头试一试,这就是意拳推手的要求。这里我介绍完了,我可以跟练的日子多的同志在动作上解释一下,这是推手。
          站桩呢?技击桩。站桩干什么呢?站桩除了健身以外,还要通过静止不动的状态,让你摸索浑圆力,什么是浑圆力?浑是一个三点水一个军字,圆就是一个口中间一个员,现在说就是平衡的力,上下、前后、左右力量保持相对平衡。大家站桩几年了都有体会,站桩之后感到手往前伸,好像后手相拽,往回来也有阻力,往外推也有阻力,往回合也有阻力,上抬下压都有阻力,由这个局部的而感到周身都有阻力,这就是所谓的浑圆力。但是,你站着静止不动的时候有这种感觉,有这种力量,可是一伸手,一动全没了,它让你在慢动里头用意念支配,举例说,就是我们做试力时,假设头面有一大团稀面,我们要把手插进去,要在技击上说最标准的试力,按站桩前三后七步子都一样,假设前面有一大堆稀面,我拿手慢慢插进去,自己假设这手都被稀面包住了,然后把手抽出来,一边抽出来,一边手还在旋转,等转到手心相对时,手往里侧旋,转到手心向下,再往横推,就是往前推往后拉,都摸着有阻力感,好像真有东西粘着手,同时还要求呢,你手往前去的时候,如果有人往前拽,不管他什么时候拽,快拽也好,慢拽也好,你马上要能反应过来,让他拽不动,说我手往回拉的时候,虽然的手往后掰,虽然手往后去的时候,我随时这力量可以往前来,那个时候是不是这样去呀,不错,力量还是那个力量,但是,要求意拳外形不许做出去,内在力量是哪样还不能显出顿挫,还得让运行的速度均匀,不能有快有慢,因这它是试力而不是发力,同时还要求你手向前去有往后的力量,或者说往回来的时候也要有往前指的力量,这在形意拳拳谱上讲得很清楚,叫顺力逆行,顺着力量相反着走,就是矛盾着往前走,这就是试力。
          ( 十一 ) 不光他这么一个前后,甚至于你做上下,也要求你往下走,我往上走,你往上走,我往下走,开合也如此,你往外开,我往里合,你往里合,我往外开,这么着再往复杂的说,你上下,这得挑着东西,这还钩着东西,你虽然在开合的力量,还得斜往前指,这时肘往后指,它所要求的都是浑圆力,这就是试力里所要求的做试力。同时,也应该做步法,也就是摩擦步,这个摩擦步呢,我们可以顾名思义,因为今天来,我是介绍拳术部分,所以没谈到养生,因为我在学习班也教过摩擦步,但要求不一样,如果说这个身体弱的人走不了太多路,那也可以,实际跟拳术锻炼没有矛盾,有时候练拳术的人应该知道,所以开始走这步可以设想,我不是在地下走,沙漠上也好,地上铺满了棉花,甚至于这沙滩上,弹性很大,可在那个上头,你决不能这样做,因为你站不稳,所以你要求一步松松地落在上面,你又想底下很软,自己慢慢地把底下压住,然后还得走,你再走的时候呢,再走两步还得要求放松,这所说的都是意念。
          我在学习班的时候讲过摩擦步,身体站正,像立正一样,头顶领起来,把这儿提起来,这就要求正,太极拳强调立身中正,这个不说你们也明白,然后把它分开,这个没什么奥妙。
          在初练的时候要求身体平衡,因为走钢丝时拿的竹竿或拿一把伞,意思都是一样,要求平衡都站正了,然后把这脚提起来向前方直着伸出去,脚往边上落,直着伸出去有个意念,好像脚下有这么高的小草,我往前一迈,脚尖或脚底板都受到草的阻力,到这落的时候呢,脚尖先着地,然后才是全脚掌着地,从这个时候要把身体的重量转移到这个腿上,退也如此,也就是回去慢慢地蹚着草回去,要正式练技击,要求比这多一点,也是这外形一样,稍微这一脚提起来的时候,就好像我们在烂泥里站着一样,如果我们在烂泥里站着这么迈步的时候,鞋非得被烂泥拔掉,所以提脚的时候,就得整脚提起来,更需要拖了,脚提前不能高,从这往前去的时候,假设有个擀面棍,或者一个小球,也是矛盾的状态,一点一点的来,到这个时候不能把腿伸直,膝盖还有点弯,然后往这边挪过来,这脚挪过来,也是矛盾地往前走,退回来再去。
          但是还有一个要求,假如我想脚滚着棍往前走,设想脚尖在地上碰着一块石头,你是不是能够马上就停,这个得有这种神意,换换你脚尖好像蛇往前走,蛇那个信子一样,老是往前探,得有那种训练的敏感,往后撤步也是,一落步,地下是个坑,怎么办?难道我们也落进去吗?你得试验是否能拿起来,还要训练拳术里头的敏感,但是注意,有的同志比如就是你完成了要求,意念不错,这是一部分这个要求,实际上它怎么结合站桩呢,比如说我走这步上来,我这力量放在这条腿,胯也坐在这条腿上,我直着迈步落在技击桩完全一样的步子,向前走步的时候,不是光向前伸前腿,因为教有病的同志只好这样教,实际上这个腿一拔出来,就是等于拿后腿力量把前腿整个把它送出去,一点一点送出去,所以它等于发力,一上步就到了,如果不成,我马上就把脚提起来,所以这样练呢,大家记住,如果在练习技击桩,一定要注意放松,到那时候不太好放松,所以一定得身体好点,如果身体弱点,精神也紧张,身体用力容易憋气,心跳得快,那是肯定的。咱举一个摩擦步基本功,实际上说来也就是腿脚的试力,也是摸矛盾的力量,这是一个基本步法,再一个就是说这个步子可以走大步摩擦步,走这应该到落了吧,你应该拿后裤腿一催,滑步过去,前脚把它滑开,这个比较在步法里是最基本的,以后别的步法用力跟这都差不多,只是形式变一变,这是摩擦步的最基本的练法。


          7楼2014-09-17 11:05
          回复
            (十五)
            为什么要修炼精神?我们都知道疯子的劲头大,人要是疯了劲头就是大,那是怎么回事儿,我们老是说,人疯了是不是病呢,他是病,他病了为什么那么大力气,应该病了没有力气呀!对,所以,人在高度集中的时候,产生咱们平常人没有发受的力量,参加过战争的同志们讲,那一战役包围我们了,我们跑过了,等过两天我们又走到那儿一看,这峭壁我怎么上去的,对,人在最急的时候能发挥能量。在意拳里,训练一开始就让精神高度集中,待你有经验了,有假想敌随时再放松,所以,为什么要讲放松呢?你要是不放松就累死了,尤其是如果说人在精神高度集中时候,没有经过长期训练的人肯定周身发紧,咱不用举别的例子吧,就比我们没有经验的运动员,尤其是对抗性比赛的运动员,一临到打比赛的时候,他发挥不了平常的技术,这脑袋瓜子都不灵了,为什么?就是因为精神紧张,他放松不了,所以要求你在精神极度集中的时候,你还能够放松,动作灵敏,反应快,为什么要呼吸自然,你还老憋气,身体不舒服,你使劲就憋住气了,憋气一长就完了,你自己的气力不足,所以,这三者跟养生健身是一致的,并没有丝毫的矛盾。并且我认为,过去咱们中国的拳术在咱们的古代,也都像是现在的泰国拳那种,都是蛮打蛮踢,因为少林大雄宝殿有好多壁画我可没见过,画家李苦禅去过,但它有一个特点,它们壁画里不是一套一套拳,都是拳术的名人。我举个例子,大家都熟悉赵匡胤,宋太祖,唐宗宋祖,在宋人中他擅长棍,到成功以后,有时他喝酒醉了,他就跟大臣说这拳术如何如何,一醒就后悔了,但他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有两句话留在少林,戚继光将军在他的《纪效新书》里头说“不招不架,只是一下”,挨打就挨一下,“犯了招架,定打数下”,犯就是犯错误的犯,如果不打,完全防守就挨好几下。
            为什么少林就把他让下了呢?据我们研究,这时拳术已经发展到连击的时候了,不是单打一下,你打一下他就挡,所以你硬挡的话,他连击的话,那是久守必败,非挨打不可,这认为他有创新。第二个证明是岳飞,说岳公武王创双推掌,这样可以完备他的进展的话,那肯定在这以前都是一只手防守,一只手进攻,因到岳飞那时候形势上能双手齐出,实际上在拳术上是犯忌讳的,在中国武术里双手齐出,但我们老师对这事还作过补充,他说是双手齐出,单手独进,这很有意思,用这个形意拳的虎形,做虎形的变化,你合适,假如说虎形,形意拳一般通常作为中国传统的比武都用这种姿势,这是有意思的,在进攻中,它可以这样做,什么叫虎形呀?俗名叫老虎扑,它一起手就是双手齐出,如果你要这样进,那你就太吃亏了,因为你这两手等于比齐了才去了,王先生做解释说,就是双手齐出,单手独进,让你看着双手一块去,但是到时这只手先到,这样做虎扑还是双手的作用,但是最后还是两个力量合二为一,还是一块的。
            (十六)尤其是清朝开国以后,因为在它以前戚继光那经典著作,他所在《拳经》上所说的,那还并不全面,他说“纪佩仙之腿,鹰爪王之拿(就是擒拿),千跌张之跌,绵张短打”等等,他把武术分成几类,各有擅长。总之,到了清朝开国百十年后,这时中国拳术有很大变化,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梅花拳,通背拳等都讲劲儿,就是摸索内在的力量,如果练得高了,这散打在古代没有规矩,哪都能打,眼睛都能打,裆也能踢,肘头都能使,那时我也学过外家拳,肩、肘、腕、胯、膝都能使,打击部位随便,所以比较残酷,还很近似于今天的泰拳比赛,可以是这一类拳术出来了,所谓内家拳出来了,分内功和外功,内功拳出来了。它发展到什么阶段了,如果拳术高明的人,可以对方比较弱,他可以不打伤,他可以把对方摔出去,但摔出去吧,还不把他摔伤了,所以,这种我认为这是拳术的技术升华,本来是一个很残忍的,如果都能够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都能够做到那儿,我认为这倒是一种挺好的体育运动,既能够防御自己,又能够打击别人,但是这个基础还得从生打硬干中来。
            你没有通过那个训练,你干脆说就沉不住气,因为你心直跳,甚至想跑,那是不行的。总之,在传授这种意境中,因为内家拳的出现,确实挺好,它讲到我们摸索劲,人的精神状态,说得比较全面,过去所有拳家谈到,尤其是清朝中叶以后,越来越盛行,在北京就代表形意,八卦,太极,当时在北京来说,这三派拳术处于垄断地位,因为这三种都不是互相剽窃,互相抄袭,各有各的基本功练法,但总的目的,是一个要求力量的整,太极拳叫圆,圆就是平衡,往哪儿去都是那么大的力量,形意拳讲平衡力,讲浑圆力,八卦掌讲整,讲合,实际上都是说一个平衡的力量,整体的力量,但是他的摸索力量的方法并不相同,尤其他动作做出来也各的各的风格,所以我认为,在那个时候这三种拳出来,在历史上那一个是最高潮的时候,但不是说将来,是在当时,以前没有能达到这么高潮的时候,往前迈进了一大步,无论在理论上,在技击上,在养生上,它都到了极细的地方。我想,将来在国家体委的提倡下逐步会再出现新的高峰。
            (十七)前面关于录音的问题是这样,因为我们讲这些东西不太系统,还有呢,我希望是给大家介绍以后呢,大家多提些意见,哪个讲得不清楚,或者哪个重点不突出,甚至我没有认识到想到的地方,希望大家给提出来,我们再研究一下,有利于下一次给大家介绍的时候,可能就比这第一次要好一点儿。
            我先介绍技击桩,技击桩呢,跟养生桩原则要求都一样,也要求三点,头一点要求精神集中,第二点周身放松,第三点呼吸自然,这个要求都一样,在意拳是以站桩为基础,所以在学技击桩以前,也让学技击的同学们先站健身桩,它是有利于你精神集中,周身放松,能保持呼吸自然,这原则上都一样,所以,站桩尽管它的要求有所不同,实际上基本还是一样,意拳站桩在技击桩里头也得通过意念活动假借等手段去摸索力量。
            技击桩的主要的要求是什么呢?除了增强体质,增加我们的力量、体力以外,得要摸劲,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术语。摸劲,劲区别于我们平常习惯性用力,北京土话“拳打寸劲”,主是适当即可的劲,就跟我们平常用力呀,搬东西呀,扛东西呀的那种力量就有所区别了。
            这个劲在意拳里头是怎么求来的呢?是通过意念,简单地说要摸索这个力量,是什么力量?是平衡的力量,过去在意拳的前身形意拳叫浑圆力,太极拳前辈说得有圆劲,有的拳术叫它整劲,合劲,据我的理解,是指的一个劲,上下、左右、前后的力量让它均整平衡,非得在这均整平衡里头,你才能把这个力量发向一面,发完之后,再发的时候还能让它平衡,如果不平衡,我们发力时自己的身子都站不住,那力量怎么发出去呢?所以,要求去摸索这个力量,在技击桩主要是摸浑圆力。
            具体的练法,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当然有好多同志已经练过一段时间了,因为这些东西也跟我们健身分不开,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站技击桩跟养生桩不一样,养生桩我脚是干行的,大家都会站,是平行的,这个要求斜步,采取我们立正的姿势,然后把身体站正,把左脚伸出去,就顺着这个方向伸出去,应该多远的距离,就是后脚不要太用力,前脚就能随便抬起来,因为这样的步子能随着我们的高低,就我们本身来说是最灵活的步子。因为在意拳里站桩,不是要求站得我们腿的力量非常大,别人推,推不动,拉,拉不动,当然有这种功力更好,但是要求活的力量,因为拳术都在活动中,动荡中,不是光站在那里有劲就能解决问题的,所以步子要求灵活,我们前脚伸出去能随便拿起来,同时后胯往后靠一下,前膝盖用力往前指,这是在意拳里头术语叫争力,一个力量往后,一个力量得往前,相反的方向,所以叫争力。在这样以后,身子一靠,向后一坐,身子微靠,同时两条腿上分担的力量支撑着我们的重量,前三后七,这就是在不平衡中求平衡,这靠膝盖的力量往前指,然后这手顺着前脚步的位置拿起来,手心向内,等于我们站这个桩一样,不过步子斜过来,左脚在前,左手上前边来了,手心向内,手也顺着脚的位置拿起来了,这头顺着手的上方,向前看,这个前手跟前脚在一个位置上,最好这个手在脚尖后边,这个牵扯到以后学发力的时候,如果我们站的时候这手超过了自己的脚尖了,如果我们一发力,这个力量就往前去了,我在脚后的一点,我们往外发力的时候连步子动,整个我们最有利的姿势,不是往前倾,在这时候有个意念活动,开始我们要求假设环抱着一棵树,但没有一棵能长得象我们这样的要求,我们把这树拿走,把它环住,同时我们感觉到,我们站在那的时候,我们的胸、腹、小腹、胯、大腿、膝盖到小腿完全跟这树挨住了,当然我们身体是侧着的,我们这个头部这个地方都挨着树,好像我们跟这个树都密合在一起。
            (十八)然后要求用意念,用意念初练的时候要求用意不用力,用意想,别真的使劲,第二跟着我们做到的就是意到力到,如果一想就感觉有一种力量,王芗斋他学的时候揣摩意中力,意支配下的力量,不是我们平常习惯的,要拿东西,这样使劲,这个意念往前边开始练,最后意力不分了。假如把这树抱住了,开始要求把这树往回抱,同时想身上都跟这树密合在一块,往回抱一下,身子、腿都挨着,如果成这样的情况,好像两腿中间轻轻夹着什么似的,这总都挨着它,我们不是单纯用两个手或两个臂这样抱回来,而是我们周身要把这树往回抱,真有像这么粗的一棵树,我们抱不动,但是用意念这棵树能跟我们的意念稍微地有这么一个很细微的颤动,我们只想用意念这树跟着我们稍微一动,然后就不抱了,开始应该慢一些,不要真用力,完全凭自己的精神集中高度去设想,眼睛往前看,这时往回抱这树能抱动一点,往回这一抱,它这么一动,还没颤完呢,我们拿周身都把这个树要推出去,推也推不出去它,也只能颤动一点,如果我们这个能够有所感觉了,真像有一个树我们在晃动它,我们的身子跟着树动,我给大家做出点样子来,练习时并不要求这样,只要求我们到这时候我们周身在这,这么一个动作,这时候把它形容一下,大家看一下,这个力量找着了,然后把这棵树分开,拿手抱住,也不是拿两只手去把这个,连身子都要往外涨它,把这树把它扒开,也扒不开,它也跟我一颤,在这时候我们力量再把它慢慢地往回挤回去。我给大家做个形象来,就是这样,我把这棵树哗地一下把它抱住,我用整个力量再把这棵树再给挤回去,都挤不动,都使它能有一点弹力就行了。
            这个如果能做到了,第三个要求,上下,我们刚才做头一个是明显是前后,然后我们左右,第三个要求,上下,我们要好像把这棵树整个从地上拔起来,也拔不动,设想刚起来这么一点,所以我们设想树往上拔,刚要起来又把它整个栽下去,我也给大家做出样子,大家可以想一想,就是我把这棵树不是两个手就这么容易拔的,我是周身把这树从地上硬给它拔起来,刚要拔起来,整个身子一下把树插下去,这就变成了上下前后左右了,这是最基本的练法。
            当初我学的时候,因为有我们师兄在那儿,我也能证明我的话,我们老师教人的时候,他让你一下子都会了,不让你做局部,因为我比较笨,当初我练的时候,我那么做不到,我自己没敢跟老师说,我就把它切开了,我是这么摸索的,我觉得这样可能容易一点,但是第二步,不要求这样了,说你的力量都有了,都掌握了。
            然后那你把它分开锻炼,就是我把这树想开始往回抱,因为一抱以后就别往前推了,我这一抱就是一分,一分我喜欢一插,一插我喜欢一推,一推我喜欢一抱,整个把这顺序打乱,因为拳术不能安排好了用力,所以把它都打乱,随你自己想,训练自己的反应,外形不要做出来,是这种训练。


            9楼2014-09-17 11:14
            回复
              姚老先生的文章。好顶上去


              11楼2014-09-17 15:31
              回复
                =====================================================================
                【心意拳★意拳】QQ群: 168717628
                建立本群不是为了宣传某门派某拳师,我们聚到一起的主要目的就是交流拳术、结识朋友!
                欢迎练习心意拳、意拳、形意拳的朋友加入!


                12楼2014-09-17 16:22
                回复
                  2025-05-09 18:13:45
                  广告
                  好东西就要分享。


                  14楼2014-09-18 20:39
                  回复
                    难得!珍惜!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09-18 22:17
                    回复
                      好,学习了!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4-09-19 02:53
                      回复
                        非常好,非常棒的帖子,感谢福德无量姚先生,感谢记录者,感谢楼主!福德无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09-19 04:50
                        回复
                          真是精华。我有一本《意拳》的册子,虽然对训练方法介绍得比较详尽,但是有些地方还是本文说得更加清晰。
                          另:谢铁夫其人不知有没有后人传世,估计时间久远,其拳法也泯灭了,若真如此,就太可惜了。


                          IP属地:北京18楼2014-09-19 15:51
                          收起回复


                            19楼2014-09-22 13: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