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风荷文学社吧 关注:16贴子:489
  • 4回复贴,共1

【月影漫谈】朦胧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朦胧诗所形成的朦胧文化被继承,发展成为21世纪的追梦文化。
食指、北岛、舒婷、芒克、多多、顾城、江河、杨炼、林莽、梁小斌、王小妮这批年轻诗人所引发的新诗潮之所以在70年代末出现在中国诗坛上,是由特定的时代语境和历史积淀所形成的 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曾在当时文坛引起争论。
朦胧诗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朦胧诗注重自我表现。它之所以给人“新”的感觉,是因为出现了具有现代青年特点的“自我”。在艺术上,朦胧诗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练、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
追求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首先,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对人道的强烈的渴望,提供了对人的价值的新理解,促进了民族的历史性觉醒;其次,对历史本质的新探索,使其创作超越了具体的事件而进入了对抽象内涵和事件本质的剖析。
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朦胧诗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剖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反传统性表现得尤为深刻。他们对自然固有的属性和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内涵表示了疑义。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9-01 14:37回复
    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9-01 14:38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9-01 14:42
      回复
        现在有人改过一句话,更可悲
        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9-03 12: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