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延误航班?
7月中旬起,华东地区航班大量延误或取消。因航班晚点、延误而备受指责的民航再次陷入尴尬的境地。直至7月22日,官方发布消息称,因受到军演的影响,华东地区的航班将持续26天大量取消。
“空中流量管制”是民航航班延误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解释,而“空中流量控制”则被市场认为是航班延误的“罪魁祸首”。
“民航广播延误情况时,这样解释不会引起太多麻烦。”前民航空管局办公室主任刘文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航班的运行牵涉到机场管理、航空管理、航空公司管理、机场公安管理等诸多方,任何一方都会影响航班运行。
一般而言,飞机从起飞到降落,一直处在空中交通流量管制之下。“空中流量管制”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民航自身管理上的原因、突发事件、军事演习、军方飞行管制,还有重要人物专机保障等。
令民航乘客头痛的是,军事事务属于国家机密,机场何时会突然关闭根本无法预知。比如上海浦东机场关闭时,飞行员可以猜到这和军事演习有关,但乘客却无从得知飞机转而降落在一个陌生机场的真正原因。随后的军方报纸会在不起眼的位置上报道说,“演习是成功的”。
其实,导致航班延误的因素很复杂,将很多延误都归为是“空中流量管制”很不合理。从数据统计分析来看,空管原因引起的延误大概在20%左右。
“空中流量管制”导致的大部分延误,多集中在大机场终端起降区。刘文棣亦形容说,这就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流量很大,到了收费口容易拥堵。“那么多航班排着,特别是前面有航班积压过来以后,后面等候的就会加重流量的控制。”
“在整治延误方面,机场挖掘潜力的能力已经没有了。”刘文棣表示,仅仅增加机场并不能使航班延误的情况得到多少改观,因为机场上空的空域得不到开放,建机场毫无意义,无非是增加停机坪而已。
机场扩容与机场飞行空域相关,如果空域无法增加,仅是机场跑道、航站楼增加,只能让更多飞机停留在机场等候流量控制。在刘文棣看来,可用空域无法满足机场建设,没有足够、分布合理的空中通道,即使有先进完善的机场设施,也无法充分发挥其效能。
“飞机趴在地上的管理理念,怎么可能提高效率?”民航局人士认为,现在“航班延误”已超出空管效率能够应付的范畴,“空中流量控制”的后果,往往是飞机大面积地在地面排队等待,挤不进被划定的天空。
面对航班延误导致来势汹汹的指责,民航颇感委屈,但军方面临的压力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