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子夜听涛 在微博又发好文章,特转发。
(2013年11月9日,浙江人文大讲堂)
茅老师关于故乡、童年和戏曲体验和控制的一番话。
(2013年11月9日)2014年8月19日 12:42
一、谈故乡.童年:
毕飞宇的故乡在苏北,我的故乡在江南。其实苏北和江南在地域文化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有两个场景特别有共鸣。一是游泳,我是在运河里游泳。我的故乡就在运河边上;二是养蚕。我奶奶是地道的小镇百姓,过着农居式的生活。我们有地,有自己的养蚕房,有织布机。我会织布。我13岁离开故乡,18岁到杭州,我的童年记忆是完整的。龙应台有一本书叫做《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在台湾的小渔村里长大,她很不喜欢那个地方,因为那里贫穷。后来她到德国,生下两个混血孩子,在那里,她突然意识到那个小渔村对她的重要性,那是她生命的“锚”。那个“锚”定住了她的价值观,使得她读完大学走上社会时,面对权利,面对欲望,面对浮躁,有一个非常冷静的、清晰的洞察力,始终保持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我的“锚”,也深深扎根在故乡。它让我知道,质朴和谦卑。因此到了今天,别人问我,你为什么会成功?我就用了两个字“谦卑”,是我的职业才让很多人认识我,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
我的梦中,常常出现一片油菜花。我父亲文革当中挨打了,我那个时候是家里最小,我妈妈怕我说漏嘴,就跟我说任何人问你爸爸在哪里,你就说爸爸到上海看病。如果你告诉他们爸爸在家里,就没有爸爸了。从此我常做一个梦,梦到有人来敲门,我们打开窗户,把门板卸下来,搁在窗户上,把我爸爸运到油菜地里。跑着跑着就像电影,最后哗一下变成一片光明,没有了。我希望有一个空间,可以还原这个记忆,那就是舞台。希望将来在我的戏里,除了纺车,还有一片油菜花。这个要郭导成全我。
(2013年11月9日,浙江人文大讲堂)
茅老师关于故乡、童年和戏曲体验和控制的一番话。
(2013年11月9日)2014年8月19日 12:42
一、谈故乡.童年:
毕飞宇的故乡在苏北,我的故乡在江南。其实苏北和江南在地域文化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有两个场景特别有共鸣。一是游泳,我是在运河里游泳。我的故乡就在运河边上;二是养蚕。我奶奶是地道的小镇百姓,过着农居式的生活。我们有地,有自己的养蚕房,有织布机。我会织布。我13岁离开故乡,18岁到杭州,我的童年记忆是完整的。龙应台有一本书叫做《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在台湾的小渔村里长大,她很不喜欢那个地方,因为那里贫穷。后来她到德国,生下两个混血孩子,在那里,她突然意识到那个小渔村对她的重要性,那是她生命的“锚”。那个“锚”定住了她的价值观,使得她读完大学走上社会时,面对权利,面对欲望,面对浮躁,有一个非常冷静的、清晰的洞察力,始终保持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我的“锚”,也深深扎根在故乡。它让我知道,质朴和谦卑。因此到了今天,别人问我,你为什么会成功?我就用了两个字“谦卑”,是我的职业才让很多人认识我,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
我的梦中,常常出现一片油菜花。我父亲文革当中挨打了,我那个时候是家里最小,我妈妈怕我说漏嘴,就跟我说任何人问你爸爸在哪里,你就说爸爸到上海看病。如果你告诉他们爸爸在家里,就没有爸爸了。从此我常做一个梦,梦到有人来敲门,我们打开窗户,把门板卸下来,搁在窗户上,把我爸爸运到油菜地里。跑着跑着就像电影,最后哗一下变成一片光明,没有了。我希望有一个空间,可以还原这个记忆,那就是舞台。希望将来在我的戏里,除了纺车,还有一片油菜花。这个要郭导成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