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揭秘“天地数55和大衍之数五十”之前,必须回答关于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问题。在我博客上两篇《易经》资源的帖子中,提到了“四象限的十种组合”,只是没有系统的讲解而已。我早就说过“所谓的十天干,就是10个数,它是对于一个正方形圆周运动的表述,而十二地支是对一个正方形组织构成的表述”。我们都知道,一个正方形是“八个角、六个面、十二条边”,十二地支就是取用的正方形的十二条边,为了研究而转移到圆的半径之上。至于为什么要取用十二条边,我在拙著《宇宙程序学》中专题解释过,由于篇幅的限制,在这里不再敷衍。我在上篇《易经》资源帖子中曾经提到过“田字符”四象限十种组合的问题,十天干同这个“十种组合”是什么关系呢?我在拙著中不止一次的提到过八卦的产生源于古人对天体的认知,并总结出《易经》的基础理论“天圆地方”(园:表示运动,方:表示结构),同时建立起研究宇宙运动规律的“四象限”坐标系统,一个正方形的旋转运动就相应的抽象成“四象限”圆周运动,这样,一个正方形旋转一周就用“田字符”表示。如果仅仅停留这个层面上,研究就变得毫无意义了。研究的最终目的必须是用符号记录宇宙的运动规律。既然是用符号记录宇宙的运动规律,就必须建立在作用与反作用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在空间想象中就还有一个“正方形圆周运动关系”的存在,于是,祖先就将地球以外的天体运动定格为一个正方形圆周运动,再将地球运动定格为一个正方形圆周运动,在运动组织结构上就出现了两个“田字符”相互作用关系。按照天体正旋,地球反旋的逻辑,对两个“田字符”相互作用的结果进行组合。以“甲、乙、丙、丁”为例说明,进行任意组合后形成“甲甲、甲乙、甲丙、甲丁;乙甲、乙乙、乙丙、乙丁;丙甲、丙乙、丙丙、丙丁;丁甲、丁乙、丁丙、丁丁”十六种组合关系。再将同类项合并(祖先们已经知道同类项合并),就形成“甲甲、甲乙、甲丙、甲丁、乙乙、乙丙、乙丁、丙丙、丙丁、丁丁”十种组合,用十个符号表示(十个自然常数阿拉伯数字也是依据这个原理得来)。十天干在各类著作解释中被赋予了许多含义,并不是十天干的本意,而是类比过程中对十天干本意的一种衍生。十天干的产生,足以证明《易经》的“天圆地方”理论,不是用来表述天体空间和地球具体形态的,也就彻底的否定了对“天圆地方”理论理解成“古人认为天体是圆形的,地球是方形”的错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