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忆个人——黄万里
作者:赵诚
有的人不讲真话,是因被周围人的狂热所迷惑;有的人不讲真话,是知道真
相却不敢说。黄万里的了不起,是他既能在众人皆醉之时保持清醒,而且不惜为
这真话付出大半生的代价
几年前,人们不知道黄万里是谁。即便现在,大多数中国人对这个名字也陌
生得很。但是,人们都知道黄河,也大都知道黄河上有一座三门峡水库——那是
一项巨大的失败工程。黄万里就因此出名。
曾有人评价,中国现代真正的科学家不多,黄万里是其中之一。这里的所谓
“真正”,包含有这些科学家的悲剧色彩,而黄万里的悲剧在于,他的价值是通
过一个工程的失败来证明的。
实际上,黄万里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预见到三门峡工程的失败,而是在面
对三门峡水利工程,中国水利专家集体丧失立场的背景下,他孤身对抗“民意”、
触犯上级,捍卫了真理和自己的良心。
中国建设史上的最大败笔
黄万里,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黄炎培之子,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著名
的水利、水文学专家,我国致力于跨学科研究河流水文与水流泥沙的先驱者之一。
作为新中国最有影响的水力专家,修建三门峡工程,他当然义不容辞。
但当时人们都听苏联专家的。从1952年开始,中国从苏联聘请专家为治
理黄河拟定计划,遗憾的是所请的专家为水工专家,他们精通水坝业务,但未必
了解黄河。黄万里曾说,苏联虽有建水电站的经验,但黄河跟苏联的河流不一样,
黄河有泥沙——正是黄河的泥沙日后成为灾难的根源。
1954年10月,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以水利部和燃料工业部为主成立
的黄河规划委员会完成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那是一个看上去非常美妙的远
景:在黄河干流上将修筑起46座河坝,“500吨的拖船能由入海口航行到兰
州。装机总容量可达230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达1100亿度,相当于中
国1954年全部发电量的10倍,灌溉面积由原来的1659万亩扩大到1。
16亿亩。”
在这46座河坝中,三门峡的这座最大和最重要。正是这项工程的修建,导
致在以后的40多年里几十万人口离开他们原本富裕的家园,迁移到土地贫瘠的
偏远地区,其中一些人来回迁移十几次,生活变得一贫如洗。据记载,曾有水利
专家前往视察后叹息不已,国务院派去的高级官员看了也落泪,说“国家对不起
你们”。
在当时,几乎没有人公开反对上三门峡工程。充满壮志豪情的领导人们一心
一意要在自己手里实现“圣人出,黄河清”的梦想。在这种一边倒的极端气氛下,
负有责任的专家大员们不敢面对现实,直抒己见,个别的甚至曲意逢迎,企求腾
达。敢于讲真话,道实情,坚持科学见解的人非常之少,黄万里的反对之声就显
得格外刺耳。
惟一的反对者
在1955年关于黄河规划的第一次讨论会上,许多专家都对苏联专家提出
的规划交口称赞,惟有黄万里发言反对。他当场指出:“你们说‘圣人出,黄河
清’,我说黄河不能清。黄河清,不是功,而是罪。”
1957年6月10日,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在京召开,此时三门峡水利
工程工地已在筹建中。
在讨论会上,三门峡工程的“主上派”与只有黄万里一人的“反上派”展开
激烈争论。
“主上派”们描绘的是建高坝,拦洪蓄沙,让清水出库的美妙图景,而黄万
里说,在这个淤积段上是不能建坝的。否则黄河下游的水患将移至中游关中平原,
而且他认为,河道里的泥沙起上游切割、下游造陆的自然作用,建坝拦沙让黄河
清是违反自然规律的,是不现实的,何况清水出库对下游河床也不利。他指出此
作者:赵诚
有的人不讲真话,是因被周围人的狂热所迷惑;有的人不讲真话,是知道真
相却不敢说。黄万里的了不起,是他既能在众人皆醉之时保持清醒,而且不惜为
这真话付出大半生的代价
几年前,人们不知道黄万里是谁。即便现在,大多数中国人对这个名字也陌
生得很。但是,人们都知道黄河,也大都知道黄河上有一座三门峡水库——那是
一项巨大的失败工程。黄万里就因此出名。
曾有人评价,中国现代真正的科学家不多,黄万里是其中之一。这里的所谓
“真正”,包含有这些科学家的悲剧色彩,而黄万里的悲剧在于,他的价值是通
过一个工程的失败来证明的。
实际上,黄万里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预见到三门峡工程的失败,而是在面
对三门峡水利工程,中国水利专家集体丧失立场的背景下,他孤身对抗“民意”、
触犯上级,捍卫了真理和自己的良心。
中国建设史上的最大败笔
黄万里,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黄炎培之子,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著名
的水利、水文学专家,我国致力于跨学科研究河流水文与水流泥沙的先驱者之一。
作为新中国最有影响的水力专家,修建三门峡工程,他当然义不容辞。
但当时人们都听苏联专家的。从1952年开始,中国从苏联聘请专家为治
理黄河拟定计划,遗憾的是所请的专家为水工专家,他们精通水坝业务,但未必
了解黄河。黄万里曾说,苏联虽有建水电站的经验,但黄河跟苏联的河流不一样,
黄河有泥沙——正是黄河的泥沙日后成为灾难的根源。
1954年10月,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以水利部和燃料工业部为主成立
的黄河规划委员会完成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那是一个看上去非常美妙的远
景:在黄河干流上将修筑起46座河坝,“500吨的拖船能由入海口航行到兰
州。装机总容量可达230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达1100亿度,相当于中
国1954年全部发电量的10倍,灌溉面积由原来的1659万亩扩大到1。
16亿亩。”
在这46座河坝中,三门峡的这座最大和最重要。正是这项工程的修建,导
致在以后的40多年里几十万人口离开他们原本富裕的家园,迁移到土地贫瘠的
偏远地区,其中一些人来回迁移十几次,生活变得一贫如洗。据记载,曾有水利
专家前往视察后叹息不已,国务院派去的高级官员看了也落泪,说“国家对不起
你们”。
在当时,几乎没有人公开反对上三门峡工程。充满壮志豪情的领导人们一心
一意要在自己手里实现“圣人出,黄河清”的梦想。在这种一边倒的极端气氛下,
负有责任的专家大员们不敢面对现实,直抒己见,个别的甚至曲意逢迎,企求腾
达。敢于讲真话,道实情,坚持科学见解的人非常之少,黄万里的反对之声就显
得格外刺耳。
惟一的反对者
在1955年关于黄河规划的第一次讨论会上,许多专家都对苏联专家提出
的规划交口称赞,惟有黄万里发言反对。他当场指出:“你们说‘圣人出,黄河
清’,我说黄河不能清。黄河清,不是功,而是罪。”
1957年6月10日,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在京召开,此时三门峡水利
工程工地已在筹建中。
在讨论会上,三门峡工程的“主上派”与只有黄万里一人的“反上派”展开
激烈争论。
“主上派”们描绘的是建高坝,拦洪蓄沙,让清水出库的美妙图景,而黄万
里说,在这个淤积段上是不能建坝的。否则黄河下游的水患将移至中游关中平原,
而且他认为,河道里的泥沙起上游切割、下游造陆的自然作用,建坝拦沙让黄河
清是违反自然规律的,是不现实的,何况清水出库对下游河床也不利。他指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