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许昌22条老街名称反映出许昌老城的历史变迁,承载着许昌老城的历史记忆。细细品味这些老街名称,感受许昌老城的沧桑和厚重,古都人的骄傲感油然而生。
2009年6月23日,北大街
【以方位命名: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
许昌城内大街以方位命名的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东、西大街贯通东、西二门;南、北大街因衙坐北向南,故不相对应。
南大街直贯衙前,至西大街东口处交错构成大十字街。
北大街贯通安怀街至东大街西口处,与文明街衔接交错构成小十字街。
两条十字街之间为全城制高点,地处平稳、均衡的中央隆起部位,故名天平街。
旧时,南大街为全城最繁华地段,京广杂货,缎皮鞋帽,金银首饰,中、西药房均在此街开设,著名商号有豫茂、隆和、福聚通、老盛德等。该街北段有世界、中华、商务书局分支机构。
北大街和安怀街有干、鲜果行28家,自然形成贸易市场,方圆百里的红枣、胡桃、柿饼等多在此处集散。西大街有白铁、土产日杂业,中段与清虚街、古槐街交会处俗称老市口。
东大街多住官绅人家,县商务会设于路北。大绅士徐立吾、王梦九、张介眉、孔绍周、王荫棠均住此街。东门内路南葛家大院,并排四座插花门楼,宅第连绵,房舍数百间,占地一顷有余。
天平街东口建穿心阁;西口建钟楼,顶悬大钟一口,敲打时声震四方,抗战时期被当作警报器。花纱业同来公会设天平街路北,理事长靳子章与26家花行掌柜均属殷商富户,天增仁、宏康两钱庄也聚财于此。因此,该街有“金银库街”之称。
【以树木花草命名:如榆柳街、古槐街】
许昌街道以树木花草命名的有榆柳街、古槐街,街旁有柳树园、桐树园、夏家花园、孔家花园等。
民国以后,桐、柳二园为土娼所据,已为不堪涉足之秽地,古槐、榆柳也被砍伐殆尽。
【以姓氏命名:如寇家巷、臧胡同、魏胡同等】
许昌还有不少以姓氏命名的里巷胡同,如寇家巷、臧胡同、魏胡同、菅胡同、金胡同、大王胡同、小王胡同、佟胡同等,多为同姓聚居区。
【以建筑命名:如奎楼街、聚奎街、文昌街】
许昌旧有文昌阁、奎星楼、文明寺,以此命名的街道有奎楼街、聚奎街、文昌街、文明街(今察院西街)、文会街、引龙街,皆位于城东南隅,寓意“紫微照临,奎星提斗,辅文会友,科甲连绵,振兴许昌一代文风”。
奎楼街有粮行31家,附近各县粮谷咸集于此,“每晨籴粜斗把喝唱不绝于耳”,传有“中原熟,奎楼兴”的谚语。该街北段路东有打更庵,为夜晚更夫巡值宿处。
民国以前,许昌有州衙黉学、书院、察院、武校场等,以这些单位所在地命名的街道有衙前街、衙后街、西署街、文庙街、学巷街、书院街、考棚街、校场街。
西署街为常平仓旧址,又称仓房街。文庙街前有大集,莲城水产多集此销售。书院街在文庙后,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后,国民党许昌县党部设该街路北,改称党部街;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文庙后街。
旧时,该街西口为面市口。该街有陈家磨坊,养骡8匹,石磨5盘,日磨小麦400余公斤供应市场。考棚街路北为老察院旧址,“岁科学院案临,童生应试分号入座,场外多设考棚”。由此,该街自然形成笔墨纸砚、书画古董、揭裱箱卷市场。校场街距火车站较近,为转运业中心。
【以池沼、井水命名:如南九曲街、北九曲街、井巷街】
南九曲街、北九曲街、井巷街、井园街是以池沼、井水命名的街道。
“九曲”源自“黄河九曲十八弯”。昔日南城墙内西段池沼接连、曲折回环,后来成为街道,遂以“九曲”取名。
南九曲街旧为草帽及革帽辫市场,又称草帽街;北九曲街有典当铺,俗称当铺。
井巷街之井指西门内古槐下之大井。
【因行业缘故而得名:如机房街】
城北隅的机房街是一条手工织机作坊集中的街道。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织业鼎盛,有“机生轧轧响北城”之称。集中于衙前街的铜匠铺,制作锅、盆、碗、壶等生活用品,行人过市,一片叮当之声。
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由车站至南关新辟一条大街。由于位置优越、客流量大,许多娱乐场所如国民电影院、华顺戏园、三星舞台遂应运而生。因这些东西比较洋气,该街故称“洋街”。烟花妓女、卖唱者觅地而居,这里遂出现了太平里、孔家里、太康里、升平里几个弄堂。
20世纪30年代的“洋街”,秦楼楚馆林立,饭庄酒铺遍布,剥削者在这里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
1927年后,该街改称大同街。曾在市地名办任职的李宏斌介绍,据许昌《地名志》记载,大同街大概是取孙中山先生“天下大同”之意。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该街又称“胜利街”。
2009年6月23日,北大街
【以方位命名: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
许昌城内大街以方位命名的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东、西大街贯通东、西二门;南、北大街因衙坐北向南,故不相对应。
南大街直贯衙前,至西大街东口处交错构成大十字街。
北大街贯通安怀街至东大街西口处,与文明街衔接交错构成小十字街。
两条十字街之间为全城制高点,地处平稳、均衡的中央隆起部位,故名天平街。
旧时,南大街为全城最繁华地段,京广杂货,缎皮鞋帽,金银首饰,中、西药房均在此街开设,著名商号有豫茂、隆和、福聚通、老盛德等。该街北段有世界、中华、商务书局分支机构。
北大街和安怀街有干、鲜果行28家,自然形成贸易市场,方圆百里的红枣、胡桃、柿饼等多在此处集散。西大街有白铁、土产日杂业,中段与清虚街、古槐街交会处俗称老市口。
东大街多住官绅人家,县商务会设于路北。大绅士徐立吾、王梦九、张介眉、孔绍周、王荫棠均住此街。东门内路南葛家大院,并排四座插花门楼,宅第连绵,房舍数百间,占地一顷有余。
天平街东口建穿心阁;西口建钟楼,顶悬大钟一口,敲打时声震四方,抗战时期被当作警报器。花纱业同来公会设天平街路北,理事长靳子章与26家花行掌柜均属殷商富户,天增仁、宏康两钱庄也聚财于此。因此,该街有“金银库街”之称。
【以树木花草命名:如榆柳街、古槐街】
许昌街道以树木花草命名的有榆柳街、古槐街,街旁有柳树园、桐树园、夏家花园、孔家花园等。
民国以后,桐、柳二园为土娼所据,已为不堪涉足之秽地,古槐、榆柳也被砍伐殆尽。
【以姓氏命名:如寇家巷、臧胡同、魏胡同等】
许昌还有不少以姓氏命名的里巷胡同,如寇家巷、臧胡同、魏胡同、菅胡同、金胡同、大王胡同、小王胡同、佟胡同等,多为同姓聚居区。
【以建筑命名:如奎楼街、聚奎街、文昌街】
许昌旧有文昌阁、奎星楼、文明寺,以此命名的街道有奎楼街、聚奎街、文昌街、文明街(今察院西街)、文会街、引龙街,皆位于城东南隅,寓意“紫微照临,奎星提斗,辅文会友,科甲连绵,振兴许昌一代文风”。
奎楼街有粮行31家,附近各县粮谷咸集于此,“每晨籴粜斗把喝唱不绝于耳”,传有“中原熟,奎楼兴”的谚语。该街北段路东有打更庵,为夜晚更夫巡值宿处。
民国以前,许昌有州衙黉学、书院、察院、武校场等,以这些单位所在地命名的街道有衙前街、衙后街、西署街、文庙街、学巷街、书院街、考棚街、校场街。
西署街为常平仓旧址,又称仓房街。文庙街前有大集,莲城水产多集此销售。书院街在文庙后,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后,国民党许昌县党部设该街路北,改称党部街;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文庙后街。
旧时,该街西口为面市口。该街有陈家磨坊,养骡8匹,石磨5盘,日磨小麦400余公斤供应市场。考棚街路北为老察院旧址,“岁科学院案临,童生应试分号入座,场外多设考棚”。由此,该街自然形成笔墨纸砚、书画古董、揭裱箱卷市场。校场街距火车站较近,为转运业中心。
【以池沼、井水命名:如南九曲街、北九曲街、井巷街】
南九曲街、北九曲街、井巷街、井园街是以池沼、井水命名的街道。
“九曲”源自“黄河九曲十八弯”。昔日南城墙内西段池沼接连、曲折回环,后来成为街道,遂以“九曲”取名。
南九曲街旧为草帽及革帽辫市场,又称草帽街;北九曲街有典当铺,俗称当铺。
井巷街之井指西门内古槐下之大井。
【因行业缘故而得名:如机房街】
城北隅的机房街是一条手工织机作坊集中的街道。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织业鼎盛,有“机生轧轧响北城”之称。集中于衙前街的铜匠铺,制作锅、盆、碗、壶等生活用品,行人过市,一片叮当之声。
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由车站至南关新辟一条大街。由于位置优越、客流量大,许多娱乐场所如国民电影院、华顺戏园、三星舞台遂应运而生。因这些东西比较洋气,该街故称“洋街”。烟花妓女、卖唱者觅地而居,这里遂出现了太平里、孔家里、太康里、升平里几个弄堂。
20世纪30年代的“洋街”,秦楼楚馆林立,饭庄酒铺遍布,剥削者在这里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
1927年后,该街改称大同街。曾在市地名办任职的李宏斌介绍,据许昌《地名志》记载,大同街大概是取孙中山先生“天下大同”之意。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该街又称“胜利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