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enku.baidu.com/view/a374f40703d8ce2f01662307.html
今日中国,市场经济日益成熟,普通商品的价格透明度相当之高。消费者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而且方便,最常用方法,“货比三家”。但是,摩托业是个例外,不能不说,今日中国摩托车销售模式,是个怪胎! 为什么怪胎? 市场经济的精髓是什么?公平竞争!我们看看,摩托业(指经销商,下同)有什么样的竞争? 先来看摩托销售网络的结构:生产厂家——>地区总经销——>当地特许经销商。这种经销模式,可以说,从以前计划经济时代沿袭而来,这么多年市场大潮下,竟然毫发无损,丝毫没有改变!耐人寻味。 那么,特许经营怎么了?看看联想电脑和海尔空调,你就清楚“特许经销”机关所在了。南京珠江路上,卖联想的店家比比皆是。卖海尔的苏宁和五星拼得你死我活。此情此景,各位在摩界是绝对看不到的。 摩托也是大众商品,也有同样的商品属性,在同样的背景下,表现完全不同,你能说不怪么? 养虎为患,摩托车厂家自食恶果。 有人说,摩托车经营也很激烈。说的好!但是,这一“激烈”,是生产厂家之间的竞争激烈。摩托车年年价格走低,与摩托车制造业效益滑坡,构成了整个摩托业不景气的大轮廓。而摩托车的经销商,始终能捞到丰厚的中间利润。这一情况,显然不是摩托生产厂家愿意看见的,到了这个时候,可以说,摩托制造业自食恶果。 中国的摩托制造业是从暴利时代开始的,作为厂家,根本无心培育市场,树立形象,普及商品文化。他们要的就是立竿见影,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把市场让别人做,自己当掌柜。当年,经销商要拿到货才能赚钱,而货在厂家手里,厂家的小日子还是挺惬意的。后来,制造业迅猛发展,加上纷纷出台的禁摩政策,市场无法同步发展,厂家的恶梦就从此开始了。 市场营销理论有个很重要的原则,厂家对于各地做大做强的营销商应当怎样对待?是扶持,依靠,还是消灭?结论是最后一个,而且是坚决地消灭。大,不怕你大,必须有竞争对手,不能一家独大,一家做强。 这么看来,摩托业实行的特许经营,显然与市场营销理论背道而驰。 那么,今天的摩托制造业为什么不做改变,眼睁睁地把丰厚利润拱手送人?自己呕心沥血,吃一点残汤剩羹? 禁摩,使摩托车在大众消费品中被边缘化,成为市场弃儿。
中国的摩托车,是唯一的农村市场大于城市市场的大众消费品。导致这“奇观”的直接原因,就是万恶的城市禁摩政策。城市,特别大城市,是中国市场经济发育最充分区域,农村相对落后。而摩托车恰恰无法在大城市生存!摩托车市场必定发育不良。试想,像沃尔玛,麦德龙这些商业巨头,会为了争夺一项摩托车利润,去开发中国的农村市场吗?市场竞争的动力不足,使摩托制造业不敢对经销商轻易发难,只能忍气吞声,维持现状,以求生存。 “面子商品”,中国人特有的消费情结。 中国人爱面子,是人尽皆知的社会现象。手机是最典型的“面子商品”。许多人手机一年一换,图的就是面子!摩托是在人面前骑的,所以,摩托车也是“面子商品” 既然是面子,品牌和款式首先考虑,品质和性能在其次。最最重要的,要在别人面前不能丢掉面子,花多少钱,倒无所谓。这一切,正投JS们的心怀。更令人不可思议,昨日黄花的巩利一句妙语,使得某二流品牌的车车,高价位销量大增,引起众厂家大流口水。此事说明了什么问题?消费者心理不健全,幼稚!用南京的市骂说来,“呆B,不宰你宰哪个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