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吧 关注:3,057贴子:412,930

赵香梗《秋树根偶谭》究竟作于何时?(兼驳土默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郑无极


IP属地:浙江1楼2014-08-25 00:46回复
    庚辰本第21回有很多意义重大而且篇幅相当长的脂批。譬如,阐述“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以及“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的那条双行夹批,即是其中之一。但有一条脂批却是篇幅相当长,意义却不那么重大的批语。因为脂砚斋写下该批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暂记下一条从别人所著之书上看来的故事。这就是赵香梗《秋树根偶谭》中记述的兖州少陵台杜甫祠遭当地郡守毁夺一事:
    赵香梗先生《秋树根偶谭》内,兖州少陵台有子美祠为郡守毁为己祠。先生叹子美生遭丧乱,奔走无家,孰料千百年后,数椽片瓦,犹遭贪吏之毒手,甚矣,才人之厄也。因改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数句,为少陵解嘲:“少陵遗像太守欺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折克作己祠,傍人有口呼不得。梦归来兮闻叹息,白日无光天地黑,安得旷宅千万官,太守取之不尽生欢颜,公祠免毁安如山。”读之令人感慨悲愤,心常耿耿。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头记》也。为续《庄子因》数句,真是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另开生面之文,无可评处。(庚辰本第21回眉批)
    “壬午九月”即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壬午阴历九月。从这条脂批的叙述来看,事情的原委大概是这样的:脂砚斋从别人手中借得赵香梗先生所著《秋树根偶谭》一书。书中记述了兖州少陵台一座杜甫祠(杜甫,字子美,号少陵,元代追谥曰文贞,故脂批中将杜甫祠称为“子美祠”),遭到当地郡守毁夺的不平事。赵香梗因愤恨于郡守之所为,遂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了数句,移作对此等赃官贪吏的讽刺。脂砚斋读了赵香梗改作的该诗,“感慨悲愤,心常耿耿”。怎奈书主催着还书,脂砚斋遂将该事、该诗暂记于庚辰本《石头记》上,以供“诸公”共赏。按理说,脂砚斋既然已经说明,该眉批“非批《石头记》也”,其内容当与《红楼梦》的思想主题、人物情节无关。作为后世读者,我们本不应当再揪住不放,深究下去。只是近年来,有个名叫“土默热”的民族主义索隐派据此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权。兹事体大,笔者感觉还是有必要对赵香梗及其《秋树根偶谭》的创作时间作一番深入探讨,以此澄清民族主义索隐派所散布的种种谬论。
    按,赵香梗及其《秋树根偶谭》除了上述脂批以外,并不见于现存任何明、清文献。但《秋树根偶谭》的成书时间,却可以通过兖州少陵台杜甫祠的兴废来确定其时代上限。按,兖州本为古九州之一,是一个相当广阔的地理概念。但这里明说是“兖州少陵台”,可知具体之的是明、清兖州府的府城——滋阳县,即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少陵台据传是杜甫生前登临、吟咏过的一段唐代城墙。明初,鲁王朱檀受封于兖州府,乃拆毁旧城,重新扩建了府治滋阳县,却因为杜甫的缘故,有意保留了这一段唐城墙。世人遂称之为“少陵台”,当地人又因其系南城楼改成,亦称之为“南楼”。而少陵台虽然在明代即因杜甫得名,但少陵台一带直到清代才建起专门祭祀杜甫的建筑。这样的建筑一共有两座:一是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时任滋阳知县,后来担任了兖州知府的赵蕙芽,在少陵台上建了亭子,又立了杜甫画像碑,人称 “南楼杜公亭”。二是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御史沈廷芳(字菽园)在少陵台脚下兴建了南池和少陵书院,并新建了一座杜甫祠,人称“南池杜公祠”。那么,脂批中提到的“子美祠”究竟应该是少陵台上的“南楼杜公亭”,还应该是少陵台脚下的“南池杜公祠”呢?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表。先来看看土默热是怎么说的。


    IP属地:浙江2楼2014-08-25 00:47
    回复
      2025-05-30 05:42:12
      广告
      土默热显然也“考证”过这个“少陵台子美祠”的问题。但他的“考证”功夫显然没做到家——他只提到了赵蕙芽修建“南楼杜公亭”一事,对于沈廷芳修建“南池杜公祠”一事则只字不提,似乎完全不知道后者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土默热想当然地认定脂批中提到的“子美祠”就是赵蕙芽的“南楼杜公亭”。接下来,又发挥想象,认定这个赵香梗就是(从兖州知府职位上卸任以后的)赵蕙芽。并具体猜测说,赵蕙芽是因为愤恨后任知府毁掉他的文化建设成果,才愤而将此事记在其《秋树根偶谭》之中的:
      “此时兖州知府的前任赵蕙芽听到这个消息,又应当是什么态度呢?首先,赵蕙芽对自己主持修建的子美祠,必然一往情深,听到此祠被毁建为后任知府的生祠,必然怒不可遏;其次,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地方官员前后任之间的关系都是微妙的,赵蕙芽得知自己的后任建生祠彰显政绩,其内心也必然如打翻五味瓶,醋意可知。以此种心情记入自己的读书笔记中,似乎不无可能。”(见土默热《赵香梗何许人也》)
      在另一篇文章中,土默热甚至以这个猜测为据,对“新红学”的主要结论发出了如下质问:
      “赵香梗向他‘索书甚迫’等。康熙时期的赵蕙芽,乾隆时骨头渣子都烂了,难道是鬼魂向曹雪芹‘索书’?”(见土默热《论脂砚斋康熙年间评点<石头记>》)
      不错,康熙时期的赵蕙芽,到了乾隆时,确实是“骨头渣子都烂了”。但向曹雪芹、脂砚斋“索书”之人,又怎么可能会是赵蕙芽?首先,“赵香梗=赵蕙芽”,这个公式本身就是土默热一厢情愿地幻想出来的。其次,据脂批,赵香梗只是《秋树根偶谭》的作者,却未必是书的主人。即便赵香梗果系顺、康时期的人,也无妨《秋树根偶谭》的书主向曹雪芹、脂砚斋“索书甚迫”。仅凭此就臆想出“脂砚斋康熙年间评点《石头记》”的无根之谈,岂不滑稽可笑?更何况,笔者以前就多次说过,《红楼梦》中出现“时宪书”三字,就是《红楼梦》成书必然晚于乾隆元年的铁证,足以横扫一切民族主义索隐派的谬论!
      回到刚才所说的问题上。脂批中提到的“子美祠”究竟应该是少陵台上的“南楼杜公亭”,还应该是少陵台脚下的“南池杜公祠”呢?土默热错就错在,把赵蕙芽修建的“南楼杜公亭”给误认作脂批中的“子美祠”。而事实上,脂砚斋所说的“子美祠”指的却应该是沈廷芳于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兴建的“南池杜公祠”!笔者的具体理由如下:
      第一,赵蕙芽的“南楼杜公亭”,尽管也是用来祭祀杜甫的建筑,却只是一个亭子而已。在清代从未没有被称为“祠”。相反,沈廷芳的“南池杜公祠”,却屡屡被清人称为“南池杜文贞公祠”。以下是《清诗别裁集》所载盛锦的《题杜文贞公南池新祠》:
      题杜文贞公南池新祠
      (自注:沈菽园侍御建,肖公像,配以许主簿。)
      浣花游迹寄南池,洗马鸣蝉感昔时。
      遇主名高《三礼赋》,怀人心折《八哀》诗。
      铸同贾岛应呼佛,绣比平原合买丝。
      玉貌仰瞻如旧识,忆曾亲拜草堂祠。
      (自注:丁巳余入蜀,至瀼西,曾拜公祠下。)
      诗注中所言“丁巳”,即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丁巳。盛锦曾于乾隆二年,参拜过成都杜甫草堂祠,如今又拜谒了沈菽园新建的“杜文贞公南池新祠”。足见,沈廷芳的“南池杜公祠”,作为“子美祠”是有着足够资格的。而赵蕙芽的“南楼杜公亭”,显然并不被当地人看作是一个正式的祠堂。


      IP属地:浙江3楼2014-08-25 00:47
      回复
        第二,脂批中说“子美祠为郡守毁为己祠”,又云:“少陵遗像太守欺无力……公然折克作己祠”。可知,兖州知府并不是整个地拆除了子美祠,而是保留了整个建筑结构,只是拆毁其中祭祀杜甫的陈设,抢夺为祭祀自己祖宗的家祠(按,“己祠”即家祠,祭祀本家祖宗的地方,并非土默热理解的官员为自己建生祠)。因此,该“子美祠”尽管被称为“数椽片瓦”,却肯定应该具备相当的规模,才会引起郡守的觊觎。赵蕙芽的“南楼杜公亭”不过是少陵台上的一个亭子而已。如此简陋的建筑,居然会被堂堂知府大人看中,夺为己祠,那不是天大的笑话么?该郡守也不怕辱没自己的祖宗么?而沈廷芳的“南池杜公祠”,规模就不一样了。且看郑燮《御史沈椒园先生,新修南池,建少陵书院、并作杂居侑神,令岁时歌舞以祀》一诗中对“南池杜公祠”的描述:
        御史沈椒园先生,新修南池,建少陵书院、并作杂居侑神,令岁时歌舞以祀
        御史骢马行山东,马蹄到处膏露浓。
        洗排泰岱砺邹峄,吹青汉柏秦皇松。
        少陵南池久寂(氵穴),夕阳参淡荒波红。
        庙之祏之绘而塑,牢之餮之鼎以钟。
        雕镌鳞羽动笋簴,梁桷翚翮相飘冲。
        挥毫蘸墨作碑版,百金一字尤坚工。
        板桥居士读不厌,卧看三日铺秋茸。
        颇闻风时虔祷祀,荡猪割雉陈虾鳙。
        茌梨青桃海獐鹿,杨梅橘柚南柑封。
        以其余闲作杂剧,燕姬越女黄娘踪。
        相随太白著宫锦,潞州别驾调羹饔。
        金元院本久退舍,秦箫汀瑟清鱼龙。
        神灵飘飘侑而喜,苇花之外云之中。
        愿从先生乞是剧,选伶遍谱琳琅宫。
        据《郑板桥年谱》,郑燮作此诗时,正好就是沈廷芳新建成“南池杜公祠”的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据郑燮此诗描绘,新建成的南池杜文贞公祠不仅设有杜甫的纪念碑、画像、塑像(庙之祏之绘而塑),还有钟、鼎等专用祭器,有猪牛、鱼虾、桃李、柑橘、杨梅等牺牲供品(牢之餮之鼎以钟),而且每年还有戏班子专门表演歌舞、杂剧,以娱神(愿从先生乞是剧,选伶遍谱琳琅宫)。很显然,这样一个正规的祠堂,才入得了知府大人的法眼,以至于被这贪吏夺为己祠,以至于激起当地士人的公愤,被人写进《秋树根偶谭》之中!
        说到这里,《秋树根偶谭》成书时间的上下限,也就完全可以确定出来了。既然被郡守“公然折克作己祠”的这个“子美祠”,系由沈廷芳于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所建。那么,该祠被夺作知府家祠的时间势必晚于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换言之,《秋树根偶谭》成书时间的上限即是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下限即是脂批提及的“壬午九月”即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这样一来,赵香梗的生活年代也可以大致确定下来了。很明显,赵香梗是乾隆前期的人,并不是康熙前期的那个赵蕙芽!由此,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也应该是在乾隆时期,而绝非康熙时期。土默热所谓“脂砚斋康熙年间评点《石头记》”,当然只能说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鬼话了。


        IP属地:浙江4楼2014-08-25 00:48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4-08-25 01:03
          回复
            暴笑!“词”不过是“祠”的讹字而已,连这都不懂?


            IP属地:四川9楼2014-09-05 20:18
            收起回复


              IP属地:四川10楼2014-09-08 15:06
              回复
                我本来是在这里问你的,后来我搞好了就把跟贴删了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4-09-12 14:42
                回复
                  2025-05-30 05:36:12
                  广告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4-11-11 07:53
                  回复
                    哼!


                    IP属地:浙江15楼2014-11-23 11:19
                    回复
                      哈!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4-11-28 08:30
                      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14-12-16 17:52
                        回复
                          暴笑!“时宪书”三字已经彻底秒杀一切宣称《红楼梦》创作于康熙年间的谬论了!


                          IP属地:四川20楼2015-02-26 20: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