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渡吧 关注:3,014,692贴子:31,375,785

【胥渡年华】关于长白山地区历史上的归属问题(转自天涯论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楼主知道这个帖子不会赚经验,但是楼主真的想发它……


1楼2014-08-17 22:26回复
    《长白山文化论丛》论文集 刘厚生
      关于长白山的界定可分为两种,一种为狭义的,一种为广义的。 狭义的是指长白山的主脉——长白山脉。这就是北界位于北纬42°5′;南界位于北纬41°15′;西界位于东经127°15′;东界位于东经129°00′。其范围大致北至我国吉林省安图县的松江镇,西至抚松县,东至朝鲜境内的西头水(江流名),南达盖马高原的甲山、白岩一带。南北长约310公里,东西宽约200公里,总面积近7万平方公里。
    广义的长白山是指以长白山山脉为中心的外延地区,即西起辽河与千山山脉相连;南濒黄海、盖马高原,鸭绿、图们两江从其腹地穿过;北达松嫩平原,松花、嫩江合流并进;东至牡丹江流域和曰本海,完达山为其余脉。总面积超过40万平方公里。
    在几千年前的我国历史典籍中,就已经对长白山有过记载。长白山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志书《山海经》中称作“不咸山”。据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1]。足见,西汉以前,不咸山就遐迩闻名,并与我国东北的古民族肃慎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汉魏时期,长白山又称盖马大山。《后汉书•东夷传》东沃沮条下曰: “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东滨大海”。盖马山为西汉盖马县境之山,与今曰长白山的地域相合。南北朝时期,长白山又称“徒太山”、“从太山”、 “太皇山”;隋唐时代称“太白山”。辽金时,长白山之名称开始被普遍使用,《金史》载:“黑水靺鞨居古肃慎之地,有山曰白山,盖长白山。”同样的记载亦见诸于其他史籍之中。长白山之名称从此延续至今。
    长白山的命名,已有970余年的历史了。长白山称谓的变化和来历,反映了中国各民族的祖先对长白山的认识,以及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它的领属关系。
    站在海拔五千多公尺的长白山巅,俯视苍茫的林海、莽莽的大地和蜿蜒曲折的松花江,浩浩荡荡,滚滚向北流去,对这块神奇的大地和它的历史怀有无限的向往。


    2楼2014-08-17 22:27
    回复
      2025-07-27 02:31: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前排~\(≥▽≤)/~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8-17 22:28
      收起回复
        以上三处古人类遗址属于旧石器早、中期的文化遗存,目前还没有新的发现,而旧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在长白山地区可谓是星罗棋布了。
        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境内的长白山地区,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也非常丰富。
          “榆树人”。1951年至1957年,在吉林省榆树县周家油坊附近的松花江和拉林河之间的黄土台地上,发现了古人类头骨、胫骨化石和许多动物化石及石器、骨器,距今约7至4万年。
        “安图人”。1974年,在古林省安图县明月沟石门山村附近的布尔哈通河畔,发现了一批动物化石,同时出土了一枚古人类牙齿,其年代距今3至2万年左右。
        “哈尔滨人”。1982年,在哈尔滨市西郊25公里处的闫家岗砖厂,发现了丰富的动物化石和9件打制石器,同时出土了一块人类头骨化石残片。经测试距今2万年左右。
        从出土的文物表明,“庙后山人”生活的能力还很低下,他们使用的石器多为石片,以刮削器和砍砸器为主,他们以天然洞穴为家,集体猎取野兽,用火烧烤而食。他们已经有了人类社会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即血缘家族。在各个血缘家族内,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只有同辈男女之间才允许发生婚姻关系。这些古人类已经完全摆脱了“原始群”的形态,进入了氏族社会。
        “金牛山人”、“鸽子洞人”属于早期智人阶段,他们制作的石器要比“庙后山人”有较大的进步。他们还学会了人工取火,增强了他们与自然斗争的能力。在社会结构上,他们已经由血缘家族公社发展到原始公社母系氏族萌芽时期,在婚姻上由族外婚取代族内同辈间的群婚制。
        “榆树人”、“安图人”、“哈尔滨人”等,均属于晚期智人阶段,他们的体质与智能已经接近现代人了。他们使用的劳动工具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他们的生活领域进一步扩大了。这个时期母系氏族社会得到了确立和发展,由几个女儿氏族组成胞族,由几个氏族和胞族组成部落,部落内部各氏族彼此通婚,实行部落内婚制和氏族外婚制相结合的婚姻制度。
          


        5楼2014-08-17 22:28
        回复
            大约在1万年左右,东北古人类进入到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古人类从旧石器晚期的智人阶段进入到新石器初期的新人时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已经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了。在东北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的不同,新石器时代原始居民的分布和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东南部和沿海地区发展快一点,另外就是属于长白山地区的辽河流域是一个氏族社会发达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类型,是新乐下层文化和红山文化。
            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吉林、长春地区的文化遗存是突出的代表。这里的文化遗存与新乐下层文化、红山文化有相似之处,然而其经济生活是原始农业与渔猎相结合。
          长白山地区东部的牡丹江流域,以位于宁安县镜泊湖东岸的莺歌岭下层文化为典型。这个地区的文化年代较晚,他们从事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兼事渔猎。
          不同的原始文化和生活万式,反映不同时期和不同族群的分布状况,这就为以后东北历史上几大族系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6楼2014-08-17 22:29
          回复
             二、夏商时期长白山诸部族的发展
            据考古发现证明,大约在六七千年左右东北的古人类进入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
            大约在4000年左右,东北地区的古人类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公元前21世纪,东北地区与中原内地同步跨入了青铜时代。中原地区的夏、商、周是这一时期最强大的部族,在夏商周的外围还有许多族体,春秋战国时,人们把他们统称为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由于杂居、通婚以及文化的交融,夏商周与戎、狄、蛮、夷的许多部落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
            东夷是先秦时期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环渤海弯而居住的一个种族群体。到了战国时期,燕占领了辽西以及辽东的地区,并灭了东夷诸部。东夷诸部以后逐渐融入燕人和秦人之中。与东夷毗邻的东北西部地区,包括长白山地区当时居住着许多部族,以后逐渐形成了三大族系。这就是东胡族系、濊貊族系、肃慎族系。东胡族系分布于长白山地区的辽河流域;濊貊族系分布于长白山地区的松花江嫩江流域;肃慎族系分布于长白山地区的牡丹江流域。
            早在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一些势力强大的部族,已经把东北地区作为他的活动范围了。传说中的唐尧时代,曾派羲仲作为管理东方各部族的首领,东北已和中原地区建立了某些经济和文化的联系。


            7楼2014-08-17 22:30
            回复
              太长了。。。如果分段的话,可能会看
              嗨,这里天空
                   做个朋友好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8-17 22:30
              收起回复
                  传说大禹把全国分成“九州”,其中“九州”的“冀州”,包括了今辽宁省西部地区,“青州”,包括了今辽宁南部地区。后来又有12州之说,无论是“九州”还是“十二州”,州的管辖范围,包括了今天东北地区的一部分。这种划分说明当时已经把包括东北在内的中国广大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就为以后商周时期正式划分行政区域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王朝。夏代把居住在东方的各个氏族统称为“夷”,夷有九种,其中有一部分生活在东北地区。夏朝向他们发号施令,相传夷人不堪忍受他们的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太康失德,夷人始畔”。说明夏王朝已经开始统治这个地区,但还没有建立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
                举报 回复楼主:padawa 时间:2008-01-25 23:48:14  把东北地区正式纳人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之内,是从商朝开始的。
                商朝是殷人建立的,殷人是东夷的一支,据考古发现,殷人起源于辽河流域。殷人不断向南扩张势力,不断向南迁移,同时进一步接受夏文化的影响,至商汤时,殷人进入夏的故地并取而代之,建立了商王朝。
                商王朝建立,标志着殷人与夏族的融合,他们成为华夏族的主体。当时,在东北的西南部,还遗留许多殷人的近亲部落,商王在那里建立了许多封国。见于文献记载的主要有孤竹、令支、箕等。同时,加强对东北东部地区一些部落的联系,据历史记载:“成汤卒受天命,……海之外肃慎、北发、渠搜、氏、羌来服”[2]。肃慎、北发均生活于今天的长白山地区。


                9楼2014-08-17 22:30
                回复
                  2025-07-27 02:25: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国历史上的郡县制,应始于春秋晚期,正式确定于战国时代。东北地区的郡县制,要晚于中原地区。
                  春秋时代,郡多设于边地,县多设于内地。东北地区郡县的设置,是从战国燕开始的。据《史记•匈奴传》记载:“……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4]这段记载很清楚地表明,燕国设郡完全出于军事目的。为了抗御东胡,加强对地方的行政管理,有利于燕国的集中统治。
                  燕国设五郡,其中辽东郡的管辖范围,西起辽河流域,东至朝鲜半岛北部,这正是长白山地区。郡治首府在襄平(今辽阳市旧城区),下辖十八个县。郡的长官是郡守,为军事长官,一般由武官充任。
                  燕国所设辽东郡的东界,至“满潘汗”,其地在沛水即今鸭绿江以东的大定江流域。这表明辽东郡的管辖范围已经到达了鸭绿江以东的地区。当然,燕国只能说是东北地区郡县制的初创时期。秦国继承燕国的地方行政建制即郡县两级制,并在这个基础之上把战国初创的郡县两级制定型化了。
                  秦统一全国以后,把郡县制度推广到全国,全国先后共设四十六个郡。东北地区仍保留燕国的行政建置,保留了右北平、辽西郡和辽东郡,仍达到朝鲜半岛北部,据历史记载:“秦既并天下,东绝沛水并灭朝鲜”。沛水即浿水(今朝鲜半岛之清川江)。由此可知朝鲜半岛北部,也就是长白山地区,隶属于秦国是不成问题的。


                  11楼2014-08-17 22:31
                  回复
                    秦时郡之下确已置县,辽西、辽东两郡拥有县二十九个。郡设郡守,以治民;郡尉领兵;郡监即御史负责监督官吏和百姓。县之长为县令;县下有乡,乡有三老;乡下有亭,亭有亭长,这是一套既完备又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对巩固中央政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秦朝推行全国统一的法令、文字、度量衡、车轨、历法等等,这些法令和措施同样在东北地区加以实行。据历史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地东至海及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5]


                    12楼2014-08-17 22:32
                    回复
                      燕秦时期东北的南部是发达地区,这里居住的是燕人。东部地区和北部地区比较落后,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大体上西部草原地区为东胡人的居地,松嫩平原以及松花江南至辽河上游为秽人居住的地区,鸭绿江上游地区为貊人居住的地区,东北部白山黑水之间,居住的是肃慎人。笼统地讲,这些民族居处在今天的长白山地区。这些民族中,秽人比较先进,其中有一部分已经会用铁器从事农耕生产。其他民族比较落后,多数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阶段,他们从事渔猎生产,使用的是石器工具。


                      13楼2014-08-17 22:33
                      回复
                        自从度娘出了回复带八张图加经验,几乎每张帖子都有类似这种回复:
                        发图也会涨经验呦
                        这是真的吗
                        不会是度娘骗我玩的吧
                        度娘你要是骗我就太没节操了吧
                        坑爹啊这是
                        还好事前试了下插图片真的好多经验啊
                        拿到经验的一刹那,各种喜大普奔呀
                        大家都来试试哦
                        ———— ✎﹏๓₯㎕ด้้้้้็็็็็้้้้้็็็็็้้้้้้้้็็็็็้้้
                        每段青春都会苍老、
                              但我希望记忆里的你一直都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8-17 22:33
                        收起回复
                          汉朝建立以后,为了加强对东北的统治,在秦朝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加强。首先是郡县制得到了巩固发展,西汉王朝在东北地区先后设置了辽东、辽西、右北平、沧海、乐浪、玄菟、真番、临屯等八郡,借以管理东北地区的广大的少数民族和一部分汉人。
                          西汉时期东北的少数民族很多,有的逐渐形成了民族共同体,有的还处在部族阶段或部落阶段,发展不平衡。其中在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民族共同体,如乌桓、鲜卑、夫余、高句丽等等,还有一些尚未形成民族的分散的部族,如秽貊、真番以及肃慎的各个部族。
                            


                          15楼2014-08-17 22:33
                          回复
                            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8-17 22:33
                            收起回复
                              2025-07-27 02:19: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在以后的三百多年间,高句丽王国的疆域向西扩展到了辽河,向北推进到的松花江流域,向南伸展到朝鲜半岛汉江以北,将原来汉代所设辽东郡、玄菟、乐浪等郡辖区和带方郡的北部纳入版图。由于高句丽不断向外扩张,造成与中央王朝的矛盾越来越深,从东汉到曹魏时期,高句丽不断进攻玄菟郡和辽东郡,汉、魏则出动玄菟郡、辽东郡乃至幽州的兵力予以打击,其结果高句丽王遣使朝贡,“求属玄菟”,始终为隶属于中央王朝的东北少数民族地方政权。
                              由于高句丽势力的曰益强大,待到南北朝末期便从以前在中原王朝地方政权县辖和郡辖下的王国发展为与中原割据王朝并立的少数民族地方割据王朝。甚至在泉盖苏文掌权时期实际上已经成为割据辽海地区的分立王朝。隋朝统一中国以及唐朝,当然不能容忍高句丽将渤海地区从中原王朝管辖下分离出去,必定要坚定地经略本属中原王朝管辖的辽海地区,因而从隋文帝、隋炀帝到唐太宗、唐高宗多次进行征讨高句丽的统一战争,终于消灭了高句丽分立政权,将辽海地区收归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公元581年,北周权臣杨坚建立隋朝,589年实现了南北统一大业。隋朝建国后,东北地区各民族纷纷归附隋朝,以平原王为首的高句丽族,首先遣使入隋朝贡,接受隋文帝对他的册封,同中原政权保持隶属关系。


                              17楼2014-08-17 22: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