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10日漏签0天
徐州经济开发区工...吧 关注:398贴子:14,649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1 2 下一页 尾页
  • 60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徐州经济开...吧
>0< 加载中...

【汉服文章】献给学校的娃子们共赏~~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蝴蝶面之恋
  • 注册入学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一楼汉服镇楼~来源见水印,侵删~~


  • 蝴蝶面之恋
  • 注册入学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转帖,二楼截图~


2025-05-10 14:16:39
广告
  • 蝴蝶面之恋
  • 注册入学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天涯在小楼篇:
文章:《一个人的祭礼》
文章:《为汉服的浅吟低唱》


  • 蝴蝶面之恋
  • 注册入学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为汉服的浅吟低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 秦风》
当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墙,当我抚摸着腐朽的柱梁,当我兴奋地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冲上喉头,总听到有一个声音大声地说: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有人跟我说,曾经有一条大鱼,生活在北冥那个地方,它化作一只巨鸟,在天地之间翱翔。巨鸟有如垂天之云般的翅膀,虽九万里亦可扶摇直上。圣贤赋予我们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为我们塑造一个博大恢弘的殿堂。
那时候,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锋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可是后来换了帝王,他用一杯酒捧起了文人,摒弃了武将。他的子孙最终躲进了人间天堂,把大片的土地拱手相让。然而在寒冷的北方,正有一支军队征战沙场,敌人都说,有岳家军在,我们打不了胜仗。可叹英雄遭忌,谗士高张,一缕忠魂终于消散在西湖之傍,一个民族的精神就这么无可逆转的消亡。然而血色夕阳中,我依稀见到,有人把它插进土壤,那是将军用过的,一支宁折不弯的缨枪。
时间的车轮悠悠荡荡,终于在甲申那里失了方向。于是瘦西湖畔,梅花岭上,为纪念这个悲剧建起一座祠堂。那个叫史可法的文弱书生,他不愿散开高束的发髻,更不能脱去祖先留给他的衣裳,于是他决定与城共存共亡,丢了性命,护了信仰。残酷的杀戮,如山的尸骨,并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有人相信,千百年后,它依然会在中华大地上熠熠发光。
就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坐进麦当劳的厅堂,我穿起古奇牌的时装,我随口唱着my heart will go on,却莫名其妙的心伤,因为我听到一个声音大声的说:忘了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我记得了,一群褐发蓝眼的豺狼,带着坚船利炮,拆了我们的庙宇,毁了我们的殿堂。
于是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功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总当它是笑话一场?为什么我淌下的热泪,丝毫都打动不了你的铁石心肠?
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记住吧,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曾经有一条河流叫长江,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曾经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 蝴蝶面之恋
  • 注册入学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一个人的祭礼》
多年之后,我想我还会记得这天,记得那天籁般的韶音雅乐,记得稚嫩童声颂出的论语,记得寒风中庄重的祭文,记得那盛大的表演。不过今天,阳光下、人群中,虽满眼繁华、满耳嘈杂,我依然只是捧着
一颗孤独的心,去赶赴那场—— 一个人的祭礼
公元两千零四年,天津建卫600周年。
这一年,天津市政府着实搞起了不少文化活动,杨柳青、妈祖节、考试展,到现在的祀孔大典。拯救传统文化,即使是最爱塔台唱戏的政府,也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的崛起,似乎注定要靠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明。
中国眼看国将不国,文化复兴迫在眉睫,但是他们似乎忽略了最最表象的东西,忽略了身上的“衣”。
一件衣衫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我常常慨叹老祖宗造字的神奇,一人一衣是为“依”,倘使失了衣冠,也便身无所依,宛如飘萍了吧。 这一件衣与那一件衣果有那么严重的区别吗? 人与人的区分,除了肤色,恐怕就是衣了。衣,除了用来蔽体,也用来装扮,更用来表达一种境界、一种追求。衣不同,人便不同。 记得汉网的万壑听松写过一篇服饰美学论文,讲到西服追求立体美、满服追求繁复美,而汉服追求的是取法自然,天人合一之美。这种美渗透于汉文化的方方面面。
祭孔,祭的当然不是一堆白骨,而是一种思想。礼,不是为了矫揉造作,而是为了表达崇敬之情。倘若不是汉服祭孔,那么这祭礼不也就沦为一种形式,那文化的感召力也就空如一纸诏书,在没落皇朝的淫威下,欺骗着那些懵懂的人们。 我坚信,西方思潮泛滥的今天,只有汉文化能承担扭转华夏命运的历史使命,而汉服,就是续接那被斩断文明的纽带。 所以我去了,虽然只是一件深衣,虽然寒风凛冽中略显单薄,虽然有种单刀赴会的悲壮意味,但我依然微笑着面对周遭投来的诧异目光。 无法解释,也无从解释,那是一个人的祭礼。当一干花花绿绿散尽后,我固执的站到祭台前,没有音乐、没有祭文、没有舞蹈,有的只是一颗真正崇拜孔夫子的心。 很多人给我拍照,不用解释,普通人的眼睛总是能看到美的。有许多伤痛无法平复,可喜的是,我已能够用澄澈的心把他们包容下来,我依然只是做着我自己——
一件深衣,一份信仰,一个人。
多年以后,我想我会记得这天,一场盛大的祭礼,一次对儒家文化的呼唤,一群崇尚传统的中国人。只是,我依然坚持的相信,这是一个人的祭礼——白衣胜雪、不染纤尘。


  • 蝴蝶面之恋
  • 注册入学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你可曾见我汉家衣裳(作者:苑夫人)
你可曾见我汉家衣裳
她飘举翩跹像风一样
却丢失在多年前的一个夜晚
那晚没有月光,没有星光
我遍寻不着她的踪影
只得
荆棘划得我遍体鳞伤
你可曾见我汉家衣裳
她温柔沉静像云一样
她巧夺天工出自我的祖先炎黄
我却不肖,丢她在无人的地方
再没有熟悉的温存
从此我满眼凄凉,乌鬓结霜
我的衣裳,我的伤
你可曾见我汉家衣裳
她温软体贴像水一样
我怎忍心将她丢弃
自离开她我便茶饭不想
你可曾见她,你可曾见她
我渴望着她
遮盖我的肩膀
你可曾见我汉家衣裳
她贞烈圣洁像玉一样
跨越时间追寻我的身影
我凄然回首她竟已在我身旁
风尘仆仆,笑靥依旧
我的眼泪化作佳酿
献给我的衣裳,我涅盘的凤凰
这首诗出自于大连大学中文系一位年仅年轻21岁的安徽女孩之手。


  • 蝴蝶面之恋
  • 注册入学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汉服回家了!儿童笑问,您从哪来啊? (作者不详)
汉服?-----汉朝的服装吧?
汉服?------那不是古代人穿的服装吗?挺好看的
汉服?-----袖子那么宽,干活多不方便啊!!
汉服?------戏服吧?
汉服?------还不错。。(随手关掉图片,继续去听流行音乐。。。。)
汉服?------你整天宣传这个,是不是中邪了?
汉服?-----汉服??呵呵,中国还有唐装哦,APEC都穿了!
汉服?-----是服务器吗?
汉服?-----汉服??是古代格格穿的衣服吗?我喜欢还珠格格!!
汉服?-----无聊,年轻人作秀而已。3分钟热度
汉服?-----对不起,这里不欢迎任何未经通报的商业活动,请离开!
汉服?-----那跟我有什么关系?
汉服?-----我国的传统服饰有待考证,我们不能以一个朝代的衣服做标准。。。。。
汉服?-----那个是被历史淘汰的衣服,你们汉族根本不是一个族
汉服?-----不清楚。不过我们在努力宣传我国传统文化,你看,前不久在中国举办的世界选美大赛就有专门的旗袍展示哦!
汉服?-----汉族也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是什么啊!!
汉服?-----演戏啦,演戏啦!!妈妈快来看啊!!
汉服?-----汉服的故乡在哪里?连汉服自己都迷惑了。汉服啊,汉服,这里真的是那个传说中的礼仪之邦吗?真的是那个丝绸古国吗??真的是生你养你的那片土地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 蝴蝶面之恋
  • 注册入学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一声古典,有多少距离? 作者:三柳
历史是什么?只是学生子书包里的几本书而已,合上了就是满目现代,打开了也只是换取高分的工具。
于是乎,凡是先人的东西都被称为古典,汉服美人可以被称为古装美人,牛腿斗拱可以被称为古代建筑,花轿、红绸被称为古时候婚礼。
一切,都似乎在历史的尘埃中,与今人无关了……
中国大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对封建社会持一种否定态度,在文化大革命中更被发挥到极致。然而,总是要有一种东西来填补这个空档,于是,西方文明以强健经济为后盾长驱直入。
为什么要将先人创造的文明称为古典文化?一声古典,将这些辉煌灿烂的宝贝统统装在一个叫历史的盒子里,与现代的人无关,静静躺在红尘喧嚣里。
然而,一个没有根基的民族很难在西式文化中脱颖而出的。如现在中国的设计,很烂,走西方的路当然无法追上欧美国家的水平,因此,有设计师尝试将中国元素进入其中。然而,他们真的理解中国文化吗?一个连最起码文化归属感的人,一个不了解自己民族的人真的能很好地运用这些元素吗?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贻,如果连什么是自己什么是彼方都分不清,那么,你不可能成为一流工作者。
说句实话,很羡慕一衣带水的邻邦能如此完好地保留自己的文化,与西式文化融合,并且向世界介绍自己的文化。有一种叫艺妓的人一生只做继承这件事,一个叫三宅一生的人颠覆了西方时装界,有一个叫黑泽明的人至今仍是世界电影史上浓重一笔,一种叫“日本设计制造”的产品行销世界……
在日本本街头,吴服,民族节日,民族美食让人感受到一种浓郁的和风,让国民感到自豪,一种归属感,一种凝聚力,让着西式服装的人时时记得,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人,自己是这个民族的人!
“为什么拥有5000年文明的北京,却要像十几岁的孩子般莽撞行事,还穿上一身俗气的洋裤褂呢?”美国规划协会全国政策主任苏解放(JeffreyL.Soule)在05年4月步行北京时发出这样的感概。
同是汉族,古人着深衣襦裙难道今天的汉人穿成这样就是返古就是只能演戏?就只能是古典美?古人可用亭台楼阁来居住,难道今人对这些只能是远观?难道这些只能成为西方建筑的附庸,写出类似于《中国古典建筑在现代中的运用》的论文?难道从来就没想过,今天的人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有这个能力,你仍然可以住在亭台楼阁中?
古代与现代的距离,真的是一条无法跨越的也不必跨越的鸿沟?
所以,请让汉服走入现代,走入生活,不要仅仅停滞在古典美的地步,如果汉服带给我们的只有古典美,那么,不推广也罢!一种民族服饰,每个时期自然会有不同,但如果现代的人只以古典美来赞叹汉服,这无异于给汉服判了死刑!让汉服走入现代吧,中国的古典文化,也不仅仅存在于历史中!我不是说不要这份古典美,但请以后各位兄弟姐妹在拍汉服照片时也可以吃杯奶茶,去逛街,而不仅仅只是拿着琴棋书画展现古典美。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让大众接受。
请不要随意用古典一词,如果可以,请说这是我们自己的东西,让时间的痕迹少一点,再少一点
三柳,05.9.6本文仅代表自己的观点,与任何团体任何个人无关


2025-05-10 14:10:39
广告
  • 蝴蝶面之恋
  • 注册入学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长风盈袖,思怀满襟——感言华夏衣冠
作者:蒹葭从风
一
  时光如流水,模糊了很多人和事。
有位西哲说过:世界上最值得敬畏的事物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美德。东西方文明间有时颇有灵犀,这两样值得珍视的事物远在天涯也近在咫尺——有一个古老的民族叫做“汉”,她的前身叫做“华夏”。若说头顶的星空,有银汉迢迢;若说心中的美德,有“华”的章纹曜曜和“夏”的德音孔昭。
华而美,夏而大,这故事说起来就很长了,而我今天只说华夏衣冠,只说维天有汉,维汉有衣。
衣冠这个词语不知何时潜移默化进我们的文化,不过,《周易·系辞下》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自此,我们可以清晰地记得:衣冠于华夏,不再是一件小事。先秦以降,“衣冠”即用来指称华夏之服。衣冠很早便成为华夏民族难以释怀的情结;“布帛可衣” 很早列为生民之本,《春秋左传》载,郑国民愤而歌:“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我其与之”。子产变法初期,民众不惯,只觉得被夺了衣与田,便要去拼命。衣冠与田畴,一同被列为民生头等大事;服饰在华夏文化中,除了“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遮羞耻、增美饰”等一系列人类通行的实用功能外,还有着“知礼仪、别尊卑、正名分”等特殊意义。衣冠仪礼渐渐由具而象,升华成为一个文明的象征物事——《尚书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在强调“名正言顺”的华夏文化中,历代帝王问鼎天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改正朔、易服色”;而悠悠几千年的华夷大防,衣冠除了标识尊卑等级外,自然也见证了民族更易、文明起落。金人天会间下令“剃发易服”,不如金人式者死,李邈等坚决不从而殉身。明太祖朱元璋逐蒙古人回漠北、定鼎南京后,随即下令易回华夏之服——“壬子,诏衣冠如唐制”。后金入主汉室江山,依然打了衣冠的主意,屠刀砍断了汉人最后的坚守,衣冠从此断绝。
模糊的容颜似乎已经湮没在时光的流水中。这个伤痕累累的古老民族走过时光的锋刃、历史的劫火,竟然萌出了鹅黄的新枝。那模糊了的记忆也如疏雨,淅淅沥沥地落在荒芜斑驳的大地。
衣冠于华夏,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
  二
明月何时照归期?人间丹霞华彩衣。衣冠归来,同时也带回了那几乎被漠视的美丽的字眼——星空中的银汉,美德昭彰的华夏。如今,华夏衣冠又正其名,响亮而震撼地叫做“汉服”。
为汉民族量身度造的衣裳,非汉服莫属。它的形态无不流露出华夏民族和谐端庄、天地人和、飘逸流畅,以及精巧细致的审美倾向。
论和谐端庄,汉服的剪裁和配色颇有讲究,玄黑与纁红是汉服中最隆重端庄的搭配,玄,黑中扬赤,象征天的颜色;纁,黄里并赤,其意表征大地。这二色是华夏文化中最神圣和高贵的色彩,天地间的和谐映照在服章上,写在华夏先民的心里。那时候的婚礼,和我们现在想象的很有些出入。先秦直到两汉,婚礼都称作“昏礼”,在静谧的黄昏举行。礼服也不是后人们臆想的大红一片,而是玄色为主,纁色辅之。穿着玄色礼服的新人在月光下轻轻携手,在《诗经》的雅乐中合卺同牢……汉服尤其注意衣裳与鞋履、发冠的协调。比如“皮弁素积服”为白色系,那么鞋履则要求白色。穿纁红色下裳的玄端礼服,鞋履也一定为红色的舄。
论天地人和,再次提到玄纁。天子冕服为此色配,玄端朝服亦然。那时候,我们穿在身上的不止是衣服,而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智慧和敬天礼地的虔意。服章剪裁也常常取意天地日月。所谓“上衣下裳”,上衣取象乾,下裳取象坤。深衣制度规定下裳十二幅,取意一年十二个月。大的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成矩以应方,代表“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衣带垂至脚踝,代表正直。下襟齐地,代表权衡公平。章饰纹样,亦取自天地万物,寓德其间。这衣服并不仅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蕴含着华夏最质朴厚重的思想。
论流畅飘逸,汉服的裙裾及袖袂是特色。汉服袖一般都比手臂长,定制的深衣制度规定要回挽至肘,袖径可达四尺,举手间,翩翩大袖行云流水;行动处,长风盈袖,衣袂飘展。
汉服的精巧在于它恰到好处的配饰。腰佩、蔽膝、绅绶、容刀……“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玉是最常用的配饰了,成佩玉、组佩于腰间,行走有动感之美,“君子至止,鸾声将将。”那清脆的玉鸣轻轻回荡在清冷的未央之夜。
漫漫几千年,但华夏衣冠的基本特征却很容易勾勒出。“交领右衽——也兼有盘领,直领;无扣结缨——几乎不用纽扣,而于腋下结缨系带;褒衣大袖——窄衣小袖在汉服中多为劳作服装,要不就是当时的时尚衣着。常服中小袖并不少,但真正严肃端庄的场合必是大袖的礼服;线条流畅,飘逸潇洒——这就涉及了汉服的审美风格,是华夏文化审美意识的反映,也是与同为华夏衣冠体系的日韩民族服饰相区分的较为鲜明的特征。
华夏“五礼”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此发展了各种不同场合的冠服制度。祭祀有祭服,朝会有朝服,婚嫁有吉服,从军有戎服,服丧有凶服,日常则有常服。
纵观几千年的华夏衣冠,大体上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男子礼服多为衣裳制,常服呢则趋向于一体制(连裳或通裁),而女服式样则正好相反,常服多用襦裙,礼服却为深衣制——关于这种现象也有部分解释:男子礼服上衣下裳,取义上法先王古制。女子礼服深衣,隐喻女子德贵专一;至于常服则是我本人的猜测了:男子作为几千年来社会主要的活动者,出于方便的考虑,服饰应该尽可能地向一体式进化,而女子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制。另外,人类文明中追求美的本能和责任一般都是赋予给这个文明中的女性的,两截的衣服将会排列组合出更多样的款式。襦裙作为后世的主要女服大概也有美学方面的原因。作为礼服,象征意义是第一位的,大可反其意而行之……
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本身就蕴藏有“华夏”二字的内涵。礼乐相和,寓教于美,衣冠之美纳入了仪礼之大,从此,“衣冠上国”与“礼仪之邦”便相伴流传。
  三
与衣冠、仪礼相伴流传的自然还有汉家文明。汉服影响极为深远,洋洋三千年,一直到明朝末,它承载了一个庞大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不论是先秦气魄、魏晋风骨还是汉唐神韵,纵使样式花色略有变异,但衣冠特征一脉相承;漫漫几万里,衣冠传播周边的民族,并构筑起了东亚的华夏文明圈。值得伤感的是,这种文明的原生地却比四野更加凋敝和荒芜。立领小袖堂而皇之地代表着中华,交领右衽被唏嘘成为异邦;孔子一度被认成封建礼教的招牌而打倒,而韩国的儒家气氛却又让孔夫子的祖国这边钦羡不已。有人说,“中国没有华夏,华夏不在中国”,虽是愤慨之语,而对于华夏文明原生地的住民们,又有何言语辩驳呢?在汉服的原创国度,汉服竟然被指斥为“复古”和落后,而目前能看到的华夏衣冠最完整的孑遗,竟是我们曾经的两位学生日本和韩国了。
实际,“中华文化圈”里的国家无不采用汉服以为自己民族服装的基础,如朝鲜、韩国、日本、琉球、越南。特别是近些年来风头正劲的韩服、和服都渊源自汉服,日本的民族传统服装和服,在日语中称为“吴服”,“唐衣”,盖因为唐代时从中国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而且和服承接汉唐服制,多为深衣制;韩服服制几乎脱胎于明代衣冠,尤其是女服,则为襦裙制。
其实不光服制,建筑、家具、节俗、审美风格……亦然。有人勾勒了这样一幅图景:大唐在日本,大明在韩国,中国是满清……中国的五千年文明里,以汉服为载体的汉家歌舞、华夏礼仪、乃至民族思维,都发生了扭曲。
辛亥革命之后,立即下令剪辫,然彼时剪辫仅出于对西方文明的看齐,并非直接出自对失去的衣冠、发式的追寻;三百年的阴霾风雨,衣冠断绝了,冠礼、笄礼消失了,花朝节、上巳节消失了,而留下的是什么呢?男尊女卑、裹脚、奴性文化……那时,变异而没落的传统文化在生机勃勃的西方的强势文化前相形见绌,开始被弃如敝履。此后无非是“向欧美学习”还是“向苏联学习”、“全盘西化”还是“走俄国人的路”的问题而已。直到“走自己的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确定,才有了汉服复兴的历史机遇。
衣冠断代已六个甲子,然而伴随的文明荒漠化却不知始于何时。华夏复兴,衣冠先行。不仅因为衣冠上国的古老情结,更因为衣是最容易平易近人的生活组成,民众对它有着直观亲切的感受——它可以成为抽象的文化精神与具体的民生之间的纽带。汉服非古装,汉服复兴亦非古典小资情调,也非严肃的学术考古,简单说,它是一个失忆民族不断在寻找的民族归属感和文明标志符号。希望有那么一天:在公祭轩辕黄帝和先师孔子这等庄重神圣的场合不再充斥着突兀暴露抑或不伦不类的“奇装异服”,炎黄子孙们可以衣袂飘飘、仪表堂堂地迈进华夏民族的圣灵之地,步履端庄、行止有礼地举觞酹酒,自信而虔诚地告慰人文先祖和先师圣贤,乃至古老而沧桑的华夏文明。


  • 蝴蝶面之恋
  • 注册入学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衣裾上的花
作者:缘尘忆
花。一朵生在衣袂上的花。枝叶分明,瓣红如血滴。飘飘的裙裾与袖间,开着一朵又一朵或娇艳或清丽的花。美丽的花儿,孤芳自赏着,只因无人驻足。是的,人们都太忙碌了,没有时间去注意、去欣赏她们的美。随着时间的流逝,花朵在寂寞中逐渐枯萎,随风飘落。直到,直到有人停了下来。她半蹲下身子,目光温柔地用手轻抚着花瓣。仿佛魔法似的,衣饰上的花,又活了过来,娇艳如常。那女子起身披上花团锦簇的服饰,平静地接受众人目光的洗礼。是的,汉服。我们穿上了汉服,我们,没有遗忘它。
那只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天地间充斥着滚滚流火,可如此热烈的流火仍阻挡不了人们的步伐。而我,却无比安逸的躲在屋子享受着来之不易的清凉。透过绿色的玻璃窗,可以看见一片晴朗的天空。我轻点鼠标,畅游在网络的海洋中。这才是暑假,这才是学生应有的暑假。漫无目的的穿梭在各种不同的网页,也渐渐厌烦了毫无意义的点击鼠标。可是,偶然间看见的一张图片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扫空了我心中所有的烦闷。就仿佛一朵娇艳的花朵突然忽地从屏幕跃进我的心田,并迅速在那生根发芽。那是一张汉服照。图片中的女子,广袖飘飘,高耸的发髻,精致的妆容,宛若谪仙。那是古装么?不,那是汉服啊。那是我们的汉家仙子啊。那是我们汉家女子,应有的模样啊。“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原本陌生的句子,就那样被一字字地刻在心中,不曾被遗忘。
在那以后,我便心醉于那唯美端庄的服饰间。我不断地阅读古籍,只为了让自身的涵养配上那份优雅;我尽力收敛自己那不修边幅的动作,只为让自己可以拥有那份端庄;我不断地同化父母,只为博取他们对汉服的赞赏。说来真是可笑,我所做的这一切,竟只是为了一张让我震撼的图片。但那又怎样,我也想拥有那女子所有的气质与风韵,这有什么不对?
终于,在我不断地同化下,父母终于答应我,买下了我的第一套汉服。我兴致勃勃地穿上,却又意趣阑珊地褪下。差远了,差太远了。画中的女子,高贵典雅,贤淑端庄。而我,什么都没有。但我没有放弃。我穿上它,毅然决然地走上街。行人不断地朝我投向异样的目光,而我只得装作没有看到。渐渐地,我发现我扛不住了。我受不了他们的目光,我受不了,我毕竟不是她。我回到家中,脱下了衣裳,将它放入衣柜中,昏昏沉沉地睡下。
恍惚间,我看见了翻飞的衣袂,轻扬的裙裾。风中,一女子从远处缓缓走来。她的衣服上,开满了百花。她微笑着迎接世人异样的目光,旁若无人般的离开,空留一阵暗香浮动。她不再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梦,我真的看到她了。如同那张画中的女子,自信而高雅。我不需要在梦中等待了。我捧起在衣柜中闲置已久的汉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穿上了它。只因它是我们民族的魂,是我们民族,最娇艳的花朵。
梦里,我梦见似锦的繁花,绽放在画中,绽放在女子的衣裾间,未曾枯萎,且越开越盛。
——后记


  • 蝴蝶面之恋
  • 注册入学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衣服的话题始终戳着汉族中国人的心理痛处。所以,他们既关心穿什么衣服,又总避免谈到衣服,心里很尴尬又为难。一直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有一个姓李的朝鲜使者还说,“每与渠辈(指清国人)语,问其衣服之制,则汉人辄赧然有惭色”。
为什么汉人“有惭色”?因为朝鲜衣服倒真的是“中华之制”,而中华穿的倒已经是“蛮夷”服饰了。说到这个话题,汉人只好半是自嘲,半是解嘲,他们说,满清衣冠也有很多好处,“头发尽剃,无梳栉之劳,上下均服,无名分之,制度简易,执事服役无所相碍”,还有人拿了历史来说事儿,冠冕堂皇地解释说,“一代有一代之衣冠”。
汉族人对“易服色”看得如此轻易,这是的一贯把“易服色,改正朔”看得很重的朝鲜使臣,打心眼里看不起满清统治下的汉族文人,尽管像1712年初是北京的朝鲜人崔德中也知道汉族人是出于无奈,因为满清“或囚或打”,汉人在高压之下只能如此,但是,他们仍然不能释然于心,对于清帝国“以中华之礼服,反作市胡弄玩之资”,的现象,他们感到即痛心又蔑视。
朝鲜人反复说,清帝国其实不是中华,而是蛮夷,更何况如今“四海之内,皆是胡服,百年陆沉,中华文物荡然无余,先王法服,今尽为戏子军玩笑之具,随意改易,皇明古制日远而日亡,将不得复见”,这话说得很沉痛。


  • 蝴蝶面之恋
  • 注册入学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END=======================


  • 蝴蝶面之恋
  • 注册入学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搬楼完毕,童鞋们快来围观么么哒


  • 嬡21
  • 实习能手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不请自来,欢迎么(>^ω^<)
   --还差的远呢 


2025-05-10 14:04:39
广告
  • 嬡21
  • 实习能手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其实我建议你一小段一小段的发
   --还差的远呢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下一页 尾页
  • 60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徐州经济开...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