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
②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
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②答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福也可)
11.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2分,手法一种1分),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1分),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1分)
②通过叠字的使用(1分),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1分)。(意对即可)
12.①照应前文(1分),表现泰山之雾浓密(1分);递进句式的运用(1分),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2分)。
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2分)。
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3分,这点有两个层次,可以酌情给分)(意对即可。以上几个得分点只是建议,可根据自己备课组需要,做任意调整,oh,yeah!)
13.A(酬:实现)(3分)
14. C(A项“以”都是介词“把”,B项“因”都是介词“通过”,C项前一个“之”为代词他们,后一“之”为取独,D项 “而”都是转折关系连词,但)(3分)
15.B(应为范仲淹的次子、三子、幼子)(3分)
16.(1)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了”、“识”各1分)
(2)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达到)太平的心愿(意图),所以写了万言书来送给宰
相。(“致”“意”“遗”各1分)
17.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4分)
18.(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徒慕君之高义也
(2)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温州中学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B 2.D 3.D4.A5.C6.B7.D8.B9.D10.C16.C17.B18.A(26分)
11.(1)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做读书人表率(榜样)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来送他上路。(4分)
(2)死了就死了。可是处境危险艰难,层叠交错地出现,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4分)
12.父亲常年在外不归、亲人不团圆,“我”感到孤寂;母亲在苦苦思念父亲中逐渐老去,我同情母亲又为她哀伤。因此有“凄凄凉凉”的感觉。(4分)
13.勤劳,善良,隐忍,谨慎,迷信。(4分)
14.①通过对父亲不在家里的空荡冷清的环境描写和“我”冷冷清清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母女俩盼望父亲归来而不得的孤寂和痛苦。②“空空荡荡”“冷冷清清”叠词的运用,加浓了环境和情感的氛围。(5分)
15.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②具体形象地表现母亲的思想性格;③象征母亲的生命就是一本书。(4分)
19. (1)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他的使命。(4分)
(2)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想活活地挟持你,一定要你同我们订下条约回报太子啊。(4分)
20.开头营造了一个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2分)
21.“赧”指炉火映红了工人的脸庞。嘹亮的劳动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作者通过对冶炼工人脸色和歌声的描写,表现出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勤劳朴质的品质和热情豪爽的情怀。(4分)
22.(5分)
(1)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朱自清《荷塘月色》)
(2)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4)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5)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全部打开时匕首现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就拿匕首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非常惊骇,耸身站起来,挣断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又怕又急,剑插得紧,不能立即拔出。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想不到,完全失去了常态。按照秦国的法律,站在大殿上陪侍君主的大臣们,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手执兵器的宫廷侍卫,都排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主的命令不能上殿。当时秦王正处在危急之中,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都惊慌失措,不知道怎样来杀荆轲,仅仅用空手来搏击荆轲。这时,秦王的随从医生夏无且将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正绕着柱子逃跑,惊慌失措,不知怎么办好。他的左右侍臣提醒说:“大王把剑背在背上!大王把剑背在背上!”于是秦王拔剑刺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伤残倒地,就举起他的匕首投过去刺秦王,没有刺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刺荆轲,荆轲受了八次伤。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靠着柱子大笑,像簸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着说:“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想活活地挟持你,一定要你同我们订下条约回报太子啊!”秦王的左右侍臣上前,斩了荆轲。
②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
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②答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福也可)
11.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2分,手法一种1分),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1分),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1分)
②通过叠字的使用(1分),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1分)。(意对即可)
12.①照应前文(1分),表现泰山之雾浓密(1分);递进句式的运用(1分),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2分)。
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2分)。
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3分,这点有两个层次,可以酌情给分)(意对即可。以上几个得分点只是建议,可根据自己备课组需要,做任意调整,oh,yeah!)
13.A(酬:实现)(3分)
14. C(A项“以”都是介词“把”,B项“因”都是介词“通过”,C项前一个“之”为代词他们,后一“之”为取独,D项 “而”都是转折关系连词,但)(3分)
15.B(应为范仲淹的次子、三子、幼子)(3分)
16.(1)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了”、“识”各1分)
(2)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达到)太平的心愿(意图),所以写了万言书来送给宰
相。(“致”“意”“遗”各1分)
17.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4分)
18.(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徒慕君之高义也
(2)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温州中学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B 2.D 3.D4.A5.C6.B7.D8.B9.D10.C16.C17.B18.A(26分)
11.(1)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做读书人表率(榜样)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来送他上路。(4分)
(2)死了就死了。可是处境危险艰难,层叠交错地出现,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4分)
12.父亲常年在外不归、亲人不团圆,“我”感到孤寂;母亲在苦苦思念父亲中逐渐老去,我同情母亲又为她哀伤。因此有“凄凄凉凉”的感觉。(4分)
13.勤劳,善良,隐忍,谨慎,迷信。(4分)
14.①通过对父亲不在家里的空荡冷清的环境描写和“我”冷冷清清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母女俩盼望父亲归来而不得的孤寂和痛苦。②“空空荡荡”“冷冷清清”叠词的运用,加浓了环境和情感的氛围。(5分)
15.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②具体形象地表现母亲的思想性格;③象征母亲的生命就是一本书。(4分)
19. (1)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他的使命。(4分)
(2)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想活活地挟持你,一定要你同我们订下条约回报太子啊。(4分)
20.开头营造了一个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2分)
21.“赧”指炉火映红了工人的脸庞。嘹亮的劳动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作者通过对冶炼工人脸色和歌声的描写,表现出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勤劳朴质的品质和热情豪爽的情怀。(4分)
22.(5分)
(1)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朱自清《荷塘月色》)
(2)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4)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5)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全部打开时匕首现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就拿匕首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非常惊骇,耸身站起来,挣断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又怕又急,剑插得紧,不能立即拔出。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想不到,完全失去了常态。按照秦国的法律,站在大殿上陪侍君主的大臣们,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手执兵器的宫廷侍卫,都排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主的命令不能上殿。当时秦王正处在危急之中,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都惊慌失措,不知道怎样来杀荆轲,仅仅用空手来搏击荆轲。这时,秦王的随从医生夏无且将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正绕着柱子逃跑,惊慌失措,不知怎么办好。他的左右侍臣提醒说:“大王把剑背在背上!大王把剑背在背上!”于是秦王拔剑刺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伤残倒地,就举起他的匕首投过去刺秦王,没有刺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刺荆轲,荆轲受了八次伤。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靠着柱子大笑,像簸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着说:“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想活活地挟持你,一定要你同我们订下条约回报太子啊!”秦王的左右侍臣上前,斩了荆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