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好标题才能有人气,其实帖子内容只是lz自己的i7本本的一些情况。。。
lz的本本是作大死的n550,先上一张自己的拆机图(可到相册放大,我传的是原图)
图片来自:XZiar的百度相册
这是lz本本刚到的第三天,刚换上固态,内存还没加,风扇上还没有灰。。
cpu是i7 4700hq,47w的tdp,看看上面一根细长一根不粗不短的热管,感觉散热很悬。最主要的是出风口在转轴!苹果的那套有什么好学的!
然后再上两张pconline里的完全拆解图
图片来自:XZiar的百度相册
图片来自:XZiar的百度相册
对比一下就能看出cpu是双压,gpu是单压。
lz刚开始也以为cpu面积会更大,应该是一大片金属覆盖的那个。但实际上haswell的核心是长方形的。。。而且显存也是要一起散热的。。。
那么,这个散热良不良心呢?
上测试图。
本人没下什么拷机软件,就拿转码做测试了。平时转码和aepr做视频是lz的爱好,也正因为此lz才执意上了i7.
图片来自:XZiar的百度相册
这是2pass x264变态参数转码第一步,cpu不能满载,因此睿频到3.3ghz(4核状态下倍频应该是x32所以应该最高是3.2ghz才对,不过lz到xtu里调了一下,貌似不满载的时候能3.3ghz)此时cpu tdp为35w左右,可以看到温度是能被压在90度的。这一步时间超过了一分钟,按道理继续下去温度应该差不多稳定了的。
图片来自:XZiar的百度相册
这是第二步,cpu虽然不恒定满载但是tdp到了37w,睿频在3ghz附近稳定(说好的47w tdp估计是包括核显了),风扇和刚才一样全速,温度在90度左右徘徊。
值得一提的是gpu温度不低,68度。看来热管真的会把cpu的热量传给gpu
再看一下整个测试的统计
图片来自:XZiar的百度相册
六七分钟的时间内温度在90度附近。tdp稳定在37w内。
然后是lz的结论时间
笔记本上i7并不是不行,散热虽然有压力但也不至于cpu满载都跑不了。按照cpu天梯图,移动端i5 i7性能差距不小,上i7还是有价值的(虽然一般人用不到)。
注意lz用的机子是坑爹的散热设计,热量倒灌gpu,虽然双风扇双热管但转轴出风,阻力大。
当然还有更坑爹的,华硕下一款i7又恢复了n56的单风扇。。。。(作死
)
gpu满载就不测试了,lz的内存现在占用比较大,不想开看门狗压榨gpu性能了,不过实际经验就是玩看门狗(gpu满载,cpu30%左右)的发热量和cpu满载差不多,gpu温度我记得80左右吧。
lz的本本是作大死的n550,先上一张自己的拆机图(可到相册放大,我传的是原图)

这是lz本本刚到的第三天,刚换上固态,内存还没加,风扇上还没有灰。。
cpu是i7 4700hq,47w的tdp,看看上面一根细长一根不粗不短的热管,感觉散热很悬。最主要的是出风口在转轴!苹果的那套有什么好学的!
然后再上两张pconline里的完全拆解图


对比一下就能看出cpu是双压,gpu是单压。
lz刚开始也以为cpu面积会更大,应该是一大片金属覆盖的那个。但实际上haswell的核心是长方形的。。。而且显存也是要一起散热的。。。
那么,这个散热良不良心呢?
上测试图。
本人没下什么拷机软件,就拿转码做测试了。平时转码和aepr做视频是lz的爱好,也正因为此lz才执意上了i7.

这是2pass x264变态参数转码第一步,cpu不能满载,因此睿频到3.3ghz(4核状态下倍频应该是x32所以应该最高是3.2ghz才对,不过lz到xtu里调了一下,貌似不满载的时候能3.3ghz)此时cpu tdp为35w左右,可以看到温度是能被压在90度的。这一步时间超过了一分钟,按道理继续下去温度应该差不多稳定了的。

这是第二步,cpu虽然不恒定满载但是tdp到了37w,睿频在3ghz附近稳定(说好的47w tdp估计是包括核显了),风扇和刚才一样全速,温度在90度左右徘徊。
值得一提的是gpu温度不低,68度。看来热管真的会把cpu的热量传给gpu
再看一下整个测试的统计

六七分钟的时间内温度在90度附近。tdp稳定在37w内。
然后是lz的结论时间
笔记本上i7并不是不行,散热虽然有压力但也不至于cpu满载都跑不了。按照cpu天梯图,移动端i5 i7性能差距不小,上i7还是有价值的(虽然一般人用不到)。
注意lz用的机子是坑爹的散热设计,热量倒灌gpu,虽然双风扇双热管但转轴出风,阻力大。
当然还有更坑爹的,华硕下一款i7又恢复了n56的单风扇。。。。(作死

gpu满载就不测试了,lz的内存现在占用比较大,不想开看门狗压榨gpu性能了,不过实际经验就是玩看门狗(gpu满载,cpu30%左右)的发热量和cpu满载差不多,gpu温度我记得80左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