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南宗武当太乙门吧 关注:139贴子:779
  • 8回复贴,共1

【周壮文集】 道家圣地—— 成都鹤鸣山考古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教都以太上老君(即老子)为其创始人,其实,创立道教另有其人。此人就是东汉时代的张陵(后称为张道陵),入蜀鹤鸣山学道。鹤鸣山之名,见于史志者,始于此。鹤鸣山,亦称鹄鸣山。《华阳国志·汉中志》记载:汉末,沛国张陵,学道于蜀鹤鸣山。晋·陈寿《三国志·张鲁传》记载: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后汉书·刘焉传》记载:(鲁)祖父陵,客于蜀,学道鹤鸣山。《魏书》卷一一四记载:张陵受道于鹄鸣。
张陵在鹤鸭山修道,于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年间,创立道教。道众尊称张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鹤鸣山为道教发源地。
鹤鸣山设立传道之所,曰鹤鸣化治。共设二十四治,亦称二十四化。南北朝时,称化治为馆;北周政权时,改馆称观;唐代以后,宫观并称。鹤鸣山宫观已有1800多年历史了。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9-08 15:48回复
    太清宫,乃太上老君的道场,一般又称之为老君殿。位置在鹤鸣山天柱峰,乃鹤鸣山之顶,为汉时鹤鸣化治馆之遗址。唐时扩建为鹤鸣观,以后各朝代均有多次兴建,毁于“文革”之中。有诗赞鹤鸣山老君殿曰:“重宇矗山颠,飞梯百级悬。东西双涧合,左右数峰连。乔木含烟碧,危岩带雨妍。钟声三四杵,和月荡层峦。”清·陈而新《重建鹤鸣山太清宫碑记》曰:“建太上老君殿,系宋开宝年间重修,则创于汉唐,可知迄于元明兴废颓……老子道德之妙,惟瞻拜之。余依稀紫气东来,乘风云而上下,真莫测其犹龙乎!是为记。”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十三大邑条记载:鹤鸣观,二十四化之一化也,太清宫建在鹤顶啄。清同治大邑县志记载:太清宫在天柱峰顶,又名鹤鸣观,明代重建。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9-08 15:56
    回复
      鹤鸣山有二十四大洞(应周天节候)和七十二小洞(应七十二候)。
      天谷洞,在鹤鸣山天柱峰后,大坪山半岩上,为断裂岩洞。洞中高约3米,宽约2米,全长约20余米。东汉张道陵,明代张三丰,曾在此修炼。故此洞又称天师洞。
      明代张景贤修鹤鸣观醮台公署记曰:“本朝洪武末,张三丰真人自宝鸡来,神游于此,后入天谷洞中。”清代《四川通志》卷三十八记载:“张三丰明洪武末,入邛之鹤鸣山(大邑属邛崃辖地)……居半载,入天谷洞不出。”张三丰还写有天谷洞炼丹诗一首,诗曰:“天谷本天性,长歌石窍鸣。栖神须此地,坐炼大丹成。”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9-08 15:57
      回复
        胡源洁和吴伯理是奉皇帝圣旨,迎请张三丰真人赴京面圣的,而张三丰不答应赴京,因此,二人都不敢回京复旨。结果,二人都老死于鹤鸣山。吴伯理死后,葬在迎仙阁后,至今墓尚存,并立有墓碑。碑文记:成祖遣龙虎山道士吴伯理,捧御书诣鹤鸣,迎请真仙张三丰不得,客死于此。葬迎仙阁后。明礼部尚书胡源洁八十九岁时,卒于鹤鸣山。卒后葬迎仙阁,在吴伯理墓后。并立碑,碑文载:老先生字源洁,武进人也,于永乐五年奉成祖旨,迎请真仙张三丰于鹤鸣山,殒迎仙阁。此碑现存迎仙阁。
        明成祖迎请张三丰御书:“真仙张三丰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常遣使致香奉书,遍诣名山,虔请真仙。道德崇高,超乎万有。体合自然,神妙莫测。朕才质疏庸,德行菲薄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龙虎山道士,谨致香奉书,供候云车凤驾,忽然降临,以付朕拳拳仰慕之怀。敬奉书。”明成祖迎请张三丰石刻隶书碑,在鹤鸣山迎仙阁内,毁于“文革”。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9-08 15:59
        回复
          明天顺皇帝赐封诰命:“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惟仙风道骨,得天地之真元秘典灵文,集阴阳之正气,顾长生久视之术,成超凡入圣之功,旷世一逢,奇纵罕见尔。真人张三丰芳姿颖异,雅志孤高,得仙籍之秘诀,饵金鼎之灵膏,去来悠忽,实得造化之机,隐显微芒,正合乾坤之妙,特封耳为通微显化真人,锡之诰命,以示褒崇。”赐封时间为天顺三年,即公元1459年。为什么封“通微显化真人”呢?据《张三丰全集》载:“天顺末,或隐或现,上闻之,封通微显化真人。”因张三丰已达超凡入圣,去来悠忽,隐显莫测,集阴阳之气,得长生久视之道。
          鹤鸣山不少名胜古迹,都与张三丰有关。如访仙岩、迎仙阁、天谷洞、张神仙祠、张神仙祠堂记碑、迎仙阁记碑。还有张三丰八卦碑、八卦亭为张三丰读易经的地方,在天柱峰后,大坪山麓。民国《大邑县志》记载:明张三丰八卦亭,在鹤鸣山,本张三丰观易处,其图以太极居其中,伏羲八卦包其中,盖言阴阳消长之义,以明丹火之进退尔。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9-08 16:00
          回复
            张三丰与仙鹤很有缘分。据《道藏辑要·张三丰全集》记载:“三丰老仙系龙虎裔孙也,其母林氏。老仙降诞之夕,林梦斗姆元君手招大鹤止屋,长鸣三声而寤,遂就褥焉。”
            张三丰先在武当山修炼,但其归宿还是成都鹤鸣山。《道藏辑要·张三丰全集》记载:“天顺末,或隐或现,上闻之,封通微显化真人,后往来鹤鸣山半年,不知所终。”
            丹书称三丰祖师为老仙,此言不虚。张三丰的名著《无根树》丹词,作于武当山中。其词尾附记曰:“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岁在甲子中和节,大元遗老张三丰自记于武当天柱峰之草庐。”张三丰生于1247年4月初9日。在武当山写《无根树》丹词时,已是141岁了。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9-08 16:03
            回复
              明太祖闻其名,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派使臣上武当山,拜请张三丰,此时,张三丰已是144岁了。
              鹤鸣山张神仙祠堂碑(此碑存于鹤鸣山迎仙阁)记载:张神仙名通,字三丰,洪武壬申(1392年),献王召至与语,不契,遂辞入山陟鹤鸣峰顶。张三丰上鹤鸣山,已是145岁了。《蜀通志》作三百余岁。
              鹤鸣山迎仙阁明代胡源洁墓碑记载:礼部尚书胡源洁于永乐五年(1407年),奉明成祖圣旨访仙人张三丰。这时张三丰已是160岁了。
              鹤鸣山迎仙阁呈伯理墓碑记载: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龙虎山道士吴伯理,奉太宗文皇帝御旨,入蜀鹤鸣山天谷洞迎请真仙张三丰。此时,张三丰已是170岁了。
              天顺三年(1459年)英宗赐诰,赠为通微显化真人。此时,张三丰已是212岁了。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9-08 16:04
              回复
                张三丰为什么如此长寿呢?张三丰是不是天生的神人呢?答曰:非也。《黄庭经》曰:“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长乙山人在《张三丰全集》的叙言曰:“余以为却病养生,即仙道也。”由此看来,仙道并不神,只不过是修炼精气,祛病养生。按古人的观点,由凡人到真人的过程,就是积精累气的过程,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非神秘之事。
                元代陈致虚《金丹大要》曰:“大修行人所争之,非人所知,是先天一炁。”上阳子曰:“修仙作佛皆此先天真一之炁,若非是炁,不系修行,不能长生。”所以张三丰在《大道指要》中指出:“行持造化功,下手调元炁。”“积精累炁是初候”,“进气是修道第一步要紧功夫”,“收得一分气,便得一分宝。收得十分气,便得十分宝。”张三丰注《吕祖百字碑》曰:“凡修行者,先须养气。”又曰:“养得气满神全,金光出现,昼夜常明。如是则吾身内丹成。”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9-08 16:04
                回复
                  鹤鸣山之所以成为道家圣地,一是张道陵曾在此修炼,二是张三丰也在此修炼,三是鹤鸣山自身有其独特之处。真是人杰地灵啊!
                  《中国气功》2000年第5期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9-08 16: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