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的舍友关系,如同走向末日的人生。走向末日的人生,哪里还有什么友善和希望可言。由糟糕的舍友关系而产生的危机导致恶性事件频繁发生,甚至有同学称之为“同室操戈”。
让目光聚焦到这些“恶性”的起因,手法从“投毒”到直接“杀害”。邵瑞杰打牌时与马加爵发生口角,批评了马加爵的为人,于是被杀;中国矿业大学常某因室友不理睬自己而感到不满,杀害了室友;林森浩因生活琐事加之时间累积导致强烈不满,毒杀了室友。
其中马加爵的供述称:“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们那么多年住在一起,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刺入被告内心的小事引发了“惊涛骇浪”,一念之差或是长年累月竟然产生强烈的杀心!这怎么不会引得众人在这几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愈发感到举步维艰呢?如此看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有时候“忍让”反而走入了一个令人堪忧的相处僵局中。
舍友关系是交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按照“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的逻辑来说,首先必须承认的是舍友关系危机难免。一个宿舍“身兼数职”,集聚住宿、娱乐、学习、放松为一体,除了其中的个体将其看作是私人空间,与实际上的公共空间形成双重属性,构成二元空间,空间矛盾是其中的一个客观因素。“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你愿不愿意交朋友,会不会交朋友,这样的博弈有太多细节可以推敲。对于舍友而言,后者是可以认定为值得商榷的主观因素。
新生在分配宿舍的时候,在本科生中,4到6个人一间,研究生中2到4个人一间。除去专业分类的分配方式,似乎都是计算机随机抽取形成舍友关系的组合。性格差异和家庭背景常常成为产生矛盾的导火索,但是这种分配方式,恰恰可以看成对于新生们甚至是其他各个年级的一个考验。
果壳上有这样一个帖子,《你的小伙伴,连基因都和你很相似》。我们倾向与相似的人交朋友,耶鲁大学与加州大学的联合实验证明,朋友之间的相似度要比陌生人之间更高。但是我们似乎不能这样寄托——在宿舍里你会遇见一个和你基因相似的小伙伴。如此的期待可能有点像是另版的“守株待兔”了,如果没有遇见(当然这样的可能性很大),便无法对其产生信任和亲近,四年似乎就要怀着抵触和被动的心理感叹命运不济了。
感叹还是浅层次的表达,任何人的背景或者经历注定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和行为倾向。马加爵的供述可以将“语言矛盾”表达为一种“恨”,极端的表达和他极端的行为是他心理和性格缺陷的折射。除了追究客观的学校和家庭教育缺失之外,外因往往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那么他本人如何处理这样的内部矛盾的呢,他是如何看待那些影响自己的外部矛盾的呢?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这样的悲剧也是因为他不会交朋友导致的呢?
青年们,够聪明才会交舍友!
大学是树立与修正三观的地方,我们都不可能任由从前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继续主宰自己,人的意识可以放纵自己,也可以改变自己。
学着忍让。因小事而叨扰他人至自己于不义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在不可避免的差异产生的矛盾中,难道眼前的矛盾超过了四年珍贵的和睦的意义?
合理表达。暴力是另一种不聪明的行为,除了更加剧烈的矛盾和惩罚还能收获什么吗?一句恳切的建议和一个幽默的“抗议”难道会比大动干戈来得费力?
寻找相似。基因的相似度无法后天改变,但是寻求爱好的相似尚是可取的。规避矛盾的尖锐而寻求和睦的基础,用欢乐冲淡矛盾的阴影,大家又何乐而不为呢?
矛盾可以通过一个条件互相转化,宿舍可以转化为不可多得的“学霸组合”,也可以成为“恶性事件”的聚合体。这一切都在各位大学生的可控范围之内,任性和冲动已不能是这个年纪的主旋律,在衔接社会复杂与个人意愿的大学生活中,学会妥协与思考是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
你似乎不能总是陷自己于不乐,也不能总是令他人于不快。舍友关系可以看作是双赢策略的一个案例,如何成为一个大赢家,也就看自己如何揣度这个考验的终极奥义了!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同处屋檐下四年,和和睦睦,或是满满兄弟情,或是浓浓姐妹意,互帮互助,同舟共济,去挑战未来的一个个挑战。纵使前方的道路再坎坷,纵使前方的路途再遥远,我都会微笑面对,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在战斗。
投稿人 文/华东师范大学 苍漠(笔名)
让目光聚焦到这些“恶性”的起因,手法从“投毒”到直接“杀害”。邵瑞杰打牌时与马加爵发生口角,批评了马加爵的为人,于是被杀;中国矿业大学常某因室友不理睬自己而感到不满,杀害了室友;林森浩因生活琐事加之时间累积导致强烈不满,毒杀了室友。
其中马加爵的供述称:“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们那么多年住在一起,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刺入被告内心的小事引发了“惊涛骇浪”,一念之差或是长年累月竟然产生强烈的杀心!这怎么不会引得众人在这几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愈发感到举步维艰呢?如此看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有时候“忍让”反而走入了一个令人堪忧的相处僵局中。
舍友关系是交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按照“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的逻辑来说,首先必须承认的是舍友关系危机难免。一个宿舍“身兼数职”,集聚住宿、娱乐、学习、放松为一体,除了其中的个体将其看作是私人空间,与实际上的公共空间形成双重属性,构成二元空间,空间矛盾是其中的一个客观因素。“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你愿不愿意交朋友,会不会交朋友,这样的博弈有太多细节可以推敲。对于舍友而言,后者是可以认定为值得商榷的主观因素。
新生在分配宿舍的时候,在本科生中,4到6个人一间,研究生中2到4个人一间。除去专业分类的分配方式,似乎都是计算机随机抽取形成舍友关系的组合。性格差异和家庭背景常常成为产生矛盾的导火索,但是这种分配方式,恰恰可以看成对于新生们甚至是其他各个年级的一个考验。
果壳上有这样一个帖子,《你的小伙伴,连基因都和你很相似》。我们倾向与相似的人交朋友,耶鲁大学与加州大学的联合实验证明,朋友之间的相似度要比陌生人之间更高。但是我们似乎不能这样寄托——在宿舍里你会遇见一个和你基因相似的小伙伴。如此的期待可能有点像是另版的“守株待兔”了,如果没有遇见(当然这样的可能性很大),便无法对其产生信任和亲近,四年似乎就要怀着抵触和被动的心理感叹命运不济了。
感叹还是浅层次的表达,任何人的背景或者经历注定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和行为倾向。马加爵的供述可以将“语言矛盾”表达为一种“恨”,极端的表达和他极端的行为是他心理和性格缺陷的折射。除了追究客观的学校和家庭教育缺失之外,外因往往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那么他本人如何处理这样的内部矛盾的呢,他是如何看待那些影响自己的外部矛盾的呢?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这样的悲剧也是因为他不会交朋友导致的呢?
青年们,够聪明才会交舍友!
大学是树立与修正三观的地方,我们都不可能任由从前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继续主宰自己,人的意识可以放纵自己,也可以改变自己。
学着忍让。因小事而叨扰他人至自己于不义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在不可避免的差异产生的矛盾中,难道眼前的矛盾超过了四年珍贵的和睦的意义?
合理表达。暴力是另一种不聪明的行为,除了更加剧烈的矛盾和惩罚还能收获什么吗?一句恳切的建议和一个幽默的“抗议”难道会比大动干戈来得费力?
寻找相似。基因的相似度无法后天改变,但是寻求爱好的相似尚是可取的。规避矛盾的尖锐而寻求和睦的基础,用欢乐冲淡矛盾的阴影,大家又何乐而不为呢?
矛盾可以通过一个条件互相转化,宿舍可以转化为不可多得的“学霸组合”,也可以成为“恶性事件”的聚合体。这一切都在各位大学生的可控范围之内,任性和冲动已不能是这个年纪的主旋律,在衔接社会复杂与个人意愿的大学生活中,学会妥协与思考是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
你似乎不能总是陷自己于不乐,也不能总是令他人于不快。舍友关系可以看作是双赢策略的一个案例,如何成为一个大赢家,也就看自己如何揣度这个考验的终极奥义了!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同处屋檐下四年,和和睦睦,或是满满兄弟情,或是浓浓姐妹意,互帮互助,同舟共济,去挑战未来的一个个挑战。纵使前方的道路再坎坷,纵使前方的路途再遥远,我都会微笑面对,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在战斗。
投稿人 文/华东师范大学 苍漠(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