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吧 关注:2,238贴子:29,787
  • 6回复贴,共1

转帖梁伟平老师纪念筱文艳老师的文章《圆月寄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圆月寄思 ——怀念恩师筱文艳
  梁伟平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中秋这一时节对我而言,如今变得格外难捱。
  去年中秋之夜,我收到剧作家乔谷凡老师的短信:文艳走了,走在中秋。对于乔老师传来的消息我也有所心理准备,然而当真的看到手机短信的时候我还是愣了半天神——接受噩耗远比自己想象的困难,尤其,那是恩重如山的筱文艳老师。
  就在去年中秋前一天,按照惯例我去看望了筱文艳老师。筱文艳老师已经卧床许久,她已经认不出自己的家人了。我坐在她身边半个多小时,她竟然慢慢地睁开双眼,她儿媳试着告诉她:小梁来看你了,她竟然说:晓得。这让我们十分惊讶,她儿媳并不相信她的片刻清醒,又换了一个方式问她:梁仲平晓得吗?筱文艳老师努力地接着说:梁仲平是梁伟平兄弟。她儿媳说这简直是个奇迹。我离开时与恩师开玩笑地说:我去化妆唱戏了,今天唱二断桥。
  她似乎在微笑。只要讲到上台唱戏,她就会很高兴,就能激起她的回忆……我暗自期望:也许恩师会好起来的。
  然而,仅仅一天,筱文艳老师就永远离开了,还选择在这样一个本该团圆的日子,简直像是老天爷在开一个玩笑。我才意识到,在我内心深处多希望筱文艳老师永远都不要离开。华东医院的病房里,我扑跪在恩师的遗体旁痛哭失声,恩师给予我的点点滴滴从此都只能在记忆里寻找了。
  我是筱文艳老师亲自从苏北引进到上海的,很多人都听过她到扬州找我的故事,实际上,我和老师的缘分来得更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刚二十出头,是阜宁县的一名青年演员,远在上海的“人淮”(上海淮剧团)对我而言就是一座崇高的殿堂,而筱文艳老师就是我心中的“淮剧之神”,只能远望膜拜,能和筱文艳老师最近距离的接触便是看她的演出。1982年的某一天,“人淮”来阜宁演出了,一票难求,我专门去找在剧场管票务的朋友希望能多买几场戏票。那时候演出团体的演员都住在剧场的后台,我匆匆走过剧场的后院。几年后,筱文艳老师把我引进上海淮剧团,她告诉我,当年她在那个剧场的院子里看到我走过去,就觉得这个小伙子形象不错,要是能唱淮剧小生就好了。筱文艳老师就是这样,无时无刻都在想着淮剧,想着为淮剧培养接班人,她是为淮剧而生的人,而我因为淮剧幸运地遇到筱文艳老师,人生从此改变。
  1984年,筱文艳老师通过多方打听,辗转找到已在扬州准备改行的我,把我拉回了淮剧的世界,此后,这个世界才真正向我展开了无限魅力,让我愿意为之奉献一生。
  进入上海淮剧团之后,筱文艳老师在业务上对我严格要求。为了提高我的业务水平,她请来了岳美缇等艺术家对我进行指导,同时,她也不断给我创造演出机会,只要是小生角色,她都让我去演,无论主角配角。几年内,上海淮剧团所有剧目里的小生角色我都演了个遍,出戏出人,筱文艳老师就是这样实实在在地践行。筱文艳老师是旦角演员,但她是我的恩师,她的艺术修养、她的朴实为人都深深地感染了我。
  除了业务上的悉心帮助和严格要求,筱文艳老师对我生活上的照顾也是无微不至的。刚到上海,我举目无亲,筱文艳老师经常把我叫到家里,亲自下厨为我做饭,我遇到了什么困难,内心有什么想法也是第一时间想到和她说。刚到上海每天就是学戏、演戏,脑子里除了大量的台词外,我能背出的电话号码只有一个:4315348,那是筱文艳老师家的电话号码(当时七位数),直到现在我还深深记得。独自在上海生活工作的我把筱文艳老师当成心灵的依靠,有她在身后,我便少了漂泊感,因此,筱文艳老师也是我的慈母。
  与老师最后告别的感受远非痛苦、难过可以形容,筱文艳老师的追悼会上,她的子女在我的名字前加上“义子”二字,而她对我艺术生命的再造和人生轨迹的影响实在远远超出这两个字,恩师已去,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师恩历久弥深。
  佳节思亲,怀念筱文艳老师。


1楼2014-09-12 07:55回复
    感动于筱老师的爱心,更感动于梁团的思亲,懂得感恩的梁团!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9-12 12:41
    回复
      明月寄哀思!怀念!


      IP属地:湖北3楼2014-09-12 15:58
      回复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4楼2014-09-12 20:04
        回复
          梁团是一位知道感恩的人,可以说没有筱老不可能有今天的梁。梁是最棒的。但梁师从上海的淮剧名家杨占魁。是杨老的关门弟子。期待他能发扬“杨”派


          5楼2014-09-15 00:35
          回复
            可以为杨占魁老师办个诞辰百年专场


            6楼2014-09-16 08:26
            回复
              几乎把我看哭 鼻子眼睛酸酸 老一辈精神a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4-10-13 15: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