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风荷文学社吧 关注:16贴子:489
  • 1回复贴,共1

【月影风荷】朗诵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浅谈朗诵诗创作》
一、朗诵诗的基本定义
朗诵诗是诗歌表现形式的一种,它不是诗歌的体裁,主要为适合朗诵和为朗诵创作的诗歌。朗诵诗的主要特点是节奏感强,语言流畅,音调和谐,明白易懂,适于上口,通俗易懂。朗诵诗可以叙事,也可以抒情。适合朗诵的短诗或长诗均可谓朗诵诗。但我们通常指的朗诵诗,主要指常用于舞台演出,有一定的鼓动性和感染力的诗。适宜于直接向观众表演式的朗读。朗诵诗以抒情可朗诵的方式,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二、朗诵诗的节奏感
节奏感是朗诵诗创作的关键要素,没有节奏感的诗是无法朗诵的。朗诵诗的节奏感效果是诗歌的语言单位有规律地重复造成的效果,也就是一般讲的“音步”或音“顿”,或是音节,这个重复造成不是一个相同的字的重复,而是相同音节的重复。一个字即一个音节,词或词组多由两个字组成,也即双音节,因而,以双音节为基础的词或词组就成了音步的基本单位,它既有语音方面也有语义方面的含义。诗歌的音步(顿)类似音乐的节拍,但是音步与节拍又有不同之处:每个音步在其所占的时值上只是大致相同,而节拍则要求占相等的时值,音步的划分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而节拍的划分则是纯客观的。所以朗诵诗的节奏感又是诗歌语言运用时值大体相等的音节的停顿或间歇组成的。用来朗诵的诗必须有明显的节奏,诗的节奏是通过分段、句子的长短和停顿、语调的把握、押韵等实现的。
朗诵诗的语言单位是一种特殊的语音节奏,在创作朗诵诗时,不仅要根据情感的发挥来组织语言,同时也要根据朗诵诗的朗诵规律来组织语言,这样的朗诵诗在朗诵时就会产生令人倾醉、令人入神的特殊效果。语言的组织要适合顿的规律,如用音节来划分一句诗的朗诵效果,前一句或二字一组、三字一组、或四字一组,第二句基本上要依照这样的规律来组合。特别是每一句的尾词特别讲究顿的规律,即第一句的尾词是二个字,第二句的尾词应是二个字,才符合朗诵的节奏感,否则前后句的尾词多少不同,那么朗诵是就会出现音差现象,无法做到有规律的顿,出不了朗诵效果。新诗的朗诵诗在句式的组合上较为灵活,如第一层意义可以是二句组合为一层,第二层可以三句组合为一层,不是象古诗那样严格的等同句式。但总体来说,一般等同的句式朗诵效果要好一些。朗诵诗可分成很多节,各节的句子数不一定一样,但是每一节的句子数一般要双数,感叹词和为加重语气而重复和小短句可以除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9-05 12:16回复
    三、朗诵诗的韵律
    韵律美是朗诵诗的特点之一。现代诗的朗诵诗也有不讲究音韵的,但讲究内在的韵律美,主要由内容之间的有机结合体现内在韵律,但这样的朗诵诗很难出效果,作为有传统诗歌的国度,对于没有明显音韵的朗诵诗在听觉上难于接受,因而传之不远。
    朗诵诗的韵律美即朗诵诗的音乐性,朗诵诗的音乐性即平时所说的押韵,押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叫“顺口”,“顺口”也就是要求读起来朗朗上口。
    押韵的方式很多,在朗诵诗中都可运用。一般传统的押韵讲究双句押韵,一韵到底,这样的朗诵诗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朗诵起来也十分方便,易于记诵。韵脚要在偶数句子上,一般要平韵,这样朗诵起来不感觉累。当然,押韵不押韵,押什么韵要根据诗歌的内容灵活掌握,只要安排得妥当,很贴切、很自然,也能出朗诵效果。押韵的方式主要有“顺韵”,即双句押韵或每层意义上的句子尾押韵,而且一韵到底,不改韵。“隔韵”,即间隔押韵,这样的押韵很少,主要是内容的需要而这样安排的。“跳韵”,这样的押韵较为复杂,把握不好就会出现不仑不类,其主要方式是第一层意义上的诗句韵脚,第二层意义上的诗句不一定押相同的韵,而是间隔二句或三句后再来押此韵,而后面的诗句根据内容需要可以重复这样押韵。“转韵”,这样的押韵主要针对段落层次而言,即第一段押的韵脚,第二段可转为其他韵脚,第三段可以再转新的韵脚。一句话,总体来说,不管运用那种押韵方式,朗诵诗都应押韵为好。一首朗诵诗是否押韵,押韵是否恰当,对诗歌的朗诵艺术效果大有影响。好的韵律,可以使诗歌产生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美,造成一种行云流水的气势。那么押韵密一些还是疏一些好呢?押得太密,读起来太急促,押得疏稀,读起来有“断气”之感。韵的疏密,主要看诗歌的内容以及所要抒发的感情而定,不能一概而论。现代韵律的运用一般把十三韵分为洪声韵、柔和韵、细声韵三大类。洪声韵:寒前(an)、唐江(ang)、人勤(en)、庚东(ong 或eng)、发花(a);柔和韵:开怀(ai)、豪条(ao)、波歌(o或e)、侯求(ou);细声韵:皆学(e)、飞堆(ei)、支齐(-i、er、i或u)、 姑苏(u)。在创作朗诵诗时,一般 在表达昂扬、欢快的情绪时,对于韵律的运用,作者往往选用开放而洪亮的“寒前”、“唐江”、“人勤”、“庚东”等韵辙较多。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9-05 12: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