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广告吧 关注:18贴子:106
  • 1回复贴,共1

资中县木偶剧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资中木偶源于清代末年(光绪年间),剧团成立于1953年5月,1954年更名为“资中县百花木偶川剧队”,1957年命名为“资中县木偶剧团”,属国家二级甲等剧团。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中型杖头木偶”为主、“布袋木偶”为辅的表演特点。剧团常年在四川内江、资阳、自贡、宜宾、泸州等地演出,已服务周边市县的300多万少年儿童和200多万成人观众。四川省资中县木偶剧团是活跃在《曲苑杂坛》、《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上海世博会》等大型舞台上的中型杖头木偶的“出生地”。这里的木偶具有“抽烟”、“吐火”、“变脸”等表演绝技,使得资中的中型杖头木偶传承人唐友民在艺术界颇有声名,在外界享有“木偶艺痴”的声誉。2007年3月,资中木偶入选省级非遗名录,让坚守21年木偶戏的内江市资中县木偶剧团团长胡海终于迎来了“春天”。如今,剧团从最艰难时期的6个人,发展壮大到38人。沉寂多年后,资中木偶戏的路越走越宽,还经常受邀在国内外表演。


1楼2014-08-28 16:24回复
    发展过程编辑资中被称作木偶之乡,资中木偶戏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早在清代末年光绪年间,就活跃着‘金泰班’、‘万祥班’等十多支木偶戏班。最初木偶表演大都使用“精木偶”,也叫手掌木偶,只有茶杯大小,全部都是梨木雕刻,重量一般在一斤到两斤左右。[1] 1986年,胡海从500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进入木偶团学习的15个幸运儿之一,可随着观众的流失,演员有些青黄不接,最困难的时候,只有6个人可以操作木偶。不少进入剧团工作的同事陆续离开,没法演大戏,就只好去小剧场搞小演出,支撑整个剧团活下来。这段经历,成为胡海的宝贵财富:“当时我们操作木偶的技巧明显提高了,木偶变脸也从3张变到10多张。”2007年,资中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被批准为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让这个古老的剧种重新活了过来。”胡海说,县财政每年都拨出专款让木偶剧团下乡、进学校,“基本能保证我们的正常运转。”
    表演者与木偶
    剧团还对传统表演进行了创新:让没有生命力的木偶与演员同时表演。“这样能增强观众和演员间的互动,也更容易调动观众的情绪,当然也更考验表演者的感染力。”为了不断提高演员水平和演出质量,2008年胡海引进了10名优秀的年轻演员,目前正在上海戏剧学院木偶表演与造型专业就读的唐雯婧,就是胡海培养的传人。目前,木偶剧团每年至少演出300余场,曾出访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多个国家。海外市场已经成为木偶剧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胡海说,今年是中日友好年,所以下半年剧团应该会受邀到日本访问演出。2012年3月27日,该剧团还将启程奔赴香港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商业演出。


    2楼2014-08-28 16: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