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为什么要去拉萨>
已经忘记了什么时候想要去拉萨。初中时,想过。高一想过高二想过。对拉萨的渴望
最热烈的时候是高三。那是一段对我而刻骨铭心的时光,每天我只有一件事要做,学
习学习。我可以每天七点到学校读英语背单词晚上十一点半看完最后一张知识结构学
校熄灯再背书回家。我从来不是聪明的孩子,高一高二也玩得太狠,结果就是高三要
比人家付出更多的努力。我可以不回家,我可以下课不休息,我可以所有眼泪都往肚
子里咽,我可以一次一次被数学打击,自嘲一下再站起来。毫无疑问,每天做同一件
事情会腻,会乏味,斗志会在一天天的重复中消磨。高三时躺在床上睡眠不好,每天
夜里都是惊醒入眼的一片黑暗。问自己,在哪里。我是一个渴望出走的人,每当我行
走,坐车,离开长久居住的地方,心里就会升起一种无法言表的愉悦。高三我无法离
开,每天困在家,学校之间。内心有一只沉默的羔羊,每当黎明时总是在呼唤我的离
开。这时候,需要一个目标,无关学习,成为我每天的热情所在。离高考还有三百天
的时候,我决定,高考完我要去拉萨。每天叫我起床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每天早
上睁开眼,不是“高考又接近一天了”而是“太好了,离去拉萨的日子又少了一天。”至少
高考倒数两百天的时间是这样的。
去拉萨,是一个目标。我小时候出车祸,失去了右腿。从此与拐杖为伴。毋宁是不
幸的,我最讨厌的不是骂我,而是用同情怜悯的目光看我。我在大理遇到一个姐姐,
她说“小谢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平等。”是,我从不需要同情,少一只腿并非我愿,
但是无法接受生命中无法改变的事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我以前一直在证明自己,做一
些事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后来发现,我活着其实不需要别人的肯定,我只需要活出
我想要的样子。在很多人眼里,我乐观,自信,热情;但是否真的是这样?当我离开
我固有的环境圈子,爱我的妈妈,关心我的老师,对我很好的同学不再陪伴,我会是
怎样的自己?我在《转山》中看到一句话,触动颇大。
“你以为只要跨跨过这一步,生命将有所不同,当跨过这一步,你或许就不是你,
而是另一个真正可去冒险和犯难的人。”
褪去那些伪装,那些来自内心最深处的自卑,会是怎样的一个谢仁慈?我是否可
以去冒险,去犯难。
希望有人陪伴我上路,在长时间的拉锯中发现,我不能以我自己的喜好来要求别
人,特别是朋友。以往我总是以我觉得好方式对对待别人,却往往忘记别人是否需
要。别人喜欢苹果,如果你塞给他一车梨子,他不会感动,因为他喜欢的只是苹果。在的自以为是与不成熟中,伤害了朋友。一个大哥说,出来旅行是不会那么轻易的改
变一个人的,但是会使一个成长,成熟。对,我来了,当我遇见更多的人,一些心性
会改变。不再幼稚,不再固执,妥协也无可厚非。不是没有人愿意陪我去拉萨,但我
都拒绝。
这条路,是我自己的选择,灵魂只能独行,我也不再需要陪伴。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去
拉萨,徒步,骑行,搭车。我并不孤独。
“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行走,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我们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
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周国平如是说。但我相信,如果真有一个圣地的话,那是拉萨。14年是西藏的
白马年,我会去转山,去祈求我爱的人一生平安。我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不相信命运
与来世,但也会为转山的作用而倾心。我内心一直缺少一种令我笃定的信仰,我妈妈
信佛教,或许在她的影响下我对佛教感兴趣,但佛教身的魅力也不可否认。我不信,
但我会去看佛经。里面有些观点我持相反态度,但更多的也道出了我相信的,我笃定的东西。比中原的大乘小乘,我对藏传佛教的“即身成佛”更加有兴趣。这也是我要
去拉萨的一个原因。碧水姐姐说:“你为什么那么执着形式?搭车去拉萨呢。”我不
是执着于形式,而是在长途的颠簸,迷失,断联中,我能更加的明白自己,当失去很多东西,我才看到最真实的自己。而且,我也一直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边界。其实说到
底,我也不过是在追逐,一个更加强大的自己。宗教于我而言不是必需,宗教和哲学
都追求信仰,但哲学追求信仰,却永远不会在同一个信仰上停留下来。如此而言,我会更喜欢哲学,而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哲学是爱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却关乎
人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我出发。
我对天空有种无尽的向往。很小的时候我的梦想就是“去云上睡一觉。”拉萨,
世界之脊背,离天空最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