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程序学吧 关注:355贴子:1,059
  • 9回复贴,共1

《易经》第四把钥匙先后天卦三五变化图原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易经》第四把钥匙先后天卦三五变化图原创


1楼2014-09-15 13:34回复


    2楼2014-09-15 13:35
    回复
      上图是《易经》中记载的“先天卦和后天卦”排列格式的三五变化图。不难发现,先天卦序可以通过三五进退变化,变成四种后天卦序排列格式,每种后天卦序有三和五两种进退关系。同理,后天卦序也可以通过三五进退变化,变成四种先天卦序排列格式,每种后天卦序有三和五两种进退关系。而这种变化仅仅是依据古易经留给我们的两种格式来变化的。其间,还有先天卦自身的变化,后天卦自身的变化,还有诸多不规则的变化、非三五变化、八卦和爻象“加减乘除”的变化等等,难以一一列出。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先天卦序和后天卦序具有N中排列格式,古人留下的先天卦序和后天卦序仅仅是例题而已。由此引申得出结论,《周易》六十四卦是一种集合排列;同理,邵雍方正也是一种集合排列。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理下去的话,古代类文化之“黄帝内经”、“风水学”、“预测学”等方面的知识,是否需要重新审视其科学性和全面性呢?是否需要去重新挖掘和完善呢?尤其是和《易经》相关联的现代“基因学”、“生物信息学”,亦需要深度审视其全面性和完整性呢?
      我不得不再次提醒世界的易经学子们,你们现在夸夸其谈的“易经”不是《易经》,充其量借用了一个“易经”的名义罢了。从那种希望通过“谎言重复千遍变真理,假象传播万里成事实”的“浮云神坛”上走了下来,假的就是假的,伪装迟早有一天会被剥去。抛开虚伪的光环和金钱的诱惑,踏实研究,认真求索,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发扬,为人类子子孙孙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吧。这点要求不算过分,稍许有点良知的人,都是可以做到的,仅仅需要你鼓足一点勇气,不被眼前的名利所迷惑。
      我真的搞不明白,外国人说“宇宙就是几个符号的程序”,中国的文化人就信了,并且崇拜的五体投地,也不管这个外国人是不是剽窃了中国的文化,也不管这个外国人是否“真学究”,总之,一股脑子就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而对中国人研究的东西,不管它是否有价值,也不管这个中国人呼吁千万遍,中国的文化人就是不屑一顾。这才是中国文化人致命的劣根性。由此劣根性,导致中国历史上经常被保守禁锢的积弱积贫而落后挨打,最后被大字不识的朴实的中国农民,将这些号称 “文明使者”的中国文人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形成华夏文明研究断层,浪费后学者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去做重复研究,去一点一点镶接散落断裂的脉络。现在,很多人在为中国古老而渊博的文明而骄傲,而我却是自豪中参杂着更加多的无奈与悲哀。


      3楼2014-09-15 13:35
      回复
        附:给不懂装懂的《易经》学者扫盲
        最近,我以中国古代伟大预言著作《推背图》为基础,写了《中国信念并和日本技术领骚东方一极的可能性》的帖子,一少部分自以为搞懂了《易经》的人,在哪里长篇大论,泛泛而谈,误导视听。如果仅仅从学术而言,可以商榷和讨论。可怕的是有个别人把错误的结论当着“真理” 而传播,那就要误人子弟了。我们之所以说《推背图》是部伟大的预言著作,首先是《推背图》预言的历史事件有许多已经应验,其次是《推背图》作为预言著作而预言的未来事件,只能是未来发生事件的可能性,而不是某一件事情必须发生。它提供的大量信息的作用,是提醒我们长远规划,未雨绸缪,对好的事件力促发生,对坏的结果有备无患。
        《推背图》是通过什么来预言未来的呢?要全面展开来讲,将是一部巨著。我们在这里只能就核心问题做一些论证。《推背图》从根本上讲,它是一部中国古老的“概率学”,(我们有些学者,不是从研究上去思考问题,而是首先从“崇洋媚外”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认为只有外国具备了东东才是科学的,外国没有的统统作为伪科学打到)。那么,《推背图》是怎样和“概率学”(我们只能选用“概率学”这个名词,许多年轻的学者可以接受),那么,它是怎样同“概率学”这个名词扯上关系的呢(概率论——是根据大量同类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对随机现象出现某一结果的可能性作出一种客观的科学判断,对这种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做出数量上的描述;比较这些可能性的大小、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一整套数学理论和方法。),我们就必须知道《易经》最基本的几大系统,比如“天干系统”、“地支系统”、“八卦系统”、“五运六气系统”、“二十四节气系统”、“七星二十八宿系统”、“神兽系统”、“六十甲子系统”、“理数系统”、“历法系统”、“常数常态系统”、“圆周360度系统”、 “程序系统”和“哲学理论系统”等等,归根到底为《宇宙程序学》。今天,我们从“天干系统”、“地支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行浅析,算是给不懂装懂的《易经》学者扫盲,以正视听。
        “天干系统”:我们大多数都知道“天干”,却不知道“天干系统”,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不知道“天干”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大都是从理论上在分析“天干”源于某种思维,以及“天干”和宇宙的关系,没有从根本上解释“天干”的产生过程。今天,我们就来诠释“天干”的产生过程。“天干系统”是表述一年变化的,也就是说,“天干系统”是表述事物公转规律的。以地球为例,表述为一年四季太阳照射地球角度的变化,用现代知识的地球坐标系统来看为“纬度”关系。中国古代先贤通过“一根标杆的太阳影子”来标注。许多书上说,中国古代先贤通过“一根标杆的太阳影子”来测量一天中,太阳对地球的照射角度,从某种意义上讲,那是毫无意义的作为,也有可能中国古代先贤是通过对一天“一根标杆的太阳影子”测算开始的,然后过渡到对一年四季的“一根标杆的太阳影子”测算,也未可知。“天干系统”既然是对一年四季“一根标杆的太阳影子”的表述和标注,为什么只有“十干”,而不是六干、九干、N干呢?因为,太阳对地球的照射角度,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其标注点应该是N个。但是,中国的古先贤只选择了其中的10个测量点角度,是不是那个时候,中国的古先贤已经发现的了太阳系10大行星对地球的作用呢?从理论的角度上分析,这个发现是不可能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导中国古先贤选择了10个天干呢?
        “地支系统”:我们大多数都知道“地支”,却不知道“地支系统”,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不知道“地支”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大都是从理论上在分析“地支”源于某种思维,以及“地支”和宇宙的关系,没有从根本上解释“地支”的产生过程。今天,我们就来诠释“地支”的产生过程。“地支系统”是表述一日变化的,也就是说,“地支系统”是表述事物自转规律的。以地球为例,表述为一日四象太阳照射地球角度的变化(将月亮作为地球和太阳角度变化的参照物,已经是后来的研究产物了),用现代知识的地球坐标系统来看为“经度”关系。中国古代先贤通过“太阳影子投射变化”来标注。中国古代先贤通过“一根标杆的太阳影子”发现了“太阳影子投射为寸影变化关系”,并通过“太阳影子投射变化”发现了太阳对地球作用的作用角度,这个角度是以太阳为顶角,以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投影变化距离为顶角对应边,在连接三维关系而成立的。把无意义的“一天之中一根标杆太阳的影子”变的有了丰富的内涵。 “地支系统”既然是对一日四象“太阳影子投射变化”的表述和标注,为什么只有“十二支”,而不是十九支、二十支、N支呢?因为,太阳对地球的照射角度,每时都在发生变化,其标注点应该是N个。但是,中国的古先贤只选择了其中的12个对应距离,是不是那个时候,中国的古先贤已经发现的了太阳系在一天中对地球照射的十二个不同量的夹角关系呢?从理论的角度上分析,这个发现是不可能的。因为“一根标杆的太阳影子”的影子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可以构成“三角形”关系,但是,不能反映出太阳照射地球的十二个夹角关系,应该是N个夹角关系。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中国古先贤选择了12个地支呢?
        从上文两个方面的论述来看,天干是以南北极两点连线为坐标的,地支是一个东西极两点连线为坐标的,它们属于两大不同的系统。然而,却找不到天干用10数来定量,地支用12数来定量的基础。有人说,10天干是中国古先贤通过对天体的观察,发现了太阳系的10大行星而给定的,那么,我们会问,中国古先贤是怎样发现太阳系的10大行星的呢?又有的人说,是中国古先贤发现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根据阴阳学说将五倍数后变成的10天干,我们同时也会问,中国古先贤是如何发现“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为什么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而不是其他属性的七、八大行星,N个行星呢?还有就是,中国古先贤为什么要去观察天文,为什么只对太阳系的10大行星感兴趣,又是怎样判定出“金木水火土”是太阳系的行星的,等等诸如此类,都得不到答案,虽然“10天干是中国古先贤通过对天体的观察而发现的”这一论断,在有些古书中有记载,但是,并没有记载“发现过程”,从证据推理上无法找到其逻辑关系。没有任何理论性基础,于是,便没有任何说服力,让人无不认为,这个论断充其量仅仅是一种臆断而已。


        4楼2014-09-15 13:36
        回复
          再者,12地支系统,还可以牵强附会的用月亮、地球和太阳三则的关系来论述,但是,我们同样会问,月亮、地球和太阳三则之间的关系,可以构成无数个夹角关系,为什么古先贤只是选用了其中的12个夹角呢?它同样无法解释清楚中国古先贤用12数来定量地支这个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将月亮、地球和太阳三则的夹角关系来分析地支的12定量,恰恰掩盖了中国古先贤最初的“用12数来定量地支”的思维逻辑和分析判断,或者说,将“古先贤升华后的分析,即理性到感性的飞跃”,变成了最初的“古先贤摸索、观察、发现,即感性到理性的积累”,由此使整个思路中断,让后人从中找不到头绪,从而失去思考的方向。
          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任何理论结论的成立过程,首先必须是通过“初级的观察、模糊的认知、混沌的求索、粗放的架构”,即“从感性到理性”的摸索、观察和发现。然后,将这个并不成立的结论,拿到实践中去进行“异同的比较、精细的雕琢、逻辑的推导、定理的给定”,即从“理性到感性”的飞跃。根据这一原理,作为今天的我们,为了正本清源,就必须通过“逆反思维”,找到中国古先贤建立“观点、结论、公式和定理”的思维起点,才可以理清楚整个思路,才可以真正发现和认知那些被“加密”掩藏的了的真知烁见。
          当前面所有的路都无法走通,都无法回答“10天干和12地支”的定量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重新回到“天圆地方理论”上来。什么是“天圆地方理论”呢?“一个正方体的圆周运动中,它由“八个角、12边和六个面”位置的变化,来反映被作用物质的形态改变过程,称之为“量的积累过程”,或者说叫做“物理反应”过程;它由“八个角、12边和六个面”聚合分解,来反映被作用物质的涅盘分娩过程,称之为“质的变化过程”,也叫做“化学反应”过程。我们把这个 “表现宇宙最基本最初始的物质运动辨证关系”的论断,归纳为“天圆地方理论”。至于中国古先贤是怎样发现“一个正方体的圆周圆周运动”,又是怎样发现以地球为例的宇宙物质基本初始形态为一个正方体的,我在《宇宙程序学》中的《宇宙之根——论宇宙运动初始模拟形态》一文中已经进行论述,并且,对“天圆地方理论”以及“天圆地方理论”同天干、地支和八卦的关系均作了论述,在这里就不展开来讲。当你了解了“天圆地方理论”后,你会发现,12地支是以相互作用的两个正方体的十二个面来确定的。一个正方体的八个角演化为八个经卦,一个经卦通过三条边放射影像到三个面,一个重卦涵六条边和六个面。把可视的两个角和这个角对应的角进行两两重卦关系,就变成了阴阳十二条边放射影像的阴阳十二个面,于是地支也就分阴阳用12数确定了下来;八个卦的运动关系产生了10个天干。从运动关系的角度来讲, 12地支才是所有问题的基础,没有12个地支作为支点,一切都无从谈起。
          只有古今中外将后人引入歧途的蠢材,才认为“天圆地方理论”说的是“地球是方,天空是圆”的静态表述。其实,中国的古先贤在研究宇宙运动关系中,不仅将地球抽象归纳为方形物态,而是将宇宙所有的星球体都抽象归纳为方形物态,进行研究和比较,同物质的实际形态没有关系。阴阳十二地支的确定和八卦重卦关系的建立,已经说明这一点。从阴阳十二地支的确定来看,中国古先贤是用两个相互作用的三角体各自运行一周来论断的。在这里,他们没有考虑后人加载在八卦中的各种因素,如世应两爻为地球,中间两爻为月球,两根上爻为太阳的三才关系等等。他们只用两个纯粹的三角体运行一周来确定十二地支。假定为一个三角体为太阳,一个三角体为地球,它们运行一周,完成“一日的白天和黑夜”,就是十二地支的表述,而这种现象,也可以用“阴阳两个重卦”来表示,两个正方体建立八个重卦关系图。当我们建立了这两个基点的时候,分析解决下面的问题就简单多了。事实上,只有当一个阳卦六爻从一个点运行一周回到这个点的时候,才算是运行一个周天,期间阴卦的六爻从一个点运行一周回到初始点的形态被包含在中间。也就是说,实际一个卦象六根爻,可以概括的表述一天的运行过程,不管它是阳卦,还是阴卦,但是这个表述,它包含着阴阳十二地支的两个部分。有些人问,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当一个点从初始点回到这个点的时候,虽然从分析上运行了一周,而实际上它重复了二个经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用了一个“包含法则”也就是将重复的进行了合并,然后进行大阴阳划分,就变成了阴阳卦分别表示一周的运行过程。也就是说,从阴阳的角度分析,是将太阳和地球看成是两个正方体运行一周构成阴阳二卦,而仅仅从地球或者太阳来分析一周运动的话,可以用一卦表示。也就是说六根爻,表示地球或者太阳一周的运动过程,它包含着十二地支。搞清楚了一个重卦表示的是地球自转一周,或者太阳运行一周以后,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圆形,以任意一点为起点,等分地球经度了。建立了这个以“八卦包含地支的”粗放的结构系统,就可以进行一般的理论推论研究了。


          5楼2014-09-15 13:38
          回复
            既然一个卦的六爻表述着一个物态运行一周的关系,所以,在经度坐标上只需要排列一个卦,就表示一个圆周运动完成。而纬度坐标,古先贤不是用爻来表述的,它将八个卦依序的进行了排列。在这里有一点要注意的是,纬度被作为一个回归年的坐标,虽然是一个摇摆运动,古先贤在这里做了一个大胆的等量代换,十二地支等于运行一周,一年等于运行一周,一年就等于十二地支。然而,由于一年的十二地支的量和一天十二地支的量的不同,不能用一卦的六爻来表述,古人就用八卦进行依序排列。然后,八卦依序排列不满十二地支,必须进行五次错位,也就是说,通过错位,让一个卦包含了五个地支关系。这里有人要问,为什么要用错位,而不用轮次排列,这是因为,地球在公转中,是整体摇摆的,代表着一天运行的卦体,在一个回归年中,从南北两极来看这个摇摆过程表现为南北两极直线上的线段运动关系。说的明白一点,一个回归年的十二地支一周被当成了一条直线,而一天的十二地支被当着是圆周,这样就好理解了。从八卦和十二地支的关系,错位五次可以可以饱和(请注意的是饱和,而不是同步关系)。也就是说,一卦向一个方向运行5个节点后,到达南北极的一个回归线,同理,一个卦象向相反方向再运行5个节点,还原。如果我们将一个卦的六爻视同为通过圆心角的直径,让其在一个圆心点为轴,两个端点在圆周上作5个节点的前后运动,并分别用符号记录下来,用图表示。


            6楼2014-09-15 13:39
            回复
              从上面的图一,我们分别从圆点开始,两个端点依次排列为甲乙丙丁戊,从上面的图二,我们分别从圆点开始,两个端点依次排列为己庚辛壬癸。于是,形成了两个端点上的正反的“两个十干”,合并同类项,变成用一个十干表示,就是“S”线上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同先天卦的运行程序想吻合。
              由一个卦的五次运行,简称为“五行”,同卦象六爻构成为“5×6=30”数“量”的关系。而这个“量”表示为一个夹角关系。通过集合算法,演变为一个地支夹角的量,十二个地支共计为“12×30=360度”,实际为360个量,用度为单位罢了。由此可以得出,天干和地支表现为不同的两个坐标系统,链接这两个系统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八卦六爻”,至于用干支配伍为六十甲子,是通过演算得出的一个“五行”简易格式,它不能系统的反应出宇宙运动的变化过程和规律。至于用“六十甲子”纪年,那是将“天干、地支系统”作为纯粹的符号,来对时间的一种的记录,这种对时间的记录,演变成“历法”,历法是对时间记录的法则,它并不能揭示宇宙运动规律。至于“八字预测”中的“干支”,连时间的意义也被掩藏了,变成另外的“预测符号”,被注入新的内涵。
              在研究《易经》和《易经》类文化中,一定要将同一中符号表述的不同意思区分开来,如果混为一谈,就将陷入到一团乱麻之中,怎么也理不出一个头绪来。中国古先贤什么时候用的是“同类项重叠排列”,什么用的是“同类项合并排列”,必须搞清楚,否则就要陷入到八卦阵的死胡同。


              7楼2014-09-15 13: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