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学百论吧 关注:12贴子:39
  • 4回复贴,共1

大字拳练法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字练法论
跳跃之法,原无一定,但求轻灵敏捷而已,唯为方便初学,特设进退之规:凡向前,则后足自身前跳过;向后则自身后插足。何谓进退以视线之所注别之:如向前跳亦向前视,则为进,向后视则为退;每动皆可为进退,此法无定,而进退有规,此术之有常。
世间并无一定之是非对错!要的是相对恰当,也就是个人处世要圆融,圆融不同圆滑,是理性与感性和谐圆满的境地,是慕圣希贤之必然!
2014、4、2
教学不可含糊,若学者技术动作不能有七、八成把握,则不可使学别的!
通过对某种方法的正确认识,并依之长时间地修正自身,叫做练功!因此而获得对自己身心的把握能力,就是功夫。把握的不同程度,亦即是功夫的深浅境地。所以学功夫最重要的首先就是:真正明了行功法理和正确掌握练功方法!
2014、2、28
从起式(也就是开始练拳的最初一动)直至结束,眼神(也即视线)就在身前远处!本体这两只手,始终在外追视线而运动。此谓之虚领顶劲,或不失顶劲,久则自然顶上虚灵!决不可顾及本体的手,也就是决不能看本来的手,只能随在外的那个意思! 2014、2、11 致北祺
春气生发万物,善恶并至,(当)常体上天好生之德,每念含灵无边之苦,兴无缘之慈,蕴同体之悲,动静依天地自然变化之常规,作息效圣贤至人无为之本事,即是行功之心要。 2014、2、22
云手这个动作,可让我们很容易体会至自然运动的规律:圆转无间,持续不断,变化不易。
一、无极桩形体示现的是静态,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再劳动自己的身体,而使心神意气安静下来,以感受身体之外的一切自然存在规律,并深刻体会无我之际(前、现、后)的真实感,体认佛教诸法因缘生灭、空无自性之义,随缘而不懈,努力而不执,出世入时,皆在一念之间。
二、调和身心法,是一组规律性很强、能运动周身的、由心意支配的肢体活动。虽是定步,形势却具圆满之象,易学,练习者很快能获得身心两方面的轻松愉快。
摊手,意在前臂,用时如水决堤。
膀手,意在前穿,用时如雷轰顶。
伏手,意在降气,用时如山滑坡。
问:……以前是在练拳中找感觉,而现在觉得动作由放松,自然而变化,无限延伸,炼的似乎是感觉,很多东西在不断练习中才能体会……对否?
问:老师,定势练法是与快还是慢相结合?与快合,势不流畅;与慢合,意不流畅。 2014、8、22
答:(1)、定式依快、慢!有问题自己想法解决!如你所说:刚学,如咋练都顺,反是怪事。
(2)、快炼虽名为快,却不是一锅粥!每一式皆有起有止,结合定式练法,不过是止的时间延长而已,与拳势流畅与否不相干。拳势是否流畅,取决于习练者对拳学思想的理解深度,以及对拳术技术的掌握程度!试想:当行功正速时,忽然停下,是否容易?如能随意动止,是否功夫?如是同理:慢练也与意气无关!凡拳术练习,慢则求心神之灵机发动,快则求心神之安静自在,而定式者,各自随缘而助张其势也!名虽三分,理固一也,不可认为有三法也!
答:练腰腿柔韧性的作法,压后而踢(直摆性),这样筋肌伸缩程度都是可控的,劈腿则超出了可控度。既已受伤,休养一段大概就会好了……你不是学医的吗?连这也不懂? 2014、7、13
答:我教的功法,都是基于中国拳学的基本理念,认真究习,可逐步掌握。拳术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任何正确的练功法都不会冲突!但学有专与博,需自己决定。 2014、6、26
答:再以站桩的感觉要求练拳时的每一动!
答:好感来自于正确思想指导下的身体运动!好感出现了,不要欢喜,也不要不欢喜,只是依前规矩,继之用功而已。只要守规矩,不要求境界,能规矩则境自在! 2014、6、13
答:王大哥,人生本来无常,心意当常怀平常,自然自在,烦恼可减。方便时出来走走。多谢挂念。 2014、6、2
答林科:拳术之道,一开合而已。开者,扩展张弛意,个人用功,肢体依心用意,随神气无限外放而不失法度;合者,收敛契中意,手足如法随意内聚于中线,形合而意外展,神气上领,周身松静。 2014、5、15
答:人推不动是相对的。对方不如你,自然不易推动你,若比你好还不是很容易?何况人推不动是力量大小的原因,跟太极有啥关系?你既觉现在练得很开心,又何必再追求不痛快呢?功夫是日积月累的!难道你追求的不是身心的自在,而只是让人推不动吗? 2014、5、13
答:学中国武术是无条件限制的,但要缘分。学武的目的是认识自己,发明心地,获得智慧! 2014、4、21
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答:合于丹田!而丹田本虚,初需用意而守,守此空虚之意。因其空虚,故此意又若亡若存,是为:存无守有!日久益虚且渐向外染,逐渐至与虚空同体,无人无我,自尔自在矣! 2014、6、29
答:顿挫是心气不平!不能内守而向外奔驰,心念快而步履缓,跟不上之故。说简单就是:心急!要悉心做好并体会每一动,也就是把握好当下这一动。这一动圆满了,下一步自然也就出现了。不要心中只想往前或凑时间!膨胀是用功的过程,也是换劲的表现,半月左右可消失,然后会觉举步轻松又稳重。
关于无极桩
无极桩形体示现的是静态,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再劳动自己的身体(无劳尔形),而使心神意气安静下来(无劳尔精),以感受身体之外的一切自然存在规律,并深刻体会无我之际(包括此前、现在、之后)的真实感。切实领会佛教诸法因缘生灭、空无自性之义,随缘而不懈,努力而不执,出世(心)入时(身),圆融于一念之间。
太极拳听劲的意义与方法
相当一部分人,盗用了太极拳推手的形式,本质却是其它劲力,而又有一大群太极拳练习者,盗用其它拳种的练功方法或体用技巧。这两种人,使世人普遍认为:太极拳技击“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就是个传说而已。或者也只剩下传说了。
于是,另一些太极拳学者,提出了用小力,也就是用四两去拨千斤以求取胜的说法,这种和事佬似(式)的折衷理论,也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支持。
太极拳体用的原则:用意不用力是绝对的!纯粹的!不是“可用小力,不许用大力”,否则这种理论是不能成立的!但是达到绝对“用意不用力”境界的方法,似乎是失传了,所以可能就变成了不可能。
吴氏太极拳所保留的独特的听劲练习法,就是为了达到绝对纯粹的用意不用力,乃至无意无力无形之纯自然地步而设的。通过虽接触而无形势变化、纯由心念指挥的运动,约束自身而了知对方。
作为“无为无不为”思想的实践,相关拳法的练习并不是为了在某一方面使用的,比如具体用来攻防。


1楼2014-09-11 16:40回复
    非树非木头,今生何所求。亦树亦木头,总是度春秋!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1-15 13:00
    回复
      (拳术炼劲诀要)
      拳术用功,本不在力。人有妄知,无力非拳。故生诸法,用功致力。拳以阴阳,故生开合。开合鼓荡,故生劲力。(头)诸阳之首,总领全身。要在端正,尔后远观,(手)两手相合,如胶似漆:两手若分,如裂帛锦。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1-15 13:01
      回复
        一搭手,我意即将彼身罩定(敷字诀)任彼如何努力,必须在我管辖之内(先定主客),彼在我势力范围之内之一切活动当依我安排、而随其自便,以不节外生枝为原则:彼若欲生妄念,即欲反客为主,夺我中原(中正立身处)我自知之(料敌于机先),于其具而将发未发之处,或迎头痛击以绝其势,或傍敲侧打以消其力,或居高临下以化其意,或在隐现之间变易去向,或在急缓之几折磨彼心,总要立定脚跟,一切由我做主,不容彼说三道四,指东指西!
        太极功夫之应用如持一微针,刺人中枢之神经丛。持针需用之力,微乎其微,完全可以自心意产生。以此微针莫说刺,只须靠近神经丛,即可使人如遇惊雷闪电而不由自主!难在恰到好处即落针处难定,此需久练拳脚,体合自然至无我时方自分晓。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1-15 13:02
        回复
          (字门拳法行功诀要)头如山羊抵仗,腰如鸡鸣卷尾,腰如紫燕穿林,手如 蜻蜓点水。(曹树人释义)
          抵仗者:山羊相争,以头互撞也其状先把头向上一领,将身子立起,只以两只后腿站立,立起后头再向上一扬,随即附首向对方猛撞。故知:精神领起为拳术行功之首要、头等大事也:
          鸡鸣卷尾者:鸡欲打鸣,其状俯首翘尾,继将腰一挺,头一昂,鸣声始出,故知其关键在腰之先前后翘也。拳术用功,腰亦须如是。头则首,腰则尾,首尾须(用急)相顾也。 紫燕穿林者:翻动(身)扶摇(意)宛转(择路)曲折(形)而又昂头(神)直去(心)也!此拳术用功于脚下,所以求灵动之法也。蜻蜓点水者:似停而犹动,静而非止也。此喻手上体用,当以轻巧灵动、随机行止,而以能随心用意为功行。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1-15 16: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