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辰本第21回有很多意义重大而且篇幅相当长的脂批。譬如,阐述“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以及“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的那条双行夹批,即是其中之一。但有一条脂批却是篇幅相当长,意义却不那么重大的批语。因为脂砚斋写下该批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暂记下一条从别人所著之书上看来的故事。这就是赵香梗《秋树根偶谭》中记述的兖州少陵台杜甫祠遭当地郡守毁夺一事:
赵香梗先生《秋树根偶谭》内,兖州少陵台有子美祠为郡守毁为己祠。先生叹子美生遭丧乱,奔走无家,孰料千百年后,数椽片瓦,犹遭贪吏之毒手,甚矣,才人之厄也。因改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数句,为少陵解嘲:“少陵遗像太守欺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折克作己祠,傍人有口呼不得。梦归来兮闻叹息,白日无光天地黑,安得旷宅千万官,太守取之不尽生欢颜,公祠免毁安如山。”读之令人感慨悲愤,心常耿耿。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头记》也。为续《庄子因》数句,真是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另开生面之文,无可评处。(庚辰本第21回眉批)
“壬午九月”即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壬午阴历九月。从这条脂批的叙述来看,事情的原委大概是这样的:脂砚斋从别人手中借得赵香梗先生所著《秋树根偶谭》一书。书中记述了兖州少陵台一座杜甫祠(杜甫,字子美,号少陵,元代追谥曰文贞,故脂批中将杜甫祠称为“子美祠”),遭到当地郡守毁夺的不平事。赵香梗因愤恨于郡守之所为,遂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了数句,移作对此等赃官贪吏的讽刺。脂砚斋读了赵香梗改作的该诗,“感慨悲愤,心常耿耿”。怎奈书主催着还书,脂砚斋遂将该事、该诗暂记于庚辰本《石头记》上,以供“诸公”共赏。按理说,脂砚斋既然已经说明,该眉批“非批《石头记》也”,其内容当与《红楼梦》的思想主题、人物情节无关。作为后世读者,我们本不应当再揪住不放,深究下去。只是近年来,有个名叫“土默热”的民族主义索隐派据此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权。兹事体大,笔者感觉还是有必要对赵香梗及其《秋树根偶谭》的创作时间作一番深入探讨,以此澄清民族主义索隐派所散布的种种谬论。
按,赵香梗及其《秋树根偶谭》除了上述脂批以外,并不见于现存任何明、清文献。但《秋树根偶谭》的成书时间,却可以通过兖州少陵台杜甫祠的兴废来确定其时代上限。按,兖州本为古九州之一,是一个相当广阔的地理概念。但这里明说是“兖州少陵台”,可知具体之的是明、清兖州府的府城——滋阳县,即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少陵台据传是杜甫生前登临、吟咏过的一段唐代城墙。明初,鲁王朱檀受封于兖州府,乃拆毁旧城,重新扩建了府治滋阳县,却因为杜甫的缘故,有意保留了这一段唐城墙。世人遂称之为“少陵台”,当地人又因其系南城楼改成,亦称之为“南楼”。而少陵台虽然在明代即因杜甫得名,但少陵台一带直到清代才建起专门祭祀杜甫的建筑。这样的建筑一共有两座:一是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时任滋阳知县,后来担任了兖州知府的赵蕙芽,在少陵台上建了亭子,又立了杜甫画像碑,人称 “南楼杜公亭”。二是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御史沈廷芳(字菽园)在少陵台脚下兴建了南池和少陵书院,并新建了一座杜甫祠,人称“南池杜公祠”。那么,脂批中提到的“子美祠”究竟应该是少陵台上的“南楼杜公亭”,还应该是少陵台脚下的“南池杜公祠”呢?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表。先来看看土默热是怎么说的。
赵香梗先生《秋树根偶谭》内,兖州少陵台有子美祠为郡守毁为己祠。先生叹子美生遭丧乱,奔走无家,孰料千百年后,数椽片瓦,犹遭贪吏之毒手,甚矣,才人之厄也。因改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数句,为少陵解嘲:“少陵遗像太守欺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折克作己祠,傍人有口呼不得。梦归来兮闻叹息,白日无光天地黑,安得旷宅千万官,太守取之不尽生欢颜,公祠免毁安如山。”读之令人感慨悲愤,心常耿耿。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头记》也。为续《庄子因》数句,真是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另开生面之文,无可评处。(庚辰本第21回眉批)
“壬午九月”即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壬午阴历九月。从这条脂批的叙述来看,事情的原委大概是这样的:脂砚斋从别人手中借得赵香梗先生所著《秋树根偶谭》一书。书中记述了兖州少陵台一座杜甫祠(杜甫,字子美,号少陵,元代追谥曰文贞,故脂批中将杜甫祠称为“子美祠”),遭到当地郡守毁夺的不平事。赵香梗因愤恨于郡守之所为,遂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了数句,移作对此等赃官贪吏的讽刺。脂砚斋读了赵香梗改作的该诗,“感慨悲愤,心常耿耿”。怎奈书主催着还书,脂砚斋遂将该事、该诗暂记于庚辰本《石头记》上,以供“诸公”共赏。按理说,脂砚斋既然已经说明,该眉批“非批《石头记》也”,其内容当与《红楼梦》的思想主题、人物情节无关。作为后世读者,我们本不应当再揪住不放,深究下去。只是近年来,有个名叫“土默热”的民族主义索隐派据此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权。兹事体大,笔者感觉还是有必要对赵香梗及其《秋树根偶谭》的创作时间作一番深入探讨,以此澄清民族主义索隐派所散布的种种谬论。
按,赵香梗及其《秋树根偶谭》除了上述脂批以外,并不见于现存任何明、清文献。但《秋树根偶谭》的成书时间,却可以通过兖州少陵台杜甫祠的兴废来确定其时代上限。按,兖州本为古九州之一,是一个相当广阔的地理概念。但这里明说是“兖州少陵台”,可知具体之的是明、清兖州府的府城——滋阳县,即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少陵台据传是杜甫生前登临、吟咏过的一段唐代城墙。明初,鲁王朱檀受封于兖州府,乃拆毁旧城,重新扩建了府治滋阳县,却因为杜甫的缘故,有意保留了这一段唐城墙。世人遂称之为“少陵台”,当地人又因其系南城楼改成,亦称之为“南楼”。而少陵台虽然在明代即因杜甫得名,但少陵台一带直到清代才建起专门祭祀杜甫的建筑。这样的建筑一共有两座:一是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时任滋阳知县,后来担任了兖州知府的赵蕙芽,在少陵台上建了亭子,又立了杜甫画像碑,人称 “南楼杜公亭”。二是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御史沈廷芳(字菽园)在少陵台脚下兴建了南池和少陵书院,并新建了一座杜甫祠,人称“南池杜公祠”。那么,脂批中提到的“子美祠”究竟应该是少陵台上的“南楼杜公亭”,还应该是少陵台脚下的“南池杜公祠”呢?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表。先来看看土默热是怎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