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百吧 关注:74贴子:970
  • 9回复贴,共1

梦里蝴蝶翩然舞起——观《梁祝》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111


1楼2008-02-23 10:38回复
    梁祝》的开篇是一首主题曲:天乃蝶之家,地乃蝶之灵,云乃蝶之裳,花乃蝶之魂,但为君之故,翩翩舞到今。我不是很喜欢这个主题曲,论词句不够文雅精致,论曲调不够悠扬隽永,只有那么一份清新,还可称得上动听吧。比较而言,我更喜欢《藏书之家》的“天一生水”、《陆游与唐琬》的“咏梅”、《蝴蝶梦》的 “我所思兮,远在天涯”。好的主题曲能够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迅速地静下心来进入戏剧营造渲染的氛围中去。
      如果说主题曲还不足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那么大幕拉开后出现在眼前的舞台造型则有“震慑人心”的威力。铁艺花框装饰的舞台像一个巨大的像架,背景是一片斑斓的花朵,除了前面部分 “铁花”太高了之外(大家可以从很多剧照上看到这些妨碍视线的花朵,),视觉效果还是不错的,我们看不到传统戏剧舞台中的那种写意和空灵,但浙百永远会给人以新鲜感,如果这一个版本的《梁祝》还是唱着“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秀丽聪明”,舞台上方垂下三两条柳枝,背后是一幅小桥流水的风景画,这还是浙百吗?
      “英台出门”是一折中规中矩的戏,甚至感觉可以取消掉,其中的故事情节可以由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路上以唱段交代,我忽然又想到“楼台会”中祝父跟英台那段对抗甚至也可以省略,让一个充满威严的话外音来交代一切……也许我私心里只想祝英台早早地遇到她的梁兄,希望美好的段落开始得更早一点,把时间尽量多点留给那对有情人。这折戏的存在一定有它的道理,“恶势力”肯定需要一个具体的形象,而且这个“恶势力”还有些慈父情怀,比如他不忘记叮嘱飞奔出去的女儿:英台——把耳环取下来……是不是有点幽默的味道呢,台下的观众都笑了。
      如果说祝英台还是那个秀丽聪明的祝府千金,那么,梁山伯则不再是木讷的“呆头鹅”了。我一直都觉得祝英台是一个开朗活泼的外向女生,换成别人,想读书的话可以让老爹请家教来上课,她偏要女扮男装出门求学,老爹不批准,还兴师动众地又装病又算命,有一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思。这个版本的英台并没有太出新的地方,如果一定说有,那就是在一些小细节上,比如扮成卜卦先生时跟银心的窃笑、读书时头靠在梁兄肩上等。
      但是梁兄真的不一样了。一句“四九,前面带路”,出来个一身白衣、意气风发的梁山伯,他根本就不是唱着“离故乡,别双亲,求学上杭城,见前面,古凉亭,叫声四九停一停”的那个四平八稳的书生,他且行且看,对前程充满憧憬,也并不曾错过眼前的美景。
      

      初见。在草长莺飞的春天。
      我们喜欢用“一见如故、似曾相识”来表达好感,就像说“我觉得你好陌生”表示玩完了一样。我们喜欢把这样美好的相遇归结于前缘注定,否则何以解释:为什么天底下那么多人,为什么他就偏偏遇上她了呢?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原来你也在这里。
      “想山伯无有兄妹无姐弟,今有幸得遇公子心欢喜。意欲与你两结拜,不知公子可愿意?”同样的唱词,尹派的唱完全是另一种味道。那么诚恳,何忍拒绝?何况之前,他们已经就关于女子该不该读书的问题上见解一致,我能够体会到祝英台的感动,一个男子在女子面前大献殷勤并不意味着什么,而在男子面前设身处地地为她们说话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彼时,他根本不知道祝英台是一介小女子。
     


    2楼2008-02-23 10:39
    回复
      2025-05-21 07:07:13
      广告
      不不不,她要是看过此版梁兄,定不会作如此想。“高山流水”中我们看到的是“苦寒窗手不释卷”的勤奋的梁兄,是说出“只要线儿收拢,终难随风舒展扶摇直上”的内心束缚的梁兄,回十八中那些风趣幽默的片段让我们看到一个知情识趣的梁兄,是可以春晨秋夕朝朝暮暮相依相偎相知相惜的人,忽然想到“金玉良缘”里的那句“春日早起摘花戴,寒夜挑灯把谜猜”,很多时候,这样温馨明亮的前景似乎遥遥在望,却永远无法企及。台上的扇子飞舞脚步匆匆强烈地感染了台下的观众,这一刻的兴奋和幸福让人眩晕,几乎忘记即将到来的生离死别。
        我记得那一声声欢喜的“梁山伯要娶祝英台”,是幸福的宣言吧——纵然人生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可是,这一刻的幸福是真实的,是强大的,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未必有那么幸福的瞬间,值得用生命去交换的瞬间。真的真的非常喜欢这折“思祝下山”,唱词、音乐、身段动作以及舞台调度都结合得几近完美,身临其境的人,纵然铁石心肠,也会被感染得一塌糊涂的。
        

        楼台一别恨如海。
        还记得,乍然相逢时的呵呵傻笑,欢喜得不知所措。这种欢喜,使我隐约想起摇头晃脑吟诵“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张生,想起帮小寡妇解围后的孔乙己,不能说演员的表演雷同,只是作为熟悉她的人,很难排除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记得草桥两结拜”是彻底消失了,这应该说在意料之中,这个唱段本来就没什么信息含量,只是为了安抚梁兄的情绪,既然梁兄换了个人,那这个唱段也自然没有存在的必要。
        还记得,那些字字含悲句句带泪的“我想你”,终于开始表白和倾诉,却是为了分别。有时候会怨恨那些欲说还羞无休止的试探,蹉跎了多少岁月!但是如果他们说出“我爱你”,我会惊骇地落荒而逃的,呵呵。再怎么相爱,他们也不会说出“我爱你”,正如他们选择凄凉的告别,而不是执着的反抗一样。有时候也会想象,如果祝英台毅然决然地与她顽固专横的老爹“划清界限”,梁兄有没有勇气带着她浪迹天涯呢?如果私奔成功,会不会是梨花和孟云天的结局?或者是子君和涓生的?猜得到明媚的开始,猜不到灰暗的结局。
        还记得那个令人心碎的拥抱,在所有的肢体动作中,拥抱是最能体现“发乎情止乎礼”的,拥抱后,离别前,魂梦就此相系。


      5楼2008-02-23 10:39
      回复
        宿命般地想到一句宿命的话:人们希冀的事情一般不会发生,命运,往往另有安排。如果梁山伯不是郁郁而终,祝英台是否会貌似平静地嫁入马家,然后,三年的同窗岁月渐渐变成生命里一段过往,一开始,或者会深深怀念暗暗悔恨,后来渐渐云淡风轻不着痕迹。很多有着一样开头的故事,结局很不传奇,是安于命运的安排,还是留恋人间?
          不喜欢“山伯之死”,在后台看茅茅接受采访时,她说到为什么这一折不叫 “山伯临终”而是“山伯之死”,她说“临终”好像更具像化一点,比如交代后事等等,而“之死”更能体现那种悲愤的情绪。她还说到“天鹅之死”,说了很多,但我听得半懂不懂。在我看来,叫什么并不太重要,只要情节、情绪连贯,让人看得投入而悲伤就可以。
          “我怨你,裙钗假扮读书郎,义结金兰草桥旁。我怨你,书院求学自逍遥,高山流水共酬唱。”我当然不会认为梁兄是真的“怨”英台,但仍然不喜欢这个“怨”字,他不会怨恨她,连说这个字都不会、不忍。想到旧版,“杭城读书三长载,实指望为梁家争光辉。谁知遇见英台女,染成疾病难挽回”,没有说“怨”字,却分明有怨恨之意。所谓爱情,自然是你情我愿的事,既然心怀有怨,就该及早回头,没必要再自我折磨下去。爱到把命都搭进去的地步,就不该言悔,就该说“此生有幸相识你”,想起的全是她的好,满是怜惜和想念。梁兄的最后一句话是“愚兄我,执扇无憾赴汪洋”,不不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没有实现,两地分离不能团聚,怎能“无憾”?!他是无怨无悔的,但有强烈的遗憾,遗憾到没有办法活下去。
          至于四九和银心的一段“阴风阵阵”的念白,更是为我所不喜。当他们说到“今生无缘,祈求来世吧”的时候,我想到“十八相送”开始时,他们说了一句“十八相送咯”,前后一联想忽然产生个奇怪的想法,感觉这个故事的叙事角度隐约可以窥见,不妨可以这样理解,这个故事正是由四九银心这样了解深切的旁观者来叙述的,他们的欢喜赞叹也是千百年后我们这些观众的欢喜赞叹,他们的祈求也是我们的心愿。但,这本来就是一个传奇,就不必说什么来世,何况,他们不是变成蝴蝶了么,蝴蝶的来世是什么?
          喜欢没有蝴蝶的“化蝶”。喜欢两把高悬的白扇。喜欢遥遥相望的对拜。
        新闻来源: 本站   作者: 朝颜   网站编辑: 林慧萍


        6楼2008-02-23 10:40
        回复
          • 122.229.163.*
          赞叹不已!!楼主真的是太有才,我看了几次,怎么没有这样的文采,新梁祝有它的现实意义的。好文章。


          7楼2009-10-09 14:50
          回复
            • 122.229.219.*
            如此好的文章,怎么没有人评论?“新越剧”同学,你是古典文学专业的吧,能交个朋友吗?很有共鸣。


            8楼2009-10-11 18:49
            回复
              • 122.229.185.*
              唉,感染的一塌糊涂!感动的一塌糊涂!!


              11楼2009-10-20 18:39
              回复
                写的太好了。
                多处有同感。
                最后说到“四九与银心的念白”,却没注意,倒是当初突然来一句:“十八相送喽~”让我惊讶之余又觉好笑,感觉这一句十多此一举。
                而楼台会里那句,贤妹,愚兄——想……你!至今让人唏嘘不已!说实话,这一句,听得我心都碎了。
                顶。


                IP属地:安徽12楼2010-03-30 16:03
                回复
                  2025-05-21 07:01:13
                  广告
                  在宁波又看了一次魏山伯的梁祝,再读此美文,今穿上马甲,感叹,多处共鸣。这次小魏想是思念。。。家乡了吧,没有念错了。


                  13楼2012-11-22 20: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