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发现中子.中子发现后,很快建立了原子核的质子--中子模型.但是,是什么原因使质子中子能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人们并不清楚.只能猜测:除了静电力之外,应该还有其它的相互作用力.
与此同时,早期的加速器建成.人们开始用粒子轰击原子核,测量核光谱(都在γ射线区域).实验发现要把原子核打散成一个一个质子,中子,需要能量.例如把He(由两个质子,两个中子组成)分散成两个质子,两个中子最少要提供28MeV的能量,反过来如果
............2p+2n=He+Q
则能放出Q=28MeV.即这2p,2n结合成氦核,并且氦核处于基态时放出了28MeV的能量.这个能量称为He原子核的结合能.
对每一种原子核都测量出它的结合能,得到下面结果
1)把质子,中子统称为核子
2)假设原来的原子核含有A个核子,现设法把它变成(A+1)个核子,实验发现:平均结合能是8MeV.
3)上述结果是个平均数,对轻核小于8MeV,但没有规律,对中等重量的核(A在100到200左右)核子平均结合能最大,能达到8.9MeV;对重核平均结合能下降能降到7.9甚至7.8MeV
4)为什么?当时说不清楚.只知道这是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