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位于北纬37°07′—41°,东经117°35′—121°10′之间,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所环抱,是一个近封闭的浅海,是深入我国大陆的内海。渤海,南北长约300海里,东西向宽187海里,其面积约为7.8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为18米。渤海由五部分组成: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中央盆地和渤海海峡。渤海全部位于大陆架上,海底地势自三个海湾向中央盆地和渤海海峡微微倾斜,坡度平缓,平均坡度为0°0′28〃。这与黄河、海河、辽河等带来的大量泥沙的堆积有关。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是以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群岛至山东半岛蓬莱角。渤海以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渤海海水主要通过其岛间诸水道流入黄海,而北部的老铁山水道则是黄海海水进入渤海的主要通道。
渤海海岸可分为粉砂淤泥质岸、砂质岸和基岩岸等三种类型海岸。渤海湾、黄河三角洲和辽东湾北岸等沿岸为粉砂淤泥质海岸,滦河口以北的渤海西岸属砂砾质岸,山东半岛北岸和辽东半岛西岸主要是基岩海岸。
渤海属于中、新生代沉降盆地。海底表层沉积物,三大海湾较细,中央海域较粗;辽东湾以粗粉砂和细砂为主;渤海湾为粉砂质粘土和粘土质粉砂,莱州湾主要是粉砂质。
流入渤海的常年河流40余条,主要是黄河、海河、辽河、滦河、双台子河、大凌河、小凌河、小清河和潍河等,年径流总量500多亿立方米,年入海泥沙总量10余亿吨。
渤海通过黄海水团与外海水体进行交换,这是影响渤海海洋环境的主要动力。渤海潮波在地转作用下,驻波绕节点呈旋转潮汐系统,在秦皇岛和黄河口的附近海域分别形成个无潮点。大部分海域为不规则半日潮,仅秦皇岛附近和黄河口外局部水域为全日潮。渤海潮流大部分呈扁长椭圆形,在辽东湾呈东北—西南向,其余海域呈东西向。受地形影响,潮流在渤海湾、辽东湾和莱州湾形成许多旋涡,致使渤海潮波系统更为复杂。
渤海生态特征
渤海沿岸的主要入海河流,可分成三大水系,分别注入辽东湾(15条)、渤海湾(16条)和莱州湾(9条),形成三大海湾生态系统。
入海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湾顶形成宽广、低平的三大河口三角洲湿地,即辽河口三角洲湿地、黄河口三角洲湿地和海河口三角洲湿地。河口区水浅盐度较低,春、夏水温高,河流和湿地不断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饵料生物繁茂。这些优越的环境条件使三大湾、三大水系的河口浅水区成为主要洄游性经济鱼、虾、蟹类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渤海中部为一向东倾斜的盆地,这一海区既是黄、渤海经济鱼、虾、蟹类洄游的集散地,又是渤海地方性鱼、虾、蟹类的越冬场。因此,就自然生态环境而言,渤海具有三大湾、三大水系、三大河口三角洲湿地、三大鱼、虾、蟹类的产卵场、三大滩涂浅海贝类场,以及一个鱼、虾、蟹洄游的集散地和越冬场。环渤海三大城市群和城市生态系统与渤海三大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构成了环渤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渤海海岸可分为粉砂淤泥质岸、砂质岸和基岩岸等三种类型海岸。渤海湾、黄河三角洲和辽东湾北岸等沿岸为粉砂淤泥质海岸,滦河口以北的渤海西岸属砂砾质岸,山东半岛北岸和辽东半岛西岸主要是基岩海岸。
渤海属于中、新生代沉降盆地。海底表层沉积物,三大海湾较细,中央海域较粗;辽东湾以粗粉砂和细砂为主;渤海湾为粉砂质粘土和粘土质粉砂,莱州湾主要是粉砂质。
流入渤海的常年河流40余条,主要是黄河、海河、辽河、滦河、双台子河、大凌河、小凌河、小清河和潍河等,年径流总量500多亿立方米,年入海泥沙总量10余亿吨。
渤海通过黄海水团与外海水体进行交换,这是影响渤海海洋环境的主要动力。渤海潮波在地转作用下,驻波绕节点呈旋转潮汐系统,在秦皇岛和黄河口的附近海域分别形成个无潮点。大部分海域为不规则半日潮,仅秦皇岛附近和黄河口外局部水域为全日潮。渤海潮流大部分呈扁长椭圆形,在辽东湾呈东北—西南向,其余海域呈东西向。受地形影响,潮流在渤海湾、辽东湾和莱州湾形成许多旋涡,致使渤海潮波系统更为复杂。
渤海生态特征
渤海沿岸的主要入海河流,可分成三大水系,分别注入辽东湾(15条)、渤海湾(16条)和莱州湾(9条),形成三大海湾生态系统。
入海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湾顶形成宽广、低平的三大河口三角洲湿地,即辽河口三角洲湿地、黄河口三角洲湿地和海河口三角洲湿地。河口区水浅盐度较低,春、夏水温高,河流和湿地不断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饵料生物繁茂。这些优越的环境条件使三大湾、三大水系的河口浅水区成为主要洄游性经济鱼、虾、蟹类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渤海中部为一向东倾斜的盆地,这一海区既是黄、渤海经济鱼、虾、蟹类洄游的集散地,又是渤海地方性鱼、虾、蟹类的越冬场。因此,就自然生态环境而言,渤海具有三大湾、三大水系、三大河口三角洲湿地、三大鱼、虾、蟹类的产卵场、三大滩涂浅海贝类场,以及一个鱼、虾、蟹洄游的集散地和越冬场。环渤海三大城市群和城市生态系统与渤海三大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构成了环渤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