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的围巾吧 关注:13贴子:1,906

2014影视点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生活有时候就像这辆破车,千疮百孔,但是只要推推它,还是能向前走的


1楼2014-08-25 22:46回复
    [url]http://一部电影如果只有阴暗面是没有意义的 [/url]


    2楼2014-08-25 22:47
    回复
      2025-05-15 22:21:34
      广告
      生活的残酷现实把越来越多女性逼得要好强独立了,然后不知是不是能量守恒,挺多男的变得娘炮没担当了 ╮(╯▽╰)╭


      3楼2014-08-25 22:52
      回复
        萧红问萧军,“你对于爱情的哲学是怎么解释呢?
        萧军答道:“什么哲学,爱就爱,不爱便丢开。
        “走就走到蓝天碧水深处,循环不休;一个人自由地笑,自在地哭……此生不朽”
        看着电影里,萧红和萧军被迫分开时,我是很心痛的,心情也很复杂。留下,还是离开,两种选择,面临的是两种命运。你是要在颠沛流离里寻找人生的意义,还是安静下来写文章升华自己的内心……如果你在那一刻,你会选择跟汤唯走,还是冯绍峰?
         可惜,我们都不会身处那个黄金般的时代……
        这次冯绍峰的演出,又令我眼前一亮。我朋友说,自从他不跟于正玩了,不接那些又臭又长的电视剧,就越来越像个演员。我说是啊,你看《二次曝光》,你看《我想和你好好的》,你看《鸿门宴传奇》,无论是幻想中的男人,还是和女朋友疯狂爱来爱去的小年轻,抑或贰仟年前自刎的霸王,即便如今我都不怎么记得电影的剧情了,可冯绍峰的形象还是在脑海里。看他演戏,就是舒服,情绪在把握角色上很有分寸,不洒狗血,也不木讷面瘫,刚刚好。这种好演员,以前就怎么被埋没了呢!
         萧军这个角色,在电影里暴躁冲动帅气,这三种情绪换个演员演,很容易就一根筋,浮于表面。冯绍峰的演绎处理得很好,不是单单声嘶力竭的大吵大闹,和汤唯吵架的一场戏,额头略微的抬起、肩膀激动时克制不住的颤抖,语气激烈之后又意识到不能对待自己心爱的女人,很快又平和,单这一场戏的处理就非常不错,只有用心领悟了角色,走进了电影营造的世界里的演员,才可以这么到位,这么出色。真希望以后多在大银幕上看见冯绍峰


        6楼2014-10-01 21:19
        回复
          我们一直贯彻一个原则,越压抑才会越澎湃,拍哭戏,重点是他如何忍住眼泪,拍杀人,最重要的是那一瞬他在想什么。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第一个观众,如果你对自己足够诚实,就会对自己充满厌恶。”
          “我喜欢那种低调美学和忧伤。其实忧伤是创作人的原动力,因为忧伤你才能看到这个世界的美,而重新排列组合那些美,它就变成了你的作品,你的表达。”
          “整个人乐观起来,对创作不好。你需要保留一个忧郁的角落。”
          “我一直还在寻找不同的故事。如果说它们有什么共性,那一定有关正义,那是一种信仰。”信仰很抽象,有关大是大非,在时间漫长的磨损下,在环境无法觉察的改变下,又有多少人能坚守?“拥有信仰的人始终与众不同,他们的为人处世方式不一样。”
          选演员的时候,他特别在意对方是否能够打开自己,“就是愿意让别人知道他是怎样一个人——有些人是封闭的,他们其实演不了戏,只能给你一个形象。”
          用自己的方式让角色呈现出更丰富的层次。
          “有的时候我和梁朝伟说,这句台词不要这样讲,和角色的感觉不一样,他会说不可以,然后用我们都能接受的方法演出来。刘青云就不同,我说一个效果,他可以演出和我想象完全一致的感觉来。他会觉得,有些地方是导演的要求,他可以先跳开自己的理解,给导演一个结果。”
          不管演员采用哪一种方式,他都不会去说服对方,“只要没有离开戏本身,怎么演都可以。”
          每一个专业的编剧最终都要为导演服务
          ——《无间道》之父 庄文强


          8楼2017-05-03 14:18
          回复
            阿郎
            电影 话题的优秀回答者收录于 编辑推荐 · 176 人赞同了该回答
            演技这东西,本质上是一种工作能力,可通过后天学习和锻炼获得,比如表演系毕业生。但要到好的地步,又不仅仅是工作能力那么简单。
            有人天赋好一点,更努力一点,表演的自由度更大。有人差一点,懒一点,只能在所有的电影里,只提供三四种表情,任导演采摘。
            虽然他们提供的高兴和痛苦,并没有太大的肉眼可见的差异,但一个牛逼的导演,是可以通过前后场景、人物关系,去帮助观众,通过这种演员的这种级别的表演,去建立故事性的。
            所以,事实就是,上过专业学校的演员,都有演技。现在复杂一点,一张帅脸,也是一种演技,虽然这种演技天然的成分太多。
            好了,回到我们说的那种大家心照不宣的演技上来。
            演员首先是一个人,是人就有自己的体味和气质。所以,有的演员穷其一生,都在追索那种“一直在找的角色”。其实就是和自己很像的那种人。但这是命,有人第一部电影,就遇到了,比如林青霞,对,就是《窗外》。有人好久才找到,比如菲利普·塞默·霍夫曼,他在从业13后年,去世的9年前,找到了《卡波特》。当然,更多的人,一生都没找到。
            凯西·阿弗莱克在行业里混了28年,遇到了《海边的曼彻斯特》,就像他哥大本遇到了《消失的爱人》一样。他们自身的气质,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大本脸部的木和身材上的笨,给人一种暗示,他是干得出来那种***事儿的人,比如在发布会上,人们让他站在失踪的老婆照片前拍照,“笑一下”,他就,真的,笑了一下。然后差点被全国人民拍死。
            凯西一张稚嫩的脸,在别的电影里是硬伤,在《海边的曼彻斯特》里,就成了优势。是那种结婚,有孩子后,还没什么责任感还自负的二货样子。干得出,三更半夜去买酒,失火连累了孩子这类事儿。
            对演技的评判也多元,现在很多都觉得演技好的,其实是暴力演出,跃出了电影基本层面,是对电影整体的伤害。
            所以,好的演技首先是服务于电影本身,有的时候需要收着演,比如刘德华在《桃姐》里,出道这么久,刘德华第一次不化妆,就是在这部电影里。有的需要嚣张一点,比如张译在《追凶者也》里。
            有的人可以演出任何一个完全迥异的人,比如梅里尔·斯特里普,此处就不举例了。有人自身特点太突出,演谁都像是在演自己,比如姜文大爷,此处也不举例了。
            一个演员真正好的演技,绝对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是集体创作,在演员身上的折射。比如《梅兰芳》里的十三燕。无论是陈凯歌还是王学圻,都不知道这个人到底应该怎么样,就是知道,不应该是普通的样子。无数次的实验,无数次的变化,找到的一刹那,你也会体验到那种创作的快感。
            当然有时候是撞到的,比如《加勒比海盗》,从导演到剧务,都觉得自己有义务提醒约翰尼·德普,“你这么演,会毁了这部电影的”。只有制片人布鲁克海默看了说,“就这么演”。其实,作为制片人,你拿这么大个明星能怎么样,除非想一拍两散。但稍后,全世界人民爱死了这个翘着兰花指的海盗了。
            那么终极问题来了,怎么才能弄出一个好表演呢?这和现场万事万物都有联系,也可以叫创作气氛。表演前,挨骂了没有。吃饱了没有。崴脚了没有。剧本如何。剧组气氛怎样,甚至天气好不好都有关系,但更深层的是,演员这个人性格怎样,人品如何,爱不爱思考,注不注意细节,与人合作态度等等。所以,脾气再火爆的导演,也尽量不去骂演员。我说的是杜琪峰。
            再后来呢,电影是剪出来的。剪辑的手,对你表演的节奏、故事性的把握,是另一场生杀予夺。
            我们首先要看这个表演是不是符合大局,是不是贴合影片整体气质。其实是需要符合角色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可能是职业、地域、性别等任何一个层面,同时是否也提供了剂量准确的私人性,即独属于他这个人的理解、动作、语气等。这些是否帮助到影片,讲述故事。
            好表演是公共性与私人性的私生子。
            再往后,还要看是不是符合社会大众文化的心理期待。比如约翰尼·德普的海盗,放在四十年前,不得被人骂死!但现在,观众默认了海盗可以是娘娘腔的。
            好了,好的表演,就是你自己喜欢的表演。喜欢演员的帅脸和喜欢角色的沧桑,都是喜欢。是喜欢就没有等级差别。这种喜欢和认定,随着你的年龄、阅历、情感状态的变化而变化,都是你。
            发布于 2017-03-17


            9楼2017-05-23 10:45
            回复
              作者:胡戈
              来源:知乎
              演技其实就是分析能力和模仿能力。演员拿到一段剧本,首先分析出这个人物应该怎样,做什么动作,说话用什么语气,什么表情,力度多大,速度多快,声调多高,脑子里很快就生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然后去模仿这个人,演出来。两种能力都好的,演得就好,两种能力有一种欠缺的,演得就会有问题。有的人脑子里虽然有人物,但模仿不好,演得就不好,这在内向的业余者中比较常见。有的人脑子分析不好,但模仿能力好,只要导演去纠正一下就没问题了。
              -------------------------------
              我从拍片角度说一下吧。我们拍片前挑演员主要看两点,一是演员的形象和气质是否与角色吻合,这比演技更重要(舞台剧是演技更重要,因为看不清脸),二是演技,也就是演员的基本功——能演得出来并且像是真的。演技要怎么看?我们不会只根据演员拍过的作品去看,那只能作为参考,必须要当面测试,除非对这个演员比较熟悉,或者有熟悉的专业人士推荐,或者剧情很简单才可免除面试。为什么要当面测试?因为成片并不能真实反映演技。举个例子,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导演朋友的作品里有个人演得不错,想请来演我的片子,结果朋友说这人演技不行,拍片时不断NG,不断纠正,费了好大的功夫才过关的,叫我千万不要用他。这种事情在业内并不算罕见。在我们眼里,拍十遍有一遍能演好,哪怕这一遍演得特别好都不算是演技好,反而是差。另外,还有一次我看一个美国喜剧电影的花絮,其中一个演员的一组NG镜头让我发现这个演员的演技其实不太好,连着六七条都比较做作,而在看到这个花絮之前我一直没觉得他的演技有问题。说明只看成片确实容易误判。
              普通观众看不到现场的话,如果只看一部片子,只能大致甄别出那些演技特别差的。而演技在中等以上到最好这一层次就不容易分辨了。有的演员演技不错的,但由于剧本上的问题,剧情别扭,角色的行为不符合逻辑,动机、理由不充分却硬要做什么反应或情绪,或者演员根本就选错了,形象气质与角色不符,那演员演起来就很别扭,就容易给观众产生演技不好的错觉。而有的演技一般的演员,经过导演的耐心指导,不厌其烦的NG,再加上本身与人物接近的形象和气质,以及不错的剧本,就容易得到不错的最终效果。所以最好能到现场去看拍摄,那就一目了然。其实演技没那么难分辨的,不懂表演也可以,如果能看现场的话。不过对很多人来说更关心的是明星演员,由于明星演员的作品比较多,多看看的话也还是能看出来的,如果他演过的角色各种各样而且都不错,那基本能肯定演技是不错的,但如果角色都一个风格,比如全都高冷,或者全都忧郁,那就说不准了。编辑于 2016-03-15


              10楼2017-05-23 10:49
              回复
                表演演员:极力将自己的性格消灭,随时符合剧情设定人物的气场与行为,观众几乎发现不了演员在“演”,真实且切合
                换言之就是“千人千面”
                狭义上的演技
                表演的技术
                也就是我们最常说的演技,包括1.理解分析角色的技术演员拿到了剧本之后,首先需要理解这个角色换句话说,就是分析出剧本里这个人物是怎样的人,会做什么行为,会说什么话,有什么表情等等..有句话叫:“会演戏的演人,不会演戏的演戏”所以演技更在于全面塑造出一个合情合理的“人”,而不只是在于表演中具体的某个细节


                11楼2017-05-23 11:03
                回复
                  2025-05-15 22:15:34
                  广告
                  马龙白兰度(《教父》的主演)在演员训练班时,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
                  “你们是一群鸡,当你们听到一个原子弹即将在你们头顶爆炸的消息时,你们会怎么样?”
                  有些人开始惊恐地跑来跑去,有些人开始躲在角落瑟瑟发抖,只有马龙白兰度乖乖地呆在原地不动,老师就走过去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演,他回答说:
                  “我是一只鸡,我哪知道原子弹是个什么鬼?”
                  作者:银荡贼
                  来源:知乎


                  12楼2017-05-23 11:03
                  回复
                    -“恰到好处的夸张表演”
                    夸张的表演本身其实并不难
                    难的是恰到好处,并且有丰富的内在剧情情节进行支撑
                    而希斯莱杰的小丑就正是如此
                    所以他是“神演技”而不是“表演浮夸的疯子”


                    13楼2017-05-23 11:06
                    回复
                      首先大家就监制、选角导演和副导演这三个平时不多为人提起的工作岗位进行了介绍。黄建新作为曾经做过监制的人表示,为了电影的艺术创作,监制通常需要挡住投资方的压力,来保证影片制作。副导演Sergio Mimica-Gezza则表示,确实很少人会关注到副导演的工作内容,但是副导演仍然很重要,副导演会负责多方面的工作,其实很大程度上很像导演的助手,为导演去实现他想要表达的内容。
                        导演詹姆斯·冈则在如何发挥导演的制作,去做好导演的工作方便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导演需要去精通各个部门的工作,才能够去协调好整个剧组的调度。
                        而因为有选角导演在,所以大家就演员这个话题进行了非常多的讨论。Sarah说选角导演是在美国电影行业中非常成体系的一个岗位,为导演选取到最最适合的演员,尽可能地实现导演的愿景,是他们成就感最大的事情。整个电影中每一个露过脸,说过话的人都需要选角导演来把控。而选角时间一般视电影的筹备状况而定,短在2个月,长达1年不等。
                        黄建新听后感叹说,这就是中国电影产业存在的问题。他提到,在中国的电影产业当中,其实是缺少这样专业的选角导演的角色的。他随即批判了中国电影电视演员不分,演员频频上综艺,导致本身沉淀不够,档期不可调控等多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要定某位演员,常常需要提前一年半进行预约敲定。
                        黄建新对于明星片酬的问题也进行了犀利评论。他表示,所谓的电影明星其实应该是经过电影市场检验的。很多流量明星,他们的票房却不一定好。所以对于片酬是否合理的问题,也不能直接评定,而应看其片酬与盈利之间的关系而言。
                        在好演员和流量明星的选择中,他则说,对于很多具有商业前端需求的电影来说,甚至在其前期商谈阶段,就需要有明星作为筹码。所以对于演员的选择,需要在多种情况的前提下进行选择。说得很实在,针对中国电影市场的问题都一针见血,听到了很多在套路性的论坛中不会听到的观点,几乎全场鼓掌,听得非常爽。
                        最后大家的话题无疑是聚焦在了如何将电影在盈利的同时做得更好上面,这也是电影产业不衰的热点话题之一。其实整个论坛原本的重点都是在基于数据研究当中,如何更加科学和理性地去应对状况,去制作电影。
                        而让我十分感动的是,最后大家的结语都是表达了对于艺术与真实的尊敬。这些处在电影行业顶端的人,他们深谙电影市场,明白如何赚钱。而他们说,我们知道有这些科学技术的理性分析,我们知道有明确的结论导向,但是一个观众看了电影之后内心之中的感动,这是数据所测算不出的。所以做好一部电影,我们在这些的基础上,我们仍然希望可以忠于内心忠于艺术,去做出更加真实和想要表达我们想法的东西。
                        或者,除了专业的分工和制作流程,对行业本身的爱与热情,才是更重要的吧。


                      14楼2017-06-21 18:59
                      回复
                         上影节 | 黄建新炮轰中国电影工业体制:资金出不去,各种报批都不行
                          “资金出不去。各种报批协议都不行。跨国合作电影,(在境外使用资金时)只能采取先借后还的形式。这就是电影工业化体制缺乏的表现。”在上海电影节今天的主论坛《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发布暨中国发展论坛上,著名导演黄建新炮轰中国电影工业体制缺乏,造成了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各种低效、浪费,成为今日上海电影节的焦点之一。
                          在主题为“中国电影基地建设与工业化发展”的圆桌论坛上,黄建新谈到中国影视产业的工业化,罗列了一系列窘迫的现状:2014年,黄建新参与拍摄《智取威虎山》。该片除了森林滑雪和战役戏份是在黑龙江实景拍摄的,有多达70%的场景是在北京绿幕棚拍的。
                          “棚拍的雪景用什么材料呢?当时在英国有一种材料和雪的相似度极高,而且不污染环境,是非常理想的。但是,在采购的过程中出了问题。”
                          剧组发现涉及进口采购,需要走很多重程序、花费相当长的周期才能完成。而以当时的进度,剧组根本就等不了这个采购周期。
                          最后,《智取威虎山》只能采用传统的替代材料硫酸镁或者尿素。尿素相对便宜,但污染大。拍摄结束时剧组实在不忍心挖坑埋掉这些具污染性的材料,找到环保部门,花了40万才安全处理这些“雪”。


                        15楼2017-06-21 19:01
                        回复
                          陈可辛坦言,尽管他近期监制的两部电影《七月与安生》和《喜欢你》都获得了不错的票房以及相当优异的口碑,但他依然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巨大压力。
                            他说,很多时候电影团队花两三年时间认真做一部电影,但电影的命运却取决于上映后一两天的运气。而影响一部电影命运的因素包括当时观众的心态、社会的议题、天气、情绪、对手、对手有没有黑你等等。如果有任何一个因素或者多个因素导致第一天、第二天的票房不好,这部电影在电影院很快就没有排片了。
                            陈可辛感慨,十年前大家以为等电影院和银幕的数量变多了就会对观众形成分流,不同类型的电影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观众,电影的类型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丰富。但事实并非如此——银幕越多,能够在影院生存的电影类型反而越少,甚至基本上集中到很少的几类。
                            “中国虽然有很多不同的观众,但观众并没有太多的选择。其实,全世界的电影市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并不会因为市场的体量越大就越好地解决,只会越来越坏。”陈可辛说,这种状况的一大恶果就是现在的资本和市场会裹挟着电影人照着所谓的大数据去制作电影,强迫电影人拍那种利益能够最大化的电影,导致市场上出现电影越发趋同,就像一个恶性循环。“但今天讲的‘利益最大化’不是三年前的利益最大化。现在的‘利益最大化’是回本,回本已经变成利益最大化了。因为今年很多电影都亏本了,其实电影已经进入了寒冬。”


                          16楼2017-06-23 19:32
                          回复
                            那么,中国电影人如何才能摆脱被市场裹挟的现状?而真正用匠人精神打造的中国电影又如何找到自己的观众,并获得市场的认可能?陈可辛认为,出路或许可以在互联网上寻找。
                              “我们恨电影院,恨排片,恨院线,认为他们不给机会,让几年的辛苦一天之内都没了。但其实影院、院线也有运营成本,他们也有地产的绑架、工资的绑架、发行的绑架等等,使得电影院必须要尽力保持从早到晚都满座。这就是电影人要面对的现实。”
                              陈可辛以《七月与安生》举例说:这部电影在影院票房近1.7亿、约有400万观众人次看,但在网络上,一个视频平台一个星期的观众点播量就达到6000万。
                              “我觉得网络可能是一个出路。”陈可辛表示,年轻的观众其实是在网络长大的,只要有好的内容,手机那么小的屏幕,他们照样看的全神贯注。“网络才真正能使得电影分流、观众分流,因为网络没有成本。”
                              陈可辛也强调,向网络找出路并不是说放弃电影院。作为导演,他还是会继续捍卫影院,但显然也可以探讨其他的可能性。比如,一部电影在电影院和网络同步上映,或者,先上电影院再上网络,这些都可以让电影人拍电影、说故事有更好的方法。
                              “电影做了那么多年,舞台剧有灭亡了吗?还是有舞台剧。其实我觉得这些东西是可以共存的。我们没法改变观众决定要看什么,但网络会给一个分流的空间。”陈可辛还表示,向网络找出口不只是为了市场。其实,作为一名导演可以把电影拍得很有细节,只是受限于影院放映长度的限制。如果一个题材、一个故事,两个小时讲不完就可以拍3个小时、8个小时,甚至可以拍好几季。“我不把这个叫‘网剧’,我觉得应该叫做‘自由长度的电影’。这才是电影工匠的出路,你要把你的活做得最好。不信你看这五年看过的美剧绝对比美国的电影好看。其实那就是我们的出路。


                            17楼2017-06-23 19:39
                            回复
                              2025-05-15 22:09:34
                              广告
                              我倒觉得,军师联盟的问题并不仅在于历史和演义,而是缺少人物内核。司马懿要干什么,曹丕要干什么,曹植要干什么?为什么干这个不干那个?一点都不明朗。
                                大明王朝的冲突线做的很清楚,严党、裕王党、嘉靖、海瑞各自想要什么回避什么也很明白。
                                但在军师联盟里看不到,我们不清楚司马懿一开始是站曹操还是站汉室,是想在乱世中苟全性命还是想要干出一番事业还是早早就想好了要建立帝国。所以就不明白为何司马懿一开始宁可自残也要拒绝征召,后来为什么又应了曹丕;为什么曹丕想要夺嫡就非司马懿不可。
                                现在看下来人物最立得住的是于和伟的曹操。然而曹操的形象是三国演义流传下来的,多少年的,并不是军师联盟的原创人物。其他所有人物,司马懿、曹丕、荀彧都面目模糊(杨修稍微好一些),不得不说剧本和演员都有问题。司马懿好多时候让人觉得唯唯诺诺,荀彧也有些莫名其妙,曹丕受演员综艺形象影响严重让人觉得淳朴。
                                还有一些剧本上的问题,比如郭嘉临死前对曹操说内事不决问荀彧,外事不决问荀攸,这明显抄袭的是孙权登位时他哥托付他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问题是曹操是成年主公已经平定了北方,需要郭嘉一个谋臣告诉用人吗?
                               三国是大开大阖的时代,就是曹操麾下也是猛将似云谋臣如雨。然而军师联盟大大弱化了这个格局。曹操在官渡之战时还想着司马懿的腿,郭嘉的最后一句话竟然是司马懿如何如何,这和后宫玛丽苏文当中主角盛世白莲一开始就吸引了皇帝的注意有什么区别呢?
                                军师在服装道具以及一些片段的演技中有可圈可点之处。可惜故事和人物内核没立起来,整体观感并不好,wb上有人说我宁愿看粗制滥造的玛丽苏,也不愿看演技派大叔在那里尬演,我部分同意这样的观感。就是尴尬。
                              作者:南山何处 时间:2017-06-26 19:52:12


                              18楼2017-06-28 15: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