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吧 关注:11,021贴子:321,726
  • 14回复贴,共1

《转载》一个时代的剪影-----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江西1楼2014-09-14 21:08回复
    汉代建立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模式。外儒内法,礼法并重,德刑兼用,既避免了秦严刑酷法带来的苛暴,同时又避免了纯用儒术可能导致的迂阔柔弱,既有政治理想,又有行政技术,做到了刚柔相济,维护了社会的基本秩序和长期稳定。
    汉代在经济上确立了重农轻商的基本政策,民生迅速恢复。经过文景之治,“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牝者摈而不得会聚”。这也许只是对盛世景象的描绘,至于经济发展的一般水平,有学者测算,从西汉末到东汉后期,每个农业劳动力年产粮2000斤,每个农业人口每年口粮486斤,全国每人每年占有粮食640斤。从汉以来的两千年,我国农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农业劳动生产率、每个农业人口的口粮数和全国每人平均占有的粮食数,仍在汉代已经达到的水平上徘徊。
    汉代又实现了区域文化的大融合。西汉定都长安,承袭秦制,自然有秦文化的事功和法制精神。同时,汉高祖来自楚地,本人好楚声、楚舞、楚衣、楚辞,其功臣旧将也多为楚人。楚地的文化遂北上,对汉代精神影响深远。从兼容并包的气度,尚巫尚赤的习俗,铺陈夸张的汉赋,再到政治上一度盛行的黄老之术,都可以看到楚文化的影子。汉初,叔孙通起朝仪,陆贾献《新语》,之后汉武帝尊儒术,山东齐鲁之学又泽被全国。尽管汉代依然存在区域风俗上的差异,但是各地逐渐超越了历史传统、文化传承和血缘基因的差别,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认同感。
    汉代把受到华夏文化浸润的、居住于广阔土地上的人民,抟成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一直延续到今天。从此,这个民族就以“汉”自称。


    IP属地:江西3楼2014-09-14 21:09
    回复
      2025-07-10 21:01:33
      广告
      在汉代,华夏民族刚刚经历了创造力勃发的轴心时代。他象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有着无限的好奇心和无穷的自信心。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积累了一切它所需要的智慧。同时,他又刚刚走出血与火相涤荡的上古时代,保持着原始的野性和活力。如今四海一统、民生恢复,这个精力旺盛的年轻民族终于摆脱了内部的自相杀伐,内求巩固,外求扩张。中华大地的面貌从此发生了永久的改变,亚洲的格局为之一新,余波一直冲击到遥远的西方世界。正如高祖在《鸿鹄歌》中所唱:“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IP属地:江西4楼2014-09-14 21:10
      回复
        二、武功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需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李益塞下曲
        大凡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是在与强敌的殊死搏斗中诞生或崛起的。百年战争胜利的号角,宣告了法兰西民族的兴起,此后几个世纪法国一直是欧洲大陆的中心。打垮了称雄一时的蒙古金帐汗国和瑞典王国之后,俄罗斯民族开始走上建立世界帝国的道路。西班牙无敌舰队折戢沉沙,英国人成为海洋上新的霸主,打开了日不落帝国之门。北美英属殖民地独立战争的胜利,标志着美利坚民族从此屹立于世。而汉民族,则是在与匈奴民族长达四百年的残酷战争中,最终确立了日后2000余年在东亚大陆的轴心地位。
        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作战,是世界古代史的永恒主题。一般来说,农耕民族对于游牧民族,可以抵御之,甚至战胜之,却难以彻底征服之。游牧民族居住于广漠的塞北苦寒之地,高纬度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暴风雪、饥饿、疾病、蚊叮虫咬、极艰苦的劳动和无休止的征战,无情地淘汰着弱者。游牧人从小在马背上长大,不需要训练即可作战,“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而且居无定所,飘忽不定,“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晁错给汉文帝的奏折中就点出了这种困境:“胡人食肉饮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归居,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以是观之,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亩也。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


        IP属地:江西5楼2014-09-14 21:10
        回复
          汉初,匈奴已经发展成为东起辽河、西逾葱岭的统一的游牧帝国。单于为全国最高首领,下有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所有部众皆以十进制分为24个万骑,万骑之下,又设千长、百长、什长。古代制约游牧民族强大的最重要因素,分裂和内乱,已经不存在。这样组织严密、地域辽阔的游牧帝国,农耕民族通常难以抵御,更别说消灭了。但是汉军居然把这不可能的事给做成了。虽然曾有平城之围的困顿,和亲的屈辱,但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开始,汉军即展开了史诗般的绝漠远征,连续打了两百多年,终于复九世之仇,彻底拖垮了这个庞大的草原帝国。
          时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汉军发起漠南之战。车骑将军卫青率军出朔方,长途奔袭五百里,把匈奴右贤王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狈北逃。汉军俘敌1万多人,骑兵部队初试锋芒。此战解除了匈奴对京师长安的直接威胁,为汉军建立了向大漠深处进攻的战略基地。
          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军又发起河西战役。20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甘肃临洮),越过焉支山一千余里,穿过五个匈奴王国,斩匈奴名王以下八千九百余人,俘获匈奴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霍去病再出陇西,越过居延海(内蒙古额济纳旗)两千余里,杀虏三万余人。霍去病一年中两次横穿河西走廊,如入无人之境,彻底扫除了匈奴在河西地区的势力。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匈奴被迫撤到大漠以北,靠千里流沙为屏障,惟求自保。


          IP属地:江西6楼2014-09-14 21:10
          回复
            那时的人们,有一种听之见之则征服之的气概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蛮力。《世说新语·言语》中有一段话对比了魏晋人与秦汉人精神气质的巨大差异:“荀中郎在京口,登北固楼望海云:虽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凌云意;若秦汉之君,必当褰裳濡足”。面对未知的、广阔的、无限的世界,面对艰苦的战斗和艰难的人生,后世的中国人或远观,或麻木,或逃避,或沉溺于奢靡之中。汉人则不同,他们马上就会行动起来。如蒯通所言:“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听说海上有仙人,他们的船队就拔锚起航,连皇帝也数次三番地泛舟于万顷波涛之上。听说遥远的西边有宝马,有财富,有其他的文明,汉朝的使节、军队和商人就源源不断地奔赴无边无际的沙漠和群山。
            于是有了博望侯张骞的凿空西域。张骞和他那支小小的队伍,在既无经验,又无补给,强敌拦路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向那茫茫不可测的大漠挺进。他被匈奴扣留了十一年,娶了匈奴妻子,但是一旦逃出,还是继续向西,一直在阿姆河流域找到大月氏国。在汉代,象张骞这样的人,决不是少数。张骞出塞百余人,惟二人得还,可谓九死一生,但是史书记载:“自骞开外国道以尊贵,其吏士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求使。”那个时候,汉人把所有已知的世界上天入地求之遍。听说从四川有道路可以通往身毒(今印度)和西域,汉人就翻越崇山峻岭,冒着热带瘴气节节挺进,灭且兰,降滇国,定七郡,拓地千里。听说西边有个强国叫大秦,甘英就一路跋涉到波斯湾,而汉朝的海船则一直航行到今天的印度和斯里兰卡。
            于是有了冠军侯霍去病的“有气敢往”。公元前 123年,年仅18岁的霍去病第一次带兵出征,即“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首捕虏两千多人,杀死匈奴单于祖父,生擒单于叔父,出奇制胜,勇冠全军。后来,匈奴浑邪王谋降汉,霍去病前往迎接,浑邪王部将看到汉军阵容严整,心存疑惧,许多人不想投降了,纷纷逃遁。霍去病再次显出其“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的剽悍勇猛,当机立断,一马当先,驰入匈奴军中,斩其欲亡者八千人,浑邪王遂降。霍去病一生中的许多战斗,都是不带辎重,在敌人深远的后方寻找、追击、毁灭,这是农耕民族的游牧军队,是冷兵器时代的闪电战。李白称颂道:“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长驱直入,摧枯拉朽,是之谓也。


            IP属地:江西9楼2014-09-14 21:11
            回复
              于是有了贰师将军李广利的两征大宛。听说大宛(位于今费尔干纳盆地)有汉血宝马,汉武帝派人以重金求之。大宛欺汉朝遥远,不但不给宝马,反而诛杀汉使。太初元年(公元前103年),大将李广利率汉军出征讨伐。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远的远征,据《剑桥中国秦汉史》测算,目的地距离长安在5000公里以上。远征军开始出师不利,溃退回玉门关。汉武帝大怒,“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第二年,经过增援的汉军再次咬牙越过茫茫大漠,沿途屠轮台,灭郁成,大宛杀王献马出降。这次胜利,武帝顿全国之力,“损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换来几千匹宝马。汉帝国从此声威大震,西域诸国望风披靡。
              于是有了史不绝书的汉使立功绝域的故事。孤悬万里之外,身处敌国之中,汉朝的使节依然能够以单车轻骑,斩名王,定属国,布国威于四方。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傅介子率吏士40人智斩楼兰王,改国名为鄯善国。汉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冯奉世出使西域,听说莎车国发生政变,汉使被杀,当机立断,不待奏闻朝廷即调集各国兵马,一举攻克莎车都城,重立莎车王。建昭三年(前36年),西域副校尉陈汤矫制兴师,越过葱岭,诛杀郅支单于,传首长安。元延二年(前11年),段会宗以轻兵深入乌孙,诛乌孙太子蕃丘。至于定远侯班超,在投笔从戎以后,率三十六人号令诸国,横行西域三十一年,五十余国悉皆纳质内属,其人其功,更是震古烁今。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汉军虽然不是职业军队,但是战斗力是惊人的。晁错就指出,如果下马以剑相搏,强悍的匈奴人绝非汉人对手。陈汤说:“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武帝时期,将巴蜀罪人伐越国,募天下死罪击朝鲜,赦京师亡命攻昆明,发天下谪民和恶少年征大宛,这些都不是正规部队,但征骑一出,无不如志。李陵以五千步卒对抗单于亲自带领的八万铁骑,硬是挺了八天之久,击杀匈奴骑兵上万人。最具有传奇色彩的是东汉将军耿恭的故事。从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到建元初年(公元77年),他带领不到百名士卒,在北匈奴数万骑的围攻下坚守疏勒城(今新疆喀什)达两年之久,杀敌数千百计,凿山为井,煮弩为粮,终无异志。后来酒泉和敦煌的汉朝援军越过深丈余的积雪,历尽艰辛抵达疏勒城下,汉守军见援军相与痛哭,此时城中仅余二十六人。


              IP属地:江西10楼2014-09-14 21:11
              回复
                汉代的政治社会制度,是在吸取了秦王朝教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代对此有颇为一致的认识。陆贾认为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息”,“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贾谊说:“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汉初董仲舒更是明确指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 因此,汉代极为重视礼治和教化。以孝道为核心,以儒术饰吏事,汉代逐渐建立了一个相当完备的教化体系。
                一则有以德化民的官吏。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官吏出身儒家的越来越多,他们在儒学思想导引下,自觉追求三代的王道之治。西汉有名的循吏黄霸,他“力行教化而后诛罚”,“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师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汉宣帝称赞他:“颍川太守霸,宣布诏令,百姓向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遣,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吏民向于教化,兴于行谊,可谓贤人君子矣。”到东汉,这样的循吏就更多了,寇恂、贾复、伏湛、鲁恭、杨仁、刘宽、杜林、杜诗、张湛、张霸、鲍昱等等,均“教化行而治功立”,不可尽数。
                二则有基层的民间组织。在高祖二年,在县、乡设置三老。惠帝四年,在全国推行孝悌力田复其身的政策。汉文帝指出:“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人之师也”。这些人并非朝廷官吏,不受俸禄,但起到了表率作用,教化乡里,调解纠纷,达成基层自治。他们德高望重,地位很高,不但可与地方官吏以事相教,还可直接上书皇帝。汉武帝太子死后,“上怒甚,群下忧惧,不知所出”,此时上书要求给太子恢复名誉、最终使“天子感悟”的就是壶关三老。
                三则有国立教育系统。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国家建立太学,作为“教化之本原”。太学生的数量,汉武帝时约五十人,昭帝时一百人,元帝时为一千人,成帝末年增加到三千人。王莽时代继续扩建,一次就曾经兴造校舍“万区”。东汉末年,太学生数量超过三万人,京师形成了大学区。基层的公立学校则设到了聚一级(乡以下),如平帝元始三年诏曰:“立官稷及学官,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经师一人。”以至“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


                IP属地:江西13楼2014-09-14 21:12
                回复
                  2025-07-10 20:55:33
                  广告
                  根据瞿同祖的研究,因为萧何制定的汉律多袭秦旧,一经颁布,极难修改,因此虽然有春秋决狱,有章句注释,法律条文基本上还是体现了先秦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精神。到魏晋以后,儒家终于有机会按照自己“亲亲”、“尊尊”的理想订立法律, “八议”入律, “五服”治罪,按照等级和身份的不同区别刑罚轻重,法律的公正和社会的正义荡然无存。而在汉代,王侯大臣犯罪,照样“令与众庶同黥、劓、髡、刖、笞傌、弃市之法”。
                  以称霸天下为最终目标的法家,具有鲜明的事功精神。秦国“立民所欲,以求其功”,在军功爵制的激励下,全国民众厉行耕战,整个社会彻底导入富国强兵致霸的轨道。赏罚主要看功劳,看斩获的敌人首级,对后世儒家看得高于一切的个人道德操守,可以在所不问。汉代大体延续了秦的赏罚作风,有功则赏,有罪必罚。李广利征大宛事成,虽然其间私罪颇多,但是“万里征伐,不录其过”。李广纵有天大的名声,没有战功就是不封侯。张骞通西域立下了盖世的功劳,后来打匈奴误了期限,立即贬为庶人。大行王恢击匈奴,大司农张成伐东越,畏敌不前,杀无赦。
                  汉代在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上,同样有鲜明的事功精神。汉代是一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时代,其选官制度,既不像春秋以前纯然从贵族选拔官吏那样狭隘,也不像宋以后单凭四书五经取士的科举制度那样死板。两汉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有察举和征辟两种。察举就是从乡里到郡国、再从郡国到朝廷由下向上推选人才。察举既重德行,也注重经世致用。除了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常备科目外,还有明经(通晓经学)、明法(通晓法律)、治剧(治理难治的郡县)、兵法、阴阳灾异等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察举之后,还要经过考试,始能量才录用。征辟则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有先秦礼贤下士之遗风。如果被征者坚不应命,不能强制;既征之后,地位不同于一般臣僚,大都待以宾礼。所以,朝廷官员中不全是追名逐利之徒,而多有不阿上意、正直贤良之士。
                  对于从多种渠道选拔上来的人才,汉代有一个完整的培养和考核程序。通常先在中央做郎官,当皇帝的警卫和秘书,参加朝廷政策的讨论,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之后又派到地方政府经受吏事历练,参与实际事务,再论功选拔。所以,汉代官吏是庄重严肃、精明强干的行政官员。汉官威仪,古今艳称。后世那些只会吟诗作赋的官吏,“平日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在汉代的官僚体系中是没有容身之地的。


                  IP属地:江西15楼2014-09-14 21:12
                  回复
                    汉代在征收赋税、役使民力上也毫不留情。武帝一朝,征骑四出,军费浩繁,赋税尤为苛重。如算赋,自十五到五十六岁,每人出钱一百二十。如口赋,自七岁到十四岁,每人出钱二十。如赀算,每人赀万钱。除了赋税,还有徭役。汉制,民年二十三开始服徭役,先是在郡县服役一个月,谓之“卒”;再调至京师服役一年,谓之“正卒”;再屯边一年,谓之“戍卒”。往来徭戍者,衣装自备。更有时常进行的迁民实边之举,动辄十万人,屯田则一直屯到了中亚。故当时以为汉力役之征,“盖三十倍于古”。即使如此,人民少有怨衅。有史学家感叹,汉代百姓是中国历史上最能尽国民义务的。
                    凡此种种,我们都可以看到当年扫平天下的秦帝国的影子,所以历来秦汉并称,国力强盛,军威赫赫,俱为一世之雄。当然,汉帝国决不是秦帝国的简单重建。除了重视教化,以德辅刑,汉代对秦代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良,在政治和社会制度上有许多自己的特色,成为一个刚柔相济的帝国。汉代延续四百年,对内能够保持长期的社会稳定,对外能够进行强有力的扩张,绝非偶然。
                    那时的皇权,远远没有象秦国那样绝对专制,也没有象明清那样笼罩一切。皇帝每有军政大事,多通过朝议决定。参加朝议的除了文武百官,还有“以言语为职,谏诤为官”的大夫、博士、议郎。许倬云先生曾经生动地描述了汉廷朝议的场景:“一开会,殿上面坐的是几百个大官小官,殿底下,庭里边一站,也可以站上两三千人,每个人都可以发言的。今天我们还有一个实际的讨论会记录在,讨论盐和铁该不该公卖?《盐铁论》中就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官与郎的发言。从汉朝其他零零碎碎的记录里也可见常常有站在庭里面的郎发言,皇帝照样听他的,发言完了大家讨论,如此全国的各种事情都可以传到中央。”


                    IP属地:江西16楼2014-09-14 21:13
                    回复
                      有论者指出:“希腊罗马的不足使得汉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技术社会。如果一个汉代人想知道时间,他可以看沙漏或水漏(而希腊人基本上是没有时间观念的,其漏具少而简单),他用指南车可以知道确切的方向,如果愿意,他完全可以不用传统的木柴、草杆烧火,而使用煤、石油、天然气这些近代西方文明的能源,他使用的瓷器是世界上最精美的,他的日常用器是先进的铁器,坚硬而形状精巧。更重要的是,他能使用纸作为书写工具,而世界其他地方都还在使用羊皮纸等原始手段...一个汉人如果有病,他可以找官立或私人医生,如果想受教育,有官立或私人学校...汉代进行了几次全国性户口普查,并有完善的户口制度,一个人很易了解全社会的结构,如果有需要,他还可以翻开地理志,了解全国的行政建制和地理状况。相比之下,世界其它地方的大多数国家对自己的人民和土地只有个模糊的概念。因而,汉代人生活在文明社会的感觉在当时世界的其它地方是见不到的,只有近代欧洲才能产生这种意识,希腊人主要不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他们的自负在精神上是有道理的,但他们的社会原始而且没有条理。”
                      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其辞曰:“汉地广大,无不容盛。万方来朝, 臣妾使令。边境无事,中国安宁。百姓承德,阴阳和平。风雨时节,莫不滋荣。灾蝗不起,五谷孰成。贤圣并进, 博士先生。长乐无极老复丁。” 这不仅成为汉代最流行的启蒙识字课本,也是对那个疆域辽阔、军威远播、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有耻有格的帝国的颂歌。


                      IP属地:江西21楼2014-09-14 21:14
                      回复
                        再看看那画像石。画像石是刻满浮雕的砖石,通常作为建筑装饰,镶嵌在祠堂、陵阙、更多是墓室内。画像石的内容同样包罗万象、铺天盖地,其中有神仙世界,从伏羲、女娲、西王母、嫦娥到雷公、风伯、雨师、牛郎织女;有历史人物,从周公、孔子、管仲、荆轲到项羽、刘邦以及孝子烈女;有飞禽走兽,从神话中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玉兔蟾蜍到现实中的虎、熊、牛、马、鸡、鸭;有日常生活,从耕作、狩猎、纺织、战争到庖厨、车行、歌舞、百戏。而且这么多的内容,往往浓缩在一块画像石上分层描绘,天上人间,浑然一体,人神鸟兽,杂然相处,构成一个琳琅满目、热闹非凡、活力四射的世界。
                        汉代人不仅摹画了本土的山川、神话和风物,对外来的事物也来之不拒。在一个文明的上升期,人们有无穷的好奇心,奉行彻底的拿来主义。看到匈奴的骑兵优势,汉朝人就开始养马,训练骑兵,最后养了几十万匹马,组建了十万铁骑去远征大漠。看到西域新奇的农作物,汉朝人就开始种植苜蓿、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蚕豆)、胡瓜(黄瓜)、大蒜、胡萝卜。在艺术上自然也不例外。所以,他们把“大宛之马,黄支之犀,条枝之鸟”写进了赋里,也把狮子刻在了画像石上。鲁迅有一次看到几面汉代古镜,满刻着西域的葡萄花纹,不仅感叹:“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不像后世的中国人,怀着“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各种唠叨,这么做即违了祖宗,那么做又象了夷狄,终生惴惴如在薄冰上”。
                        汉代艺术有一种浑朴之美。明清的瓷器和家具繁琐而俗艳,这是一个文明进入衰亡期、生命力和创造力枯竭之后的雕虫小技,汉代艺术则从来不事雕琢,不求细节。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莫过于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了。这位一生六次出塞、为汉代立下不朽战功的战将英年早逝之后,武帝命令匈奴归降的士兵为其送葬。黑色的军阵从长安排列到茂陵,旌旗蔽日,绵延数十里。陵墓的形状如祁连山,在陵前则安置了十数雕塑,是汉代雕塑的代表作。著名的马踏匈奴,展现的是一匹骏马把一个垂死挣扎的匈奴士兵踏倒在地的姿态。石马骠悍雄壮,形态轩昂,威风凛凛,展现出不可撼动的气势和一个强盛帝国的豪迈与自信。那伏虎看似在伏卧休息,但是前爪粗壮有力,肌肉紧绷,不怒自威,有着决不可以轻侮的力量。还有那蓄势待发的跃马,后腿蜷曲,前腿弓起,马头高昂,英姿勃发。马腿下部并不凿空,而是与大地连为一体,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雄浑与厚重。所有的雕塑,都是在成吨重的整块花岗岩上,删繁求简,一气呵成。
                        雄浑是一种气势。汉代艺术是典型的气胜于韵,如同枚乘在其《七发》中描绘的曲江之潮:“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云内,日夜不止...蹈壁冲津,穷曲随隈,逾岸出追。遇者死,当者坏...凌赤岸,彗扶桑,横奔似雷行。诚奋厥武,如振如怒。沌沌浑浑,状如奔马。混混庉庉,声如雷鼓。发怒庢沓,清升逾跇,侯波奋振,合战于藉藉之口。鸟不及飞,鱼不及回,兽不及走。纷纷翼翼,波涌云乱,荡取南山,背击北岸,覆亏丘陵,平夷西畔。险险戏戏,崩坏陂池,决胜乃罢。”


                        IP属地:江西23楼2014-09-14 21:15
                        回复
                          对于汉代中国人的整体形象,黄留珠先生曾总结道:“总观秦汉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其喜歌嗜舞,富于积极的进取精神;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自尊心;西京尚任侠,东都祟名节;时俗重让敬贤,少节烈观,惠怨必雠,评品成风。它给人们留下的基本印象,是可以用“生气勃勃”四个字来加以概括的。”贺昌群先生则在其所著《汉唐精神》一文中指出:“汉唐两代,民族生命力极强,凡生命力强健之民族,乃能明礼法,重服从,守纪律,勇敢活泼,尚礼制而富感情,耻为狡诈虚伪之事,此所谓“野蛮的文明”。今日中国正需此种“野蛮的文明”。
                          俱往矣。先民们龙腾虎跃、如火烈烈的身影,已经模糊、消失于历史的重重迷雾之中,显得那么的遥远,那么的陌生。
                          然而,他们却是我们的祖先。


                          IP属地:江西29楼2014-09-14 21:16
                          回复
                            中国的原生文明是深沉厚重的。如黄土高原之广阔,如九曲黄河之绵长,如黄钟大吕之铿锵。大禹“凿龙门,通大夏,疏九河,曲九防,决渟水致之海,而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遂以死于外,葬於会稽”。周的早期艰苦卓绝,一直在戎狄环伺之中战斗、迁徙、生存。各个主要诸侯国的创业也备极艰辛。姜子牙封于齐国,四方不定,只好“夜衣而行,犁明至国”,总算从莱人手中保住了封地。楚国在南方的湿热瘴疠之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秦人则是被迫离开故土,在西部的荒原上与戎狄殊死搏斗才站稳了脚跟,几代先王战死疆场。这种艰苦的创业史,无疑在华夏先民的精神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加之“天命靡常,惟德是依”,作为一个有深刻历史意识的民族,眼见着多少诸侯方国的兴衰存亡,更使人诚惶诚恐。周灭商以后,没有丝毫胜利者的洋洋自得,反而充满了敬畏和诫惧。翻开一部《尚书》,到处是自省、自责和告诫。《周书·召诰》中,召公向周成王讲:“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 《周书·康诰》是周公封康叔时的诰词,全文中有六段以“王曰呜呼”为发端之词,最后告诫“惟命不于常,汝念哉!”周公的深忧远虑,可见一斑。汉朝是在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殷鉴不远,天日昭昭,所以汉代皇帝的诏书多惧词,深怕无德不明,唯恐下情不上达,居灭绝之中而不自知。整个汉代,有庸主而无暴君,皇帝小心谨畏,多能蒙业而安。汉武帝更化改制,劳师远征,在有人看来纯粹出于好大喜功,但是他自己的解释似乎更为合情合理:“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 。他对太子说:“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这种无时不在的忧患意识,使整个民族不崇尚浮华,不流于逸乐,有一种极为深远的眼光,极为质朴的性格和极为坚韧的力量。
                            中国的原生文明又是刚健进取的。中国的远古神话充满着强烈的英雄气息,有人这样写道:“伏羲、神农、黄帝、炎帝,或创世纪,或创文明,或拓大荒,或开民智,或奋身为天下先,或舍身为天下法。鲧与大禹父死子继,以身济世,拯民黎于水火,蚩尤共工九死不悔,虽失败而壮志不屈,天地为之崩陷。夸父逐日,体现了对于神灵的藐视。而精卫填海,则表现了对宿命的不驯。”商代,商汤在沐浴之盘上刻铭自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至于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灭商之后,即用分封方式,一路沿黄河下游东进,一路沿汉水南下,积极进行军事殖民,国势继续扩张。各个主要诸侯国也有这种精神。楚国从荆山上的小国起步,发扬蹈厉,愈挫愈奋,先是席卷江汉平原,继而囊括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直到达波涛荡漾的东海。秦国自开国以来,历代君主朝乾夕惕,前赴后继,各级官吏兢兢业业,累日积劳,以富国强兵为目标,连续几个世纪不断向外开拓。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扫平六国、一统四海之后,也丝毫没有懈怠,而是筑长城,修驰道,北逐匈奴,南平百越。到了西汉,中央政权继续保持攻击态势,定都于西北前线,通西域,克朝鲜,伐交趾,征西南夷,在秦的基础上,又将疆域扩大了一倍多。


                            IP属地:江西32楼2014-09-14 21:17
                            回复
                              2025-07-10 20:49:33
                              广告
                              汉强,唐盛。汉质胜于文,唐文质彬彬。汉雄浑凝重,唐辉煌壮丽。汉如质朴刚健的壮夫,唐如雍容华丽的贵妇。汉是初升的红日,朝气蓬勃;唐是正午的太阳,灿烂炫目。华夏民族在春秋战国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在汉代进入全面开拓时期,气势恢弘。唐代借助外来文化的强烈刺激,再一次显示出勃勃的生机和阔大的气象。可惜,这已经是最后的回光返照了。
                              在今天西安市西北的咸阳原上,有九座西汉的帝陵。它们东自高陵县,西至兴平市,一线排开,绵延百余里。最东端是景帝阳陵,从东到西依次是高祖长陵、惠帝安陵、哀帝义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昭帝平陵。最西端是汉武帝的茂陵,这是汉陵中最大的一座。陵上密布苍松翠柏,四周有功臣贵戚墓27座,那是一连串流传至今的名字:卫青、霍去病、金日磾、霍光、公孙弘、李延年、李夫人。。。。现在,他们都长眠于地下,连同一个民族曾经拥有的梦想、血性和荣光。
                              斯人已逝,那盛大的功业、绝代的风华和宏伟的宫殿也随之湮灭。公元237年,魏明帝下令宫官把残存在汉长安城的铜器拆走,移到洛阳,其中包括汉武帝铸造的高二十丈的捧露盘仙人。传说宫官拆盘之后,金铜仙人潸然泪下。唐代诗人李贺为此写下了著名的《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谨以此文纪念一个逝去的时代。


                              IP属地:江西34楼2014-09-14 21: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