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戏曲吧 关注:3,592贴子:104,716
  • 18回复贴,共1

京剧界的观念前所未有的倒退——张关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言:
北京京剧院老生演员杜镇杰今年一口气拿出24台传统老戏的全年演出计划,力求通过加工、打磨进而使剧目有所提升,可见他寻求突破的魄力与决心。
但是,在排练过程中,有的地方,他想进行一点改动,前辈不同意,最后,只好偃旗息鼓。
骨子老戏经年流传,眼下能不能迎合观众删减场次?加快节奏?演员可否依个人特点有所创新?前辈大师是高峰还是路障?
张关正的文章(根据他近日在北京京剧院召开“寻梦·承泽与艺术品质提高”座谈会上发言整理而成)提出了一些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希望能引起朋友们的关心。


1楼2014-08-17 16:59回复
    京剧界的观念前所未有的倒退——张关正
    京剧艺术受到政府如此之高的重视,过去历史上没有,除非八个样板戏的时代,但那是政治的需要。京剧市场低迷,我们要从自身多找原因,我们应该有点理想,全靠政府贴钱不是个事儿,贴钱解决不了让观众心甘情愿来看戏。


    2楼2014-08-17 17:00
    回复
      谈到艺术质量提高,什么是艺术质量?怎么提高?我认为,说一千道一万,一是演员,二是观众,中间的桥梁是剧目。演员是根本,要有好的队伍,包括演、奏、舞美,全套班底。
      关于艺术质量我就谈一点。“寻梦·承泽”这24场戏,如何打磨得更精,成为具有杜镇杰个人风格的保留剧目,根本还是观念问题。我说句不该说的话,社会在前进,可我们戏曲这个小天地在“文革”之后在倒退,戏曲界人的观念在倒退!


      3楼2014-08-17 17:02
      回复
        一线中青年演员有很多苦衷,到这个年龄了,上边还有一批“婆婆”,要看脸色行事,还不能发挥自己独立创作的个性,不能随心所欲。我说的不是胡来,我相信杜镇杰不会胡来,他要珍惜“杜镇杰”仨字,他只想把自己的戏演得更好,但是他很怕比他年纪还大、威望还大的人否定,怕有些观众说“原来不这样”。


        5楼2014-08-17 17:04
        回复
          举个不恰当的比喻,“文革”后,破除了“两个凡是”,但是在京剧界,“两个凡是”更严重了:凡是大师有的都不能乱动;凡是大师没有的不许乱添。大师添的都对,你,就没对的时候!“先生说了”,就不能改。
          所以我也觉得挺可悲的,不是他不愿意做新的尝试,是到时候真挨骂,舆论真压人呢。


          6楼2014-08-17 17:06
          回复
            我认为,对戏迷,既要尊重,也别全听,戏迷里边保守势力极严重,推波助澜。有的人并不真懂,你到剧团里来过过日子,靠演戏挣钱吃吃饭就知道该怎么着了。我觉得,要尊重一线艺术家们和观众见面的真实感受,这是剧目质量的检验标准。艺术质量不是听某个权威、某个先生说,要分析他说的有没有道理,要看这个戏演出效果怎么样,如果不破除固有观念,就不会出四大名旦,不会出四大须生,也不会出后来的厉慧良。


            7楼2014-08-17 17:07
            收起回复
              远的我没接触过,厉先生我接触了,《钟馗嫁妹》是厉先生的代表作,现在谁都按他的演,可当初60年代他演这个戏是挨了大骂的。北昆的钟馗历来上场就是八面威倒缨盔,要突出的是钟馗除妖斩祟将军的身份。厉先生喜欢这个戏,从吴道子的画看到钟馗的形象太美了,喜欢,他追着尚长春到上海连看三场,回来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出了从头场就是一身红的形象。他有合理的解释:虽然钟馗是除妖斩祟将军,但根本上他是个文人,是个进士,满腹经纶,只不过性格刚烈。今天嫁妹妹,不是官方行为,是完成家庭的夙愿,像过节一样,完全可以以这样的形象出现,但当时有人反对。


              8楼2014-08-17 17:10
              回复
                由于他艺术上的出色创造,现在凡是演《钟馗嫁妹》,就连北昆这老根儿也跟着这么走,如果厉慧良听了这骂,缩回来了,就没有今天的厉派。厉先生对《长坂坡》的改动当时也遭到了一些非议:杨小楼是这样的吗?那是不是就只能杨小楼一个样啊?现在演的梅先生的戏,都跟他一样吗?为什么就不能有发展呢?


                9楼2014-08-17 17:10
                收起回复
                  现在北京京剧院“寻梦·承泽”对传统戏进行调整,各个院团虽然没那么说,但很多一线的人都有这个想法,抗不过这个大气候,只能小打小闹,要不然活不下去。所以“寻梦·承泽”要想把传统戏搞得更好,使有些传统戏能保留下来,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演出效果——观众欢迎不欢迎。专家的意见都是经验之谈,非常宝贵,认真消化,而不要停留在先生怎么说必须怎么做,我尊重你,不代表盲从;允许我说个“不”字,不代表我跟你抗。


                  10楼2014-08-17 17:12
                  回复
                    我希望杜镇杰到了这个年龄胆子大点儿,别怕挨骂,要想成大家,就要在骂声中成长,只要你不胡来,错了明儿改回去不就得了,演出效果今天不好明天再来嘛,今天扎靠演得不舒服,明天不扎了。认识到就大胆去做,有些事,不问,没事;问了,不听,不合适,听了,又不符合今天的实际。所以,有时候巧妙地问,不要问得太仔细。艺术上尊重前辈,就是用我们的脑子去完成前辈没有完成的事业,用他的思想去完成他的事业,学大师的艺术,先学大师的观念。


                    11楼2014-08-17 17:13
                    回复
                      我们今天没有抗日战争,也不用蓄须明志了,是要学大师对待艺术的执著,不怕挨骂的精神,四大名旦、四大须生都是在骂声中成长的,包括马连良先生,挨骂少不了。
                      当然我说话还是不腰疼,因为我不在一线,我是感觉观念有倒退,深感有必要“拨乱反正”。市场、观众是第一位的,让观众喜欢、看好了、过瘾了,准,而不在乎某某某曾经是不是这样,他不是这样我就这样了,怎么着吧?我觉得就是要学前辈的精神,当年的这个精神不过时的。


                      12楼2014-08-17 17:14
                      回复
                        原文载《北京青年报》2014.08.15,B16版。前言有较大改动。


                        13楼2014-08-17 17:17
                        回复
                          前一阶段,看一个关于裴艳玲的节目。裴艳玲说,“唱《夜奔》,谁也唱不过我。我唱的里面揉进了京剧和梆子腔,更加高亢激越。”
                          我看过一本关于侯少奎的书,谈到演《夜奔》,他父亲演的最好。文革后,裴艳玲曾向侯少奎学习夜奔。侯少奎说,裴艳玲演出的《夜奔》,有改动。


                          14楼2014-08-17 17: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