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然心理吧 关注:2贴子:16
  • 2回复贴,共1

嗨,欢迎来到本吧,您可以在此畅所欲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亲爱的各位吧友:欢迎来到心然心理


1楼2014-08-12 16:45回复
    热点丨你,抑郁吗?来做抑郁自评量表!
    ▎摘自人民日报
    当地时间8月11日,美国著名笑星罗宾·威廉姆斯在加州的寓所中突然去世,警方初步判断威廉姆斯系自杀。威廉姆斯有着令人欣羡的成功人生,他何以抑郁至此,并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保守估计,全世界共有3.5亿名抑郁症患者。抑郁症在全世界的发病率约为11%,严重的患者中有15%会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2/3的患者曾有过自杀的念头,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的人数估计高达100万。
    现今社会,因为不断的发展,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抑郁症的困扰,尤其白领上班族。很多人不清楚什么是抑郁症。
    他们活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年代,却饱受同一种病的折磨——抑郁症。
    亚里士多德,跳海身亡。
    梵高,开枪自杀。
    张国荣,跳楼自杀。
    川端康成,含煤气管过世。
    韩国女星金秀珍,在家自杀……
    有一部日本电影曾这样描述抑郁症:它是一场心灵的感冒,而每个人都有可能患上感冒。我们无从得知,每天擦肩而过的陌生人里,有多少正遭受着心灵的折磨,甚至正谋划着一场残忍的自杀。
    恐怖的现状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自杀率统计中,亚洲地区自杀率最高的是韩国。
    2012年韩国自杀总人数达到14160人,占死亡人数的28.1%,比2002年上升了10.2%。韩国2010年的一份社会调查显示,每10名韩国中学生中就有6名患有抑郁症或是曾有过自杀的念头。女学生患抑郁症的比例(44.3%)比男学生(34%)高。
    韩国艺人接二连三的自杀消息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从2005年起,9年间已有30多位韩国艺人自杀身亡,其中不乏像崔真实这样的韩剧天后。就在自杀前的几小时,崔真实还面带微笑地拍摄了一组平面广告,丝毫看不出抑郁症的阴霾,但几个小时之后,曾经的如花笑靥已枯萎冰冷。崔真实自杀后不久,其弟弟也因抑郁症而走向了死亡,令世人唏嘘不已。
    与此同时,英国成了欧洲抑郁症发病率最高的国家。2012年,欧洲抑郁症协会发起了一项调查,共有来自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共7000名成年在职者接受了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10人中就有2人患有抑郁症。英国登上榜首,抑郁症比率高达26%;
    那个将欢笑带给全世界的英国喜剧演员憨豆先生,居然也曾深受抑郁症的煎熬。舞台上他挤眉弄眼,憨傻搞笑,但现实生活中,憨豆先生却阴沉严肃,压力重重。
    抑郁的病毒源
    抑郁症像是夏天的乌云,不知不觉间就占领了整片天空,然后越堆越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为什么有人会患上这一场心灵的感冒?
    曾有记者追踪调查了一些患有抑郁症的日本女孩。这些女孩中,有很大一部分童年曾遭受过性侵犯,还有一些在童年饱受家庭暴力的折磨,那些疼痛深深地扎进她们的记忆中。
    除了个人经历之外,社会环境也是造成抑郁的重要原因之一。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过大等都是抑郁症的诱导因素。由于职场抑郁症患者的激增,日本情绪障碍症协会已把抑郁症称作“全国性疾病”。
    在德国,职场抑郁症也相当普遍。同事之间关系紧张,尔虞我诈,加重了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此外,高强度的工作以及害怕失业的焦虑心情也让很多德国人喘不过气。
    据德国社会学家研究,10%的自杀事件是由于工作岗位上的心理恐怖现象造成的,因“心理病”而提早退休的人数陡然上升。工作压力带来的焦虑就算是体育行业也不例外。
    2009年,德国足坛曾经发生一幕令人震惊的事情,德国前国门恩克卧轨自杀。德国媒体评论说,抑郁症与同性恋一样,是德国足球的两大问题。
    漫漫治疗之路
    尽管抑郁症患者短期内很难痊愈,但如果坚持治疗,抑郁症患者的天空也可以回归蔚蓝。治疗抑郁症,需要时间和耐心,以及更多的理解。
    法国的一些企业不惜重金来消除职员的压力感,预防抑郁症的出现。每天中午12点或者傍晚,工程师和秘书手提运动包走出办公室做“健身操”:通过身体的放松达到精神的放松。
    在美国,抑郁症的治疗更加全面完善。首先,病人可以在网上进行心理测试,自我了解之后,患者可以进一步地接受心理咨询。美国的心理咨询非常便捷,电话黄页上就有很多项服务,比如“心理健康”、“自杀预防”等等,热线电话可以帮助患者快速找准治疗方法。在美国,看心理医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心理学家弗里德里希·费拉赫博士曾指出:“每一片刻都有将近800万美国人迫切需要专家帮助他们解除抑郁之苦,但不幸的是这些人中有一大半尚未意识到自己患上了抑郁症,原因在于他们常把抑郁混同于普通的心情不快。”
    抑郁焦虑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抑郁症患者达3000万人,仅有10%的人接受正规治疗,以致出现不少悲剧。一场心灵的感冒如果不加以治疗,有可能会演变成吞噬生命的病毒。
    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教授表示:抑郁焦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患者长期处于这样的一种状态中无法自拔,而又讳疾忌医。其实,患有抑郁焦虑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俗话说,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许多人一生中多少都会有这样的阶段,关键在于采取何种态度应对,战胜抑郁焦虑其实是一场与自己的“心理”的对决,需要积极勇敢地面对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4-08-12 22:37
    回复
      【第295期】周国平:心灵也是一种现实
      2014-07-25 周国平 CPPA幸福中国
      责编导语:德国畅销书作家威廉·施密德在《幸福》一书中对幸福的理解有三个层次:运气、快乐、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知名学者周国平教授认为现代人缺乏幸福的主要原因是价值观出了问题,人生要寻找和建立意义,否则将会陷入对幸福追逐的焦虑中。今天给大家分享周国平教授在《幸福》一书出版时与作者的对话内容。
      威廉·施密德的《幸福》一书在中国出版是很有价值的。因为人人都想要幸福,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我们做的所有其他事情都是为了得到它。这个话说了等于没有说。人人都想要幸福,没有人不想要幸福。但是到底幸福是什么?没有人能说清楚,其实很难说清楚。施密德这本书非常简明扼要,而且很清晰地把幸福这个问题谈得很清楚。我是很佩服的。
      我想说,一个人的生活,丰富才好。丰富,肯定就不是完美的那种。完美是很简单的,但是丰富的话,一定是不完美的。
      什么是幸福?就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价值,最珍贵的价值你得到了,人身上最重要的东西你实现了那就是幸福。人身上就两样东西最重要,一个是生命,一个是灵魂。生命应该是单纯的,现在太复杂了。人的生活应该自然,这是幸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灵魂,当然应该丰富、高贵等等,这是精神上的追求。
      平民的幸福
      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很多人为了生存背井离乡,成了城市里生活在贫困线之下的,为生存而挣扎的人。跟他们谈幸福我觉得真的是太奢侈了,是很不恰当的话题。首先要让他们能够,基本像一个人一样的生活,这是最主要的问题。但是,生存问题已经解决了,也生活得不幸福。我甚至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孩子的幸福
      没有一个父母不愿意自己孩子幸福,但现在中国很多父母,尤其是年轻有小孩的父母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实际上幸福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方面是自己不能支配的,我们称之为命运、运气。这方面你不要想,因为你自己的运气你也无法支配。我们应该考虑的是我们能支配的那部分。你对你孩子的幸福能支配什么?我觉得就是我所说的价值观的问题。现在恰恰问题出在这里,从这个角度来说,你要让你的孩子幸福,应该让他现在就幸福。很多家长认为他是爱孩子,实际上他是和教育体制一起迫害孩子,来剥夺他们幸福的童年。没有幸福的童年,绝对不会有幸福的一生。你要让孩子有自己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的能力,这是比你给他一些物质的东西,或者你让他上名校重要得多,能让他面对生活,自己创造幸福,承受苦难。如果他没有承受痛苦的能力,他以后肯定不幸。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你不要光让孩子在应试的路上使劲的拼命。
      伴侣的幸福
      我写过一段话:人生的道路上最好是有一个伴侣,其次好的是没有伴侣,最糟糕的是有一个坏的伴侣。这是我给剩女的建议,如果没有好的伴侣,你就把剩女进行到底。我看到有的剩女嫁给很糟糕的男人,我真为他们心疼,难受。
      工作的幸福
      对于幸福,我觉得要有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一点特别重要,很多人说他不喜欢现在的工作,那你就选一个你喜欢的吧。他选什么?他就选一个挣钱最多的。并不是他真正喜欢的,不是真正从内心喜欢的。我说你真正喜欢的,不挣钱也要做。实际上我自己的经验就是这样,其实我很长时间,我做的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我工作是不喜欢的,但我有我的喜欢,我是一直在坚持做的,那个东西不能养活我,一点利益都没有。但如果有真兴趣,这是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那你才活得有意思。
      中国人的幸福感水平低,应该说有两个原因,信仰缺失是一个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在个人选择上,你到底人生中看重什么,追求什么?你是有自主权的。不一定要受这个环境的影响。另外一个问题是不可控因素。你去追求幸福,但你对你的行为结果完全无法控制,有很多你完全无法支配的、强制性的因素会加入进来。这是幸福缺失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心灵也是一种现实。我们往往容易把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看作是现实,精神生活不是现实。实际上人的生活中,最重要的,给人幸福感最大的就是一种心灵生活。你欣赏艺术作品也好、你读书也好,你得到的愉悦,本身就构成你生活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并不是虚的,它也是实的。并不是物质的东西,并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的东西才是实的。如果你这么看你就不会这么矛盾,而且你不会要求精神生活让它有一种外在的表现。真的没有必要。
      作者简介:周国平,上海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哲学家、作家,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著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散文集《守望的距离》、纪实作品《同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以及《人生哲思录》等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4-08-12 22: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