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简称灰髓炎,病原是灰髓炎病毒,可分Ⅰ、Ⅱ、Ⅲ型,以Ⅰ型较常见。主要经消化道传染,流行于夏秋季节,儿童多见。口服灰髓炎疫苗预防效果好。
本病起病有发热,轻度咽痛,纳差,腹泻,多汗等不适症状,继而可有头痛,嗜睡,肢体疼痛,感觉过敏,腰骶部疼痛。部分病员有轻到中度脑膜刺激征,偶有呕吐。于病程第3-8天,体温尚未下降或开始下降时,家属常发现病儿有跛行或行走时摔倒。体检时可有一侧或两侧肢体不对称的松弛性瘫痪,常见于下肢。患肢感觉存在,腱反射消失。若瘫痪影响膀胱括约肌功能可导致尿潴留,影响到腹肌、肋间肌,膈肌则出现语音减弱,咳嗽低沉,甚至呼吸困难。极少数病员,病变可损及延髓生命中枢。热退后数天,瘫痪一般不再发展。瘫痪的肌群,大部分可在6个月至1年内恢复,少数可形成肢体萎缩、畸形等后遗症。
(一)治疗
1、患病初期 每日灸大椎(颈部)、命门(腰部)、阳陵泉(下肢)各20分钟。亦可酌加身柱、灵台、筋缩(均在背部)等穴。
2、下肢瘫 ①由第8胸椎灸至尾骨尖,②由大转子(胯骨头)灸至外踝下;③由膝盖内侧灸至内踝尖。
3、上肢瘫 ①由哑门(头部)灸至第7胸椎下;②由肩髃(上肢)延大肠经灸至合谷(上肢)。
4、上下肢均瘫 合用治法2、3。其具体操作是:用温灸筒沿各条灸治线路,自上而下,每天只分别灸一处。每次灸20分钟。灸至最下端后,再从头循环灸,直至病愈。
以上几种灸法,均宜每天加灸脐30分钟。单侧肢体患病,可仅灸患侧。
(二)小儿麻痹症病例
例1 赵某某,女,4岁,住天津市红桥区北营门。1965年7月5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自1岁时患小儿麻痹症,上肢乏力,两下肢均不能活动,经针刺及中药治疗两年,上肢及左下肢已恢复正常,右下肢仍不能活动,肌肉严重萎缩,腰部脊椎向左侧歪斜,饮食尚正常,大便每日6~7次,为稀便。
(2) 治疗:方法基本同前,先灸右腿,一周后加灸脊柱,每处灸10~15分钟,每日灸脐30分钟。灸半个月后,右腿已能自动屈伸;灸至1个月时右腿肌肉增粗,已能自动迈步,但力弱;灸至3个月时,已能跑步,只是行走时右腿略显跛行。腹泻一症,因灸脐也已痊愈。
例2 黄某某,男,13岁,住天津市河东区小郭庄。1973年10月25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患者自1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屡治无效,现左腿肌肉萎缩,行走时左腿无力,左脚掌不能着地(只用左脚趾着地),跛行明显。
(2)治疗:同前法。灸治数月后左腿肌肉增粗,上楼及走远路已不觉累,共灸2年;左脚掌已能着地,跛行基本纠正。
(三)临床体会
此病患者来做温灸治疗的,均是病程已长且留有后遗症者,西医一般认为,此病,病程在2年以上的,瘫痪肌肉基本定型。从以往的温灸经验来看,情况并非如此,病程在2年以上,甚至于11年者,病状经灸治后得到基本纠正的已非少数。此病若在早期灸治,当有更好的疗效,然知灸而用灸者鲜有,实为患儿之不幸。
本病起病有发热,轻度咽痛,纳差,腹泻,多汗等不适症状,继而可有头痛,嗜睡,肢体疼痛,感觉过敏,腰骶部疼痛。部分病员有轻到中度脑膜刺激征,偶有呕吐。于病程第3-8天,体温尚未下降或开始下降时,家属常发现病儿有跛行或行走时摔倒。体检时可有一侧或两侧肢体不对称的松弛性瘫痪,常见于下肢。患肢感觉存在,腱反射消失。若瘫痪影响膀胱括约肌功能可导致尿潴留,影响到腹肌、肋间肌,膈肌则出现语音减弱,咳嗽低沉,甚至呼吸困难。极少数病员,病变可损及延髓生命中枢。热退后数天,瘫痪一般不再发展。瘫痪的肌群,大部分可在6个月至1年内恢复,少数可形成肢体萎缩、畸形等后遗症。
(一)治疗
1、患病初期 每日灸大椎(颈部)、命门(腰部)、阳陵泉(下肢)各20分钟。亦可酌加身柱、灵台、筋缩(均在背部)等穴。
2、下肢瘫 ①由第8胸椎灸至尾骨尖,②由大转子(胯骨头)灸至外踝下;③由膝盖内侧灸至内踝尖。
3、上肢瘫 ①由哑门(头部)灸至第7胸椎下;②由肩髃(上肢)延大肠经灸至合谷(上肢)。
4、上下肢均瘫 合用治法2、3。其具体操作是:用温灸筒沿各条灸治线路,自上而下,每天只分别灸一处。每次灸20分钟。灸至最下端后,再从头循环灸,直至病愈。
以上几种灸法,均宜每天加灸脐30分钟。单侧肢体患病,可仅灸患侧。
(二)小儿麻痹症病例
例1 赵某某,女,4岁,住天津市红桥区北营门。1965年7月5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自1岁时患小儿麻痹症,上肢乏力,两下肢均不能活动,经针刺及中药治疗两年,上肢及左下肢已恢复正常,右下肢仍不能活动,肌肉严重萎缩,腰部脊椎向左侧歪斜,饮食尚正常,大便每日6~7次,为稀便。
(2) 治疗:方法基本同前,先灸右腿,一周后加灸脊柱,每处灸10~15分钟,每日灸脐30分钟。灸半个月后,右腿已能自动屈伸;灸至1个月时右腿肌肉增粗,已能自动迈步,但力弱;灸至3个月时,已能跑步,只是行走时右腿略显跛行。腹泻一症,因灸脐也已痊愈。
例2 黄某某,男,13岁,住天津市河东区小郭庄。1973年10月25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患者自1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屡治无效,现左腿肌肉萎缩,行走时左腿无力,左脚掌不能着地(只用左脚趾着地),跛行明显。
(2)治疗:同前法。灸治数月后左腿肌肉增粗,上楼及走远路已不觉累,共灸2年;左脚掌已能着地,跛行基本纠正。
(三)临床体会
此病患者来做温灸治疗的,均是病程已长且留有后遗症者,西医一般认为,此病,病程在2年以上的,瘫痪肌肉基本定型。从以往的温灸经验来看,情况并非如此,病程在2年以上,甚至于11年者,病状经灸治后得到基本纠正的已非少数。此病若在早期灸治,当有更好的疗效,然知灸而用灸者鲜有,实为患儿之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