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苏夏尔吧 关注:2贴子:286
  • 14回复贴,共1

【转】周芷若迷必须熟知的十五段原著(整理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
   周芷若回上船去,从怀中取出一块小手帕,替他抹去了眼泪,对他微微一笑,将手帕塞在他衣襟之中,这才回到岸上。张无忌目送太师父带同周芷若西去,只见周芷若不断回头扬手,直走到一排杨柳背后,这才不见。他霎时间只觉孤单凄凉,难过无比,忍不住又哭了起来。
〔入选原因〕:
很经典的离别场景,也是芷若迷津津乐道的“丝帕易主”
仔细想想,小周芷若的这一系列行为,不仅仅是一种鼓舞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
也算是以赠帕的形式表达一种寄托,因为她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命运如何,也不知道张无忌今后的命运如何
于是,两个不幸的孩童的命运就这样被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


1楼2014-09-13 11:20回复
    二。
       张无忌道:“我也没说欢喜她,但你为甚么心中又牵记着旁人,一直念念不忘呢!”
       那村女道:“我识得那人在先啊。要是我先识得你,就一生一世只对你一人好,再不会去想
    念旁人,这叫做‘从一而终’。一个人要是三心两意,便是天也不容。”
       张无忌心想:“我相识周家姑娘,远在识得你之前。”
    〔入选原因〕:
    把张无忌的话和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看,发现很有意思。
    张无忌先是口头上对心里的“欢喜”之情半推半就(“我也没说”这种前提是一种很明显的半承认半否认)
    随后,殷离阐述了自己的一部分爱情观,认为相识的先后顺序决定了爱情的忠贞度。
    更有意思的是,张无忌很快就活学活用了。在听完她说话后,下意识地试图用这个“爱情定理”往周芷若身上套,心想“我认识周芷若比认识你早。”证明张无忌此刻潜意识里已将周芷若和“未婚妻”殷离进行对比,这就是朦胧爱意的表现。
    这个心理活动发生在张无忌“口头否决”片刻之后,因此更加值得玩味。


    2楼2014-09-13 11:20
    回复
      三。
           张无忌心想:“这姑娘对她情郎痴心如此,倘若世界上也有人如此关怀我,思念我,我这一生便再多吃些苦,也是快活。”瞧着周芷若和丁敏君并排在雪地中留下的两行足印,心想:“倘若丁敏君这行足印是我留下的,我得能和周姑娘并肩而行……”
      〔入选原因〕:
      这段就是“雪地同行”的经典幻想
      之所以把张无忌的两个“心想”放在一起列出来,也是因为这两个心理活动如果联系在一起看,会更有意思
      张无忌先是希望自己能有人思念、有人关怀,随后就很快地转入对周芷若的幻想,
      更加证明了张无忌此刻已将周芷若作为“思念”“关怀”的理想化主体,之前朦胧的爱意已渐渐有具体化趋势。


      3楼2014-09-13 11:20
      回复
        五。
              周芷若躲在众师姊身后,侧身瞧着张无忌,见他脸上尚带少年人的稚气,但勉强装作见多识广的老成模样,这般侃侃而谈,教训崆峒五老中的二老宗维侠,不免显得有些可笑,又不自禁的为他发愁。
        〔入选原因〕:
        光明顶上,我不选周芷若对张无忌的直接指点,而选这个小段,是因为这种肢体语言和心理艺术更耐人寻味。
        首先“躲”和“侧身瞧”这两个细微的小动作就很有意思,根据现代人对“暗恋”这个名词的解释,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暗恋情结时,她会“不敢正视对方,但目光却时常留恋着对方的言行”。
        此刻的周芷若,之所以有些“胆怯”的外在表现,并不完全是害怕被人察觉自己的关注,毕竟那个时候,全场都在正视张无忌,就算她正视了,也不会有人非议。这只能说明一点,她的心中已经有了浅浅的暗恋情结,生怕这点心底的情感被人恶意点破(鉴于之前丁敏君的一番讽刺)
        再看看周芷若对张无忌“年少装老成”的态度。
        此刻场中众人,有的认为张无忌狂妄,有的认为张无忌奇怪,有的认为张无忌厉害,在金老的渲染下,读者都已有些热血沸腾。然而就在此时,金老忽然插入这小段心理活动,使人们紧绷的神经顿时一颤。
        光明顶上的张无忌,有人痛恨,有人赞叹,但恐怕只有周芷若细腻的心思才会关注于他的“稚气”与“老成”的反差。这种反差是一种年龄与生理的反差,反差的结果是“可笑”,但在周芷若眼里,这种“可笑”之中“可爱”的成分恐怕会更多一些。
        别人关注他的武功,他的言论,周芷若关注他的年龄与形态,这种差别,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恋”与其它情感的差别。
        于是乎,接下来的“发愁”已经不再是单纯为故人发愁了,张无忌的种种,已给周芷若刻下了“恋”的烙印。


        5楼2014-09-13 11:21
        回复
          六。
                张无忌惊道:“呀,是!”满脸胀得通红,忙将她放下,鼻中闻到一阵淡淡幽香,只觉头上柔丝在自己左颊拂过,不禁斜望了她一眼,只见她俏脸生晕,又羞又窘,虽是神色恐惧,眼光中却流露出欢喜之意。
          〔入选原因〕:
          选这段话,是因为这段话很巧妙地将张无忌“又敬又怕”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以往读者对“又敬又怕”的情感,往往有理解上的误区,认为是后期周芷若的一些行为导致张无忌害怕,殊不知,这种“怕”的原因其实就是“敬”。
          再回来看看这段文字,字里行间渲染出张无忌陶醉于周芷若的“幽香”之中,但是他不敢不放手,这是一种“敬”,也是一种“怕”。
          周敦颐描写莲花时,说:“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美分为两种,一种让人“敬”,一种让人“爱”,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罢了。周芷若的美,让张无忌敬重;赵敏的美,让张无忌冲动。
          站在鉴赏家的角度,前者的美学境界似乎更高一些,但站在周芷若的角度,她所希望的或许并不是最高境界。
          这就是人生的悖论。


          6楼2014-09-13 11:21
          回复
            七。
                  忽听得灭绝师太厉声喝道:“芷若,一剑将他杀了!”当年周芷若跟张三丰前赴武当山,张三丰以武当山上并无女子,一切诸多不便,当下挥函转介,投入灭绝师太门下。她天资甚是聪颖,又以自幼惨遭父母双亡的大变,刻苦学艺,进步神速,深得师父钟爱。这七年多日之中,师父的一言一动,于她便如是天经地义一般,心中从未生过半点违拗的念头,这时听到师父蓦地一声大喝,仓卒间无暇细想,顺手接过倚天剑,手起剑出,便向张无忌胸口刺了过去。张无忌却决计不信她竟会向自己下手,全没闪避,一瞬之间,剑尖已抵胸口,他一惊之下,待要躲让,却已不及。周芷若手腕发抖,心想:“难道我便刺死了他?”迷迷糊糊之中手腕微侧,长剑略偏,嗤的一声轻响,倚天剑已从张无忌右胸透入。周芷若一声惊叫,拔出长剑,只见剑尖殷红一片,张无忌右胸鲜血有如泉涌,四周惊呼之声大作。
            〔入选原因〕:
            实在想不到这段话不能入选的原因,作为光明顶一役的高潮,这段话无论是言语描写、动作描写,还是心理描写,都堪称武侠小说艺术的最高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金老对周芷若的这一剑进行了深刻的解释,简而言之,就是把“主动出剑”描述成一种“条件反射”。
            金老不惜笔墨渲染客观原因,又深刻解释历史原因,用意已经十分明显。这一剑并不是有意刺出,更不是所谓的“恩将仇报”。
            大家可以多读几遍,理解会更加深刻。


            7楼2014-09-13 11:21
            回复
              八。
                   张无忌对周芷若当日在汉水舟中殷勤照料之意,常怀感激。在光明顶上,周芷若曾指点他易数方位之法,由此得破华山、昆仑两派的刀剑联手,其后刺他一剑,那是奉了师父的严令,他也不存芥蒂,这时听赵敏吩咐带她前来,不禁心头一震。过了片刻,一群黄衣人押着周芷若进殿。张无忌见她清丽如昔,只比在光明顶之时略现憔悴,虽身处敌人掌握,却泰然自若,似乎早将生死置之度外。
              〔入选原因〕:
              金老以张无忌的口吻将周芷若对张无忌的恩德全面总结了一遍,恐怕是为了防止部分读者自己理解不出。同时又进一步为光明顶一剑进行解释,和当时的具体描写相比,虽然逊色了一些,但是总结性很强。
              不仅如此,作为周芷若迷,我们更要看到周芷若身上展现出来的精神,“泰然自若”,“置之度外”。
              周芷若是个坚强而又理性的人,除非心理防线崩溃,绝不会失态。


              8楼2014-09-13 11:22
              回复
                九。
                     周芷若颤声道:“师父,弟子年轻,入门未久,如何能当此重任?你老人家必能脱困,别这么说,弟子实在不能……”说到这里,抱着师父双腿,哭出声来。
                    只听得范遥在塔顶大叫:“周姑娘,快跳下,火烧眉毛啦,你再不跳,难道想做焦炭美人么?”周芷若道:“我陪着师父!”
                〔入选原因〕:
                这两段并不是连在一起的,但是我还是觉得放在一起看比较显然
                有些评论者喜欢鼓吹周芷若讨好灭绝,是为了觊觎掌门之位,仔细想想,显然是逻辑上出了大问题
                先看第一小段,周芷若拒绝掌门戒指,认为灭绝一定可以脱险,或许某些评论者会说:周芷若是心口不一。但是再看第一段文字,一切就很明显了。“焦炭美人”还会拥有掌门之位吗?
                这里需要把关系梳理一下:
                掌门之位需要两个条件:周芷若是活人+灭绝师太不是活人
                而从周芷若的表现可以看出:倘若灭绝不活,周芷若也不活。
                也就是说,周芷若的表现是在直接或间接地抗拒这种“掌门之位的条件”,使之无法达到交集。
                那些说周芷若是觊觎掌门之位的评论者,这样的现象怎么解释?
                接下来的灭绝抱着周芷若一起跳,直接看来,是灭绝不愿周芷若和自己共生死,但是深刻地理解一下,其实是一种生死轮回的寄托,灭绝将自己生命的涵义通过肉体消亡与重生,达到了一种轮回,此乃后话,不多评述。


                9楼2014-09-13 11:22
                回复
                  十。
                      金花婆婆原本已料到此事,借剑之言也不过是万一的指望,但听周芷若如此说,脸上还是掠过一丝失望的神色,突然间厉声道:“你要保全峨嵋派声名,便保不住自己性命……”说着从怀中取出一枚丸药,说道:“这是断肠裂心的毒药,你吃了下去,我便救人。”
                      周芷若想起师父的嘱咐,柔肠寸断,寻思:“师父叫我欺骗张公子,此事我原本干不了,与其活着受那无穷折磨,还不如就此一死,一了百了,甚么都不管的干净。”当下颤抖着接过毒药。静玄喝道:“周师妹,不能吃!”
                      张无忌见情势危急,又待跃出阻止,赵敏在他耳边低声道:“傻子!假的,不是毒
                  药。”张无忌一怔之间,周芷若已将丸药送入了口中咽下。
                  〔入选原因〕:
                  这三段文字有三个看点:
                  1.周芷若服药的原因是为了保全峨嵋派的声名,在自己的生命与峨嵋之间,周芷若选择了后者。
                  虽然作为旁观者的张无忌和赵敏一直十分悠闲,但作为客观读者,我们应该严肃地看待这个举动,这可是生死存亡的抉择,并不轻松。
                  2.周芷若的心理活动是个大看点。
                  在面临死亡的前夕,人最真实的一面往往会展露无遗。
                  周芷若就是面临这样一种处境,于是,她脑中忽然闪现出对灭绝遗命的本能抗拒。
                  注意,这是一种“本能”,而不是一种“习惯”,这是人在面临生死大事之前展现出来的“本能”。
                  在正常情况下,灭绝尸骨未寒,周芷若绝不会有一点违拗灭绝的意思,但是在面临肉体消亡的前夕,她还是回归了自己的本来思想,读起来让人深深叹惜。
                  3.赵敏对待这个“毒药”的态度也有些值得玩味,金花婆婆何许人也?赵敏不知,张无忌知。赵敏既然不了解,缘何会断定毒药是假的?仅凭金花婆婆的几句话么?
                  匪夷所思。


                  10楼2014-09-13 11:22
                  回复
                    十一。
                        赵敏又问:“令尊是谁?女儿如此了得,父母必是名闻天下的高手。”小昭道:“家父埋名隐姓,何劳郡主动问?难道你想削我几根指头,逼问我的武功么?”她小小年纪,口头上对赵敏竟丝毫不让,提到削指之事,更显然意欲挑起周芷若敌忾同仇之心。
                        周芷若一直默不作声,这时忽道:“小昭对张公子情意深重,决不致背叛他。”赵敏道:“你不见紫衫龙王一再逼迫她么?小昭先是不肯,最后被逼得紧了,终于肯了,还假惺惺地大哭一场呢。”这时桅杆离海面已不过丈余,海中浪涛泼了上来,溅得各人头脸皆湿。赵敏忽然笑道:“张公子,咱们和你死在一起倒也干净。小昭阴险狡狯,反倒不能跟咱们一起死。”
                    〔入选原因〕:
                    这两段话也算是经典的明争暗斗。且不论小昭与赵敏之间是否因为金花婆婆之事有“一报还一报”之嫌,单看小昭的“同仇敌忾”与周芷若对小昭的评价。
                    小昭“同仇敌忾”,从一个侧面上反映出对周芷若一种本能的信任。周芷若是汉人,赵敏是蒙古人,小昭是波斯人,而且三个人都是情敌,为什么小昭会希望和周芷若站在一边?值得思考。
                    再者,周芷若对小昭的评价和赵敏也有着很鲜明的对比,一个说是“情深意重”,一个说是“阴险狡狯”。小昭是什么样的人,读者心中各有各的意象,只有金老心中有定论?
                    “东西永隔如参商”不正是反映出小昭与张无忌之间的“情深意重”么?


                    11楼2014-09-13 11:23
                    回复
                      十二。
                          谢逊道:“是啊。那你怎能不尽早设法给周姑娘驱毒?你说周姑娘和你从小认识,当年你身中玄冥寒毒之时,她曾有惠于你。这等温柔有德的淑女,到哪里求去?难道你嫌她相貌不美么?”张无忌道:“不,不,周姑娘倘若不美,天下哪里还有美人?”
                      〔入选原因〕:
                      其实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张无忌说的那句话。
                      张无忌在情场上究竟说过多少真话,多少假话,无从考证,但是外貌这种表层的东西,居然也出现了前后矛盾的现象(他和赵敏说“自然是你美”,和周芷若说“除了你没人美”)
                      不过,至少这句话是个经典的佐证,也是对周芷若美貌的充分肯定。
                      美貌问题,大家看法不一,多讨论无意义,这里只是把张无忌这句话提出来,作个参照,以免出现严重倾斜的评论。


                      12楼2014-09-13 11:23
                      回复
                        十三。
                             张无忌急道:“咱们只须问心无愧,旁人言语,理他作甚?”周芷若道:“倘若我问心有愧呢?”张无忌一呆,接不上口,只道:“你……你……”
                        〔入选原因〕:
                        这是一段十分简洁的对话,简洁得让人匪夷所思。
                        “倘若我问心有愧呢?”
                        这个看似是一个单方面反问句,实际上是双方面的反问
                        我曾在《论竞争意识与赵周之争的成败》一文中提过,这个时候的周芷若,对爱情、事业已经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达到思想上的新高度。这样的反问,实际上是对自己竞争姿态的一种反思,也是对被竞争者现状的一种拷问。
                        周芷若需要自我总结,张无忌也需要。
                        爱情不是豪夺,也未必需要巧取,有的时候眼界开阔了,什么都不一样了。


                        13楼2014-09-13 11:23
                        回复
                          十四。
                              周芷若喃喃道:“铭心刻骨的相爱,铭心刻骨的相爱。”顿了一顿,低声道:“无忌哥哥……我对你可也是铭心刻骨的相爱。你……你竟然不知道么?”
                              张无忌大是感动,握着她手,柔声道:“芷若,我是知道的。你对我这番心意,今生今
                          世,我不知要如何报答你才好。我……我真的对你不起。”
                          〔入选原因〕:
                          不多说了,张周恋,这段话是精髓所在,也是我们心中痛苦和无奈的源泉。
                          张无忌爱周芷若,那是细水长流的爱;周芷若爱张无忌,那是刻骨铭心的爱。


                          14楼2014-09-13 11:24
                          回复
                            在最后总结之前,我要说明一下为什么不把万安寺的毒誓和“新妇素手裂红裳”选出来
                            原因有两个:
                            1.我感觉这两段文字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太多,对周芷若很残忍,对支持周芷若的人也很残忍,因此不希望大家“熟知”。
                            2.这两段文字的基本涵义已经在别的段落简析里表达出来,为了避免重复拖沓,就没有选入。
                            就好比万安寺发誓,表现的是周芷若的矛盾和对灭绝的孝顺,这两种观点已经分别在金花婆婆一节以及“我陪着师父”一节中明显表达出来。
                            再好比“新妇素手裂红裳”,表现的是张无忌对爱情理解的负面性以及周芷若的心理底线,这两种观点已经分别在荒岛一节以及“万安寺下临危不惧”一节中表达出来。


                            16楼2014-09-13 11:25
                            回复
                              总结一下:
                              这十五段文字我虽说是挑出来给大家欣赏、熟知的,但实际上,通过对这十五段文字的简要分析,我真正想表达的是一种“拨乱反正”的意思。
                              周芷若的负面评论家们对于周芷若的批评不外乎那些观念,仔细思考思考,我的简析里其实隐藏了很多与那些相反的论调。
                              举个简单的例子:
                              有人说“周芷若不爱张无忌,她爱的是她自己”。
                              我觉得这样的观念就很有趣,
                              首先,“爱自己”并不是一件恶事,谁不爱自己?
                              其次,基于我对于“汉水赠帕”的理解。对于周芷若来说,她遭遇不幸时,张无忌也是生命垂危,因此“赠帕”实际上就是一种寄托,将自己的命运和张无忌的命运本能地捆绑在一起,这种“联系”从小时候就已经形成了。
                              因此,在周芷若心中,爱自己和爱张无忌并没有严格的具体区别。 爱张无忌就是爱自己,爱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爱张无忌。
                              希望大家好好熟悉这些原著,努力为自己心爱的周芷若营造一个良好的言论环境。


                              17楼2014-09-13 11: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