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学百论吧 关注:12贴子:39
  • 1回复贴,共1

关于“用意”与“不用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用意”与“不用力”
太极拳的修学,无论体用,都是需本着“用意不用力”的原则用功夫的。这五个字含有两方面的教理:一、用意,是教;如何用意,是理。二、不用力,是教;如何不用力,是理。
用意在初期用功阶段,只是教理上的要求而已,因初学用功,哪有什么意。要知所谓“用意”,所用的意乃是拳术之真意!初学者所有的,都是和太极边也沾不上的虚情假意,倘若此时有意可用,就成怪事了。但若不用意,又该如何练习?所以学拳入手用功最难!先贤谓之“入门引路须口授”,口授的即是这用意之法,严格来说,应是怎样用意之法。
意之为物,随在皆是,却又微妙难测,真正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往往一念之间天壤分别,不合理则成狂念,不如法即属胡思,真能得传真意者,称之为:得意弟子。实际上,教师反复示范、开示、教导学生的,就是要让其“会意”!
而弟子们劳心费力,也是以表现老师所授之意为务须,足见此意是贯彻始终的关键物事了。
意这个东西,既然如此重要,自然是一件可居的奇货了,得之者大多视之为千金不卖、万金可换之物,不但不遇其人不传,遇其人不遇其钱也是不传的……
其实这个东西,跟钱也差不多:你看得它重,它害你非浅;看得它淡,而益你反深。
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意是由心生的,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用哪个心来生此意?所以方法是毕竟不可得!不可得的东西愈是追求,愈生烦恼,只有看得它淡,不生求取之念,但只老实依理如法修身改过,日久自然妄心熄灭而本性现前,真意也就自在了。
佛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就是这个意思。先贤亦说:道不远人,人自为道而远人。所谓求佛失佛,求道失道,一有追求,便有一个观念在,执于此念,即名求道。知道不可以求,则返应于自然。
说了一大堆,其实得意的方法极简单:就是不用意,也不去寻意,甚至不去想意,只管依法合理,认真做去,意即在其中矣!
再说不用力:不用力不等于没有力,因为不用力不是不动,而动就有速度,而速度和力量成正比,也就是只要动就会有力,说不用力即是说:不主动运动以产生力。
而被动运动产生的是合理的动力,是合乎自然运动规律的。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把握所有的运动都是被动的,自然也就做到了不用力,同时也学会了合理的运动生力!
我们常说:以不变应万变。万变好理解:一万个人用一万种方法攻击我,其实是多的意思。任他如何变化,我只守一不变。这个不变不是要我们身体不动,这个不变乃是应敌的原则:保护自己,打击敌人!身体还是要动的,不然如何“随机应变”?
也可以说:不变的是心境之平和,心境平和,自然能随缘做事,即随机应变。此语也有人解为:我不要学多,只练这一套拳就够用了,以这一套拳法应付所有的拳法就叫做“以不变应万变”。
这也是事实,因为你不会其它拳,只好用这一套拳了,至于能否应得了“万变”,还是得看你对原则的把握实施程度了。
先要保护自己,才具备打击敌人的基本条件,不是要你一方面保护自己,一方面去打击敌人。正如《孙子兵法》所说: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善于用兵打仗的人,首先要对方打不到自己——然后等待机会战胜对手。)
打不到自己,自然是立于不败之地了。但要真做到,就要提高自己各方面(综合)的素质修养,这仍然是符合《孙子兵法》用兵之道的: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也。——《孙子·军形篇》
2014、3、22
(0)


1楼2014-09-11 16:59回复
    什么是拳?
    拳是拳术的简称。而拳术是一种人体以体现自然运动规律为准则的、具有攻防意义的身心运动形式!它的练习需依法合理,表现是不拘一格,原则是象天法地,应用是见几而为;
    夫真正拳术:其来也无相,其去也无迹;动则人合于物,静而神如自然;不思而能得者、出于自在,不勉而能中者、契于无为;形虽具体而不执一法故无成势,事因缘生以应万方故无常形;隐显随根而离有相,变化从心而无所住;恬淡闲适、养之则见细雨春风、可体天机活泼之境,动静含蓄、用之则同奇花绽放、自有雷霆万钧之势;平居无物、渺无英雄怀才之气,临场自现、有鬼神不测之几;动则天成、五岳践于足下,静则成天、四海在我胸中!佛不能增,魔无法损!寻之无物,用则有象,如是而已。
    学人因各有所执而不能悉知万法平等空性无我不二真实之理至生分别识见乃烦恼根也故三祖曰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质朴语中含真实理具究竟意果能依教奉行必获三昧!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3-02 18: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