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类不够科学。如有的年鉴将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归于“党的建设”之下,属于明显分类失当。有的年鉴栏目没有适当集中归类,设置过细,如把各个投资区、政府的各个经济管理部门都单独设为独立的栏目,造成各栏目篇幅上的畸轻畸重。有一部市级年鉴在分目设置上,将“市委”、“市委办”、“宣传工作”、“统一战线”、“精神文明”等并列,缺乏梯度和合理归属的层次。有一部县级年鉴还在条目之下再设小条目,明显不合年鉴体例,因为条目已是年鉴最小的单元。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不少年鉴套用志书模式,条目标题基本上都是静态的分类标题,年年一个样,难以体现年度特点。
2. 层层设置综合性条目,造成内容交叉重复。如有一部市级年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栏目就是如此,既在栏目之下设了“综述”,又在“综述”里面设“概况”,成为“综述的综述”,而该栏目中的各个分目都分别设了“概况”,结果出现数据甚至文字多处重复。
3. 标题的概念不够准确。有的年鉴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轻工、二轻”等名词,作为工业门类的分类标题,很难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业分类相吻合。有的标题概念不清,如有一部县级年鉴设了“武装”和“武警”两个并列的分目,其实,我国的武装力量由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武警察部队及民兵组成,“武警”应该是“武装(力量)的下位概念,二者不能并列”。有的年鉴在分目之下,有时设“综述”,有时设“概况”,有时又用无题序,不够统一。
4. 内容上缺项较多。个别年鉴没有坚持框架设计的全面性和内容安排广泛性,不能很好地反映当地的基本地情和主要行业(事业),类似宣传性的“指南”、“手册”,突出一点不及其余。例如,有一部参评年鉴按照当代广告宣传品的理念进行设计,尽管使人感觉新颖、抢眼,但其框架存在先天的缺失,无法容纳更多、更翔实的资料。
5. 刊载生活服务类资料效果不佳。一些年鉴在书中附载火车时刻表、航班信息、公交线路、窗口单位地址和电话等生活服务类资料,笔者对此持不同意见,其理由:一是生活服务类资料经常变化,而年鉴出版周期较长,很难适应。往往是年鉴刚出版,相关资料早已更新了。二是如今资讯相当发达,人们要查找此类信息,可以很容易地从电信部门编的黄页上,或者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上找到,而年鉴发行量有限,普通大众很难看到。因此,想通过刊载生活服务类资料来增加年鉴实用性的愿望虽然好,效果未必佳,反而使得年鉴版面增加、印制成本加大。
2. 层层设置综合性条目,造成内容交叉重复。如有一部市级年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栏目就是如此,既在栏目之下设了“综述”,又在“综述”里面设“概况”,成为“综述的综述”,而该栏目中的各个分目都分别设了“概况”,结果出现数据甚至文字多处重复。
3. 标题的概念不够准确。有的年鉴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轻工、二轻”等名词,作为工业门类的分类标题,很难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业分类相吻合。有的标题概念不清,如有一部县级年鉴设了“武装”和“武警”两个并列的分目,其实,我国的武装力量由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武警察部队及民兵组成,“武警”应该是“武装(力量)的下位概念,二者不能并列”。有的年鉴在分目之下,有时设“综述”,有时设“概况”,有时又用无题序,不够统一。
4. 内容上缺项较多。个别年鉴没有坚持框架设计的全面性和内容安排广泛性,不能很好地反映当地的基本地情和主要行业(事业),类似宣传性的“指南”、“手册”,突出一点不及其余。例如,有一部参评年鉴按照当代广告宣传品的理念进行设计,尽管使人感觉新颖、抢眼,但其框架存在先天的缺失,无法容纳更多、更翔实的资料。
5. 刊载生活服务类资料效果不佳。一些年鉴在书中附载火车时刻表、航班信息、公交线路、窗口单位地址和电话等生活服务类资料,笔者对此持不同意见,其理由:一是生活服务类资料经常变化,而年鉴出版周期较长,很难适应。往往是年鉴刚出版,相关资料早已更新了。二是如今资讯相当发达,人们要查找此类信息,可以很容易地从电信部门编的黄页上,或者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上找到,而年鉴发行量有限,普通大众很难看到。因此,想通过刊载生活服务类资料来增加年鉴实用性的愿望虽然好,效果未必佳,反而使得年鉴版面增加、印制成本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