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清末状元张謇,决心以家乡通州,即今日的南通为起点,振兴民族工业,覆盖全省,影响全国。以实现“一雪中国地方不能自治之耻”。
“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同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1901年,创办了通海垦农公司。本着“交通为文明发达之母”的理念。张謇开辟公路,兴建运河等一系列实业。张謇以南通作为画纸,二十多年的时间,描画着自己心中中国人的理想家园。“父教育,母实业”1902年,张謇开办中国第一所师范学院——通州师范,以及配套的附属小学、幼儿园。通州师范,开设,测绘,纺织,农业等学科,聘请许多国外的教员,培养出许多当时国内的空白人才。其后开办中国第一所戏剧学院——伶工学社。南通医科院等等,据统计,包括后来的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张謇一生创办学校达370所。为提高市民文化层次,张謇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博物馆,以及在当时已可容纳1200人的更俗剧院。梅兰芳、欧阳予倩等名家曾多次受邀来南通登台表演。而王国维、蔡元培、章太炎、陈衡恪、刘海粟、吕思勉、英国哲学家罗素、韩国诗人金苍江等各个领域的泰斗及精英,都曾应邀前来交流讲学工作。为提高女子文化修养,专建立女子学校,聘请清代桐城派古文宗师姚鼐的侄曾孙女范姚素蕴为校,并邀请仿真绣大师沈寿来通创办女红研习所。
建设养老院、育婴堂、图书馆、五山公园。他对城市进行合理的扩建,并均有合理规划,唐闸区为工业区,濠河岸畔,兴建学校,博物馆,图书馆等文教事业。狼山一带则是度假休闲的风景区。而这些所有的支出都已大生集团为后盾。
1926年,张謇带着毕生未能完成的宏愿遗憾离开了人世。在二十几年的时间内,他将一座封建县城,逐渐开始过度到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张謇在南通所创办的所有事业建设,未必是最早的,其规模也不是最大的,但却最为完整。更重要的是,比之当时的上海、天津、青岛等地,这些通过帝国主义侵略,租赁所改造的现代城市以及留下的外观优美的建筑相比。南通城内那些不输与当时各大城市的建筑均出自中国人的智慧。是全凭借本土中国人自己双手所建造出的城市。
如今,张謇已经离开我们近一个世纪。然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依然能在这座城市中倾听见他对国家,对民族最真挚的话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