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意”与“不用力”
太极拳的修学,无论体用,都是需本着“用意不用力”的原则用功夫的。这五个字含有两方面的教理:一、用意,是教;如何用意,是理。二、不用力,是教;如何不用力,是理。
用意在初期用功阶段,只是教理上的要求而已,因初学用功,哪有什么意。要知所谓“用意”,所用的意乃是拳术之真意!初学者所有的,都是和太极边也沾不上的虚情假意,倘若此时有意可用,就成怪事了。但若不用意,又该如何练习?所以学拳入手用功最难!先贤谓之“入门引路须口授”,口授的即是这用意之法,严格来说,应是怎样用意之法。
意之为物,随在皆是,却又微妙难测,真正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往往一念之间天壤分别,不合理则成狂念,不如法即属胡思,真能得传真意者,称之为:得意弟子。实际上,教师反复示范、开示、教导学生的,就是要让其“会意”!
而弟子们劳心费力,也是以表现老师所授之意为务须,足见此意是贯彻始终的关键物事了。
意这个东西,既然如此重要,自然是一件可居的奇货了,得之者大多视之为千金不卖、万金可换之物,不但不遇其人不传,遇其人不遇其钱也是不传的……
其实这个东西,跟钱也差不多:你看得它重,它害你非浅;看得它淡,而益你反深。
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意是由心生的,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用哪个心来生此意?所以方法是毕竟不可得!不可得的东西愈是追求,愈生烦恼,只有看得它淡,不生求取之念,但只老实依理如法修身改过,日久自然妄心熄灭而本性现前,真意也就自在了。
佛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就是这个意思。先贤亦说:道不远人,人自为道而远人。所谓求佛失佛,求道失道,一有追求,便有一个观念在,执于此念,即名求道。知道不可以求,则返应于自然。
说了一大堆,其实得意的方法极简单:就是不用意,也不去寻意,甚至不去想意,只管依法合理,认真做去,意即在其中矣!
再说不用力:不用力不等于没有力,因为不用力不是不动,而动就有速度,而速度和力量成正比,也就是只要动就会有力,说不用力即是说:不主动运动以产生力。
而被动运动产生的是合理的动力,是合乎自然运动规律的。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把握所有的运动都是被动的,自然也就做到了不用力,同时也学会了合理的运动生力!
我们常说:以不变应万变。万变好理解:一万个人用一万种方法攻击我,其实是多的意思。任他如何变化,我只守一不变。这个不变不是要我们身体不动,这个不变乃是应敌的原则:保护自己,打击敌人!身体还是要动的,不然如何“随机应变”?
也可以说:不变的是心境之平和,心境平和,自然能随缘做事,即随机应变。此语也有人解为:我不要学多,只练这一套拳就够用了,以这一套拳法应付所有的拳法就叫做“以不变应万变”。
这也是事实,因为你不会其它拳,只好用这一套拳了,至于能否应得了“万变”,还是得看你对原则的把握实施程度了。
先要保护自己,才具备打击敌人的基本条件,不是要你一方面保护自己,一方面去打击敌人。正如《孙子兵法》所说: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善于用兵打仗的人,首先要对方打不到自己——然后等待机会战胜对手。)
打不到自己,自然是立于不败之地了。但要真做到,就要提高自己各方面(综合)的素质修养,这仍然是符合《孙子兵法》用兵之道的: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也。——《孙子·军形篇》
201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