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文化论丛》论文集 刘厚生
关于长白山的界定可分为两种,一种为狭义的,一种为广义的。 狭义的是指长白山的主脉——长白山脉。这就是北界位于北纬42°5′;南界位于北纬41°15′;西界位于东经127°15′;东界位于东经129°00′。其范围大致北至我国吉林省安图县的松江镇,西至抚松县,东至朝鲜境内的西头水(江流名),南达盖马高原的甲山、白岩一带。南北长约310公里,东西宽约200公里,总面积近7万平方公里。
广义的长白山是指以长白山山脉为中心的外延地区,即西起辽河与千山山脉相连;南濒黄海、盖马高原,鸭绿、图们两江从其腹地穿过;北达松嫩平原,松花、嫩江合流并进;东至牡丹江流域和曰本海,完达山为其余脉。总面积超过40万平方公里。
在几千年前的我国历史典籍中,就已经对长白山有过记载。长白山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志书《山海经》中称作“不咸山”。据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1]。足见,西汉以前,不咸山就遐迩闻名,并与我国东北的古民族肃慎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汉魏时期,长白山又称盖马大山。《后汉书•东夷传》东沃沮条下曰: “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东滨大海”。盖马山为西汉盖马县境之山,与今曰长白山的地域相合。南北朝时期,长白山又称“徒太山”、“从太山”、 “太皇山”;隋唐时代称“太白山”。辽金时,长白山之名称开始被普遍使用,《金史》载:“黑水靺鞨居古肃慎之地,有山曰白山,盖长白山。”同样的记载亦见诸于其他史籍之中。长白山之名称从此延续至今。
长白山的命名,已有970余年的历史了。长白山称谓的变化和来历,反映了中国各民族的祖先对长白山的认识,以及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它的领属关系。
站在海拔五千多公尺的长白山巅,俯视苍茫的林海、莽莽的大地和蜿蜒曲折的松花江,浩浩荡荡,滚滚向北流去,对这块神奇的大地和它的历史怀有无限的向往。
关于长白山的界定可分为两种,一种为狭义的,一种为广义的。 狭义的是指长白山的主脉——长白山脉。这就是北界位于北纬42°5′;南界位于北纬41°15′;西界位于东经127°15′;东界位于东经129°00′。其范围大致北至我国吉林省安图县的松江镇,西至抚松县,东至朝鲜境内的西头水(江流名),南达盖马高原的甲山、白岩一带。南北长约310公里,东西宽约200公里,总面积近7万平方公里。
广义的长白山是指以长白山山脉为中心的外延地区,即西起辽河与千山山脉相连;南濒黄海、盖马高原,鸭绿、图们两江从其腹地穿过;北达松嫩平原,松花、嫩江合流并进;东至牡丹江流域和曰本海,完达山为其余脉。总面积超过40万平方公里。
在几千年前的我国历史典籍中,就已经对长白山有过记载。长白山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志书《山海经》中称作“不咸山”。据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1]。足见,西汉以前,不咸山就遐迩闻名,并与我国东北的古民族肃慎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汉魏时期,长白山又称盖马大山。《后汉书•东夷传》东沃沮条下曰: “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东滨大海”。盖马山为西汉盖马县境之山,与今曰长白山的地域相合。南北朝时期,长白山又称“徒太山”、“从太山”、 “太皇山”;隋唐时代称“太白山”。辽金时,长白山之名称开始被普遍使用,《金史》载:“黑水靺鞨居古肃慎之地,有山曰白山,盖长白山。”同样的记载亦见诸于其他史籍之中。长白山之名称从此延续至今。
长白山的命名,已有970余年的历史了。长白山称谓的变化和来历,反映了中国各民族的祖先对长白山的认识,以及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它的领属关系。
站在海拔五千多公尺的长白山巅,俯视苍茫的林海、莽莽的大地和蜿蜒曲折的松花江,浩浩荡荡,滚滚向北流去,对这块神奇的大地和它的历史怀有无限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