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诵诗创作》
一、朗诵诗的基本定义
朗诵诗是诗歌表现形式的一种,它不是诗歌的体裁,主要为适合朗诵和为朗诵创作的诗歌。朗诵诗的主要特点是节奏感强,语言流畅,音调和谐,明白易懂,适于上口,通俗易懂。朗诵诗可以叙事,也可以抒情。适合朗诵的短诗或长诗均可谓朗诵诗。但我们通常指的朗诵诗,主要指常用于舞台演出,有一定的鼓动性和感染力的诗。适宜于直接向观众表演式的朗读。朗诵诗以抒情可朗诵的方式,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二、朗诵诗的节奏感
节奏感是朗诵诗创作的关键要素,没有节奏感的诗是无法朗诵的。朗诵诗的节奏感效果是诗歌的语言单位有规律地重复造成的效果,也就是一般讲的“音步”或音“顿”,或是音节,这个重复造成不是一个相同的字的重复,而是相同音节的重复。一个字即一个音节,词或词组多由两个字组成,也即双音节,因而,以双音节为基础的词或词组就成了音步的基本单位,它既有语音方面也有语义方面的含义。诗歌的音步(顿)类似音乐的节拍,但是音步与节拍又有不同之处:每个音步在其所占的时值上只是大致相同,而节拍则要求占相等的时值,音步的划分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而节拍的划分则是纯客观的。所以朗诵诗的节奏感又是诗歌语言运用时值大体相等的音节的停顿或间歇组成的。用来朗诵的诗必须有明显的节奏,诗的节奏是通过分段、句子的长短和停顿、语调的把握、押韵等实现的。
朗诵诗的语言单位是一种特殊的语音节奏,在创作朗诵诗时,不仅要根据情感的发挥来组织语言,同时也要根据朗诵诗的朗诵规律来组织语言,这样的朗诵诗在朗诵时就会产生令人倾醉、令人入神的特殊效果。语言的组织要适合顿的规律,如用音节来划分一句诗的朗诵效果,前一句或二字一组、三字一组、或四字一组,第二句基本上要依照这样的规律来组合。特别是每一句的尾词特别讲究顿的规律,即第一句的尾词是二个字,第二句的尾词应是二个字,才符合朗诵的节奏感,否则前后句的尾词多少不同,那么朗诵是就会出现音差现象,无法做到有规律的顿,出不了朗诵效果。新诗的朗诵诗在句式的组合上较为灵活,如第一层意义可以是二句组合为一层,第二层可以三句组合为一层,不是象古诗那样严格的等同句式。但总体来说,一般等同的句式朗诵效果要好一些。朗诵诗可分成很多节,各节的句子数不一定一样,但是每一节的句子数一般要双数,感叹词和为加重语气而重复和小短句可以除外。
一、朗诵诗的基本定义
朗诵诗是诗歌表现形式的一种,它不是诗歌的体裁,主要为适合朗诵和为朗诵创作的诗歌。朗诵诗的主要特点是节奏感强,语言流畅,音调和谐,明白易懂,适于上口,通俗易懂。朗诵诗可以叙事,也可以抒情。适合朗诵的短诗或长诗均可谓朗诵诗。但我们通常指的朗诵诗,主要指常用于舞台演出,有一定的鼓动性和感染力的诗。适宜于直接向观众表演式的朗读。朗诵诗以抒情可朗诵的方式,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二、朗诵诗的节奏感
节奏感是朗诵诗创作的关键要素,没有节奏感的诗是无法朗诵的。朗诵诗的节奏感效果是诗歌的语言单位有规律地重复造成的效果,也就是一般讲的“音步”或音“顿”,或是音节,这个重复造成不是一个相同的字的重复,而是相同音节的重复。一个字即一个音节,词或词组多由两个字组成,也即双音节,因而,以双音节为基础的词或词组就成了音步的基本单位,它既有语音方面也有语义方面的含义。诗歌的音步(顿)类似音乐的节拍,但是音步与节拍又有不同之处:每个音步在其所占的时值上只是大致相同,而节拍则要求占相等的时值,音步的划分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而节拍的划分则是纯客观的。所以朗诵诗的节奏感又是诗歌语言运用时值大体相等的音节的停顿或间歇组成的。用来朗诵的诗必须有明显的节奏,诗的节奏是通过分段、句子的长短和停顿、语调的把握、押韵等实现的。
朗诵诗的语言单位是一种特殊的语音节奏,在创作朗诵诗时,不仅要根据情感的发挥来组织语言,同时也要根据朗诵诗的朗诵规律来组织语言,这样的朗诵诗在朗诵时就会产生令人倾醉、令人入神的特殊效果。语言的组织要适合顿的规律,如用音节来划分一句诗的朗诵效果,前一句或二字一组、三字一组、或四字一组,第二句基本上要依照这样的规律来组合。特别是每一句的尾词特别讲究顿的规律,即第一句的尾词是二个字,第二句的尾词应是二个字,才符合朗诵的节奏感,否则前后句的尾词多少不同,那么朗诵是就会出现音差现象,无法做到有规律的顿,出不了朗诵效果。新诗的朗诵诗在句式的组合上较为灵活,如第一层意义可以是二句组合为一层,第二层可以三句组合为一层,不是象古诗那样严格的等同句式。但总体来说,一般等同的句式朗诵效果要好一些。朗诵诗可分成很多节,各节的句子数不一定一样,但是每一节的句子数一般要双数,感叹词和为加重语气而重复和小短句可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