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了空虚了,开始从微博往人人上搬小段子。
CP是北清北,无差,不能接受耽美的童鞋请默默点X……
其实想写成文的,不过实在是没这个心力了,放一些小段子吧。
如果写文的话,我想我会给北大起名为“博雅”,给清华起名为“同方”。博雅塔,同方部,其实都是很符合两校风格的名字呀~
=================================================
【人设】说到北大的风骨,我觉得“博雅”二字最合适了。北大应该是激烈如烈火,却儒雅如春风的性格。他博学、善辩、略腹黑,因才气而自负,时而沉稳却不失灵动,时而绢狂却不添骄躁。他的外表是温热的,甚至表现出激进,骨子里是思索一切的冷静和追寻真理的执着,是冰与火的融合。
【人设】一般来说,清华比北大沉稳些、务实些,他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就会一言不发地去做,他信奉行胜于言,不是不善辩,而是觉得与其浪费时间说还不如直接行动。他不如北大爱思考,但他有着同样的追寻真理的执着。他最让人佩服的是绝对的理性和缜密,他不乏才华,但他会淡定地收敛他的光芒。
【人设】虽然清华很沉静,却对一些东西有着相当可怕的执着,比如国家和信仰,他就是那种为了祖国奋不顾身的人,一旦国家需要他立刻会燃烧起来,比北大更富有行动力。他永远目标明确并且坚定地向前走,而北大则更愿意去追问目标的意义。在这点上,他们的精神分岔了。
============================================================
【1919年】那时清华站在长街尽头,看着一身月白长衫的北大当风立于台阶之上,用坚定沉稳的声音发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在此一举”的呼喊,就暗暗下定决心,总有一天,要和他并肩站在一起。
【1938年】清华曾问北大,为什么要把西南联大的管理权全部交给自己,他记得北大眯起眼笑着问自己:“烽火延烧,存亡之际,最需要什么?”“军事与工业。”北大拍了拍他的肩膀:“这些你擅长,我不擅长啊。小鬼,你长大了,这应是你的责任。”“那你……”“放心,我与你一同担当。”
【1940年】那一天空袭警报第三次响过之后,清华猛然想起北大还在操场上,也不顾弹片横飞就往操场冲过去,只见一片废墟之中,北大伏在地上一动不动,月白的长衫上满是灰尘,清华颤抖着跑过去,却见那人坐起来,怀中是一摞整齐的书。那人在满目尘土之中对自己微笑着,说道:“还好,书没有坏。”
【1942年】刚写完一篇社会学论文的北大走出办公室,来到对面简陋的实验室门口,清华还在忙碌。他站在门外微笑着看着清华认真记录数据的样子,看了一会儿,静静地回到了办公室打开了灯。他想这样那个小鬼一抬头就能看见办公室的灯光了吧。对于他们,这只是无数个不眠之夜中最寻常的一夜。
【1945年】学校唯一的喇叭里传来播音员激动的声音,头一次,清华连手里没记完的实验数据都不顾了,冲到对面办公室里,看见北大像以往一样端坐在桌前,案上的草纸却已被钢笔划破了。他从背后紧紧拥住了那个人,听那个人用颤抖的声音说着:“胜利了……我们回北平去,我们回家去。”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北大为了清华的文理法三院与政治主任据理力争,他本来就博学而善辩,几番慷慨陈词下来,政治主任被他驳得说不出话。然而在一旁一直沉默着的清华却拉住了北大的手,一字一句地对他说:“为国家建设,我义不容辞。”
【1952年】北大眼睁睁地看着倔强的清华把文理法三院的资料一点一点搬过来,止不住的心疼——他知道撤销文理法三院对清华来说是怎样伤筋动骨的打击,但偏偏接手三院的正是他自己。他说不出话来,只能在清华转身离去的时候握住他的手,道一声:“各自珍重。”
【1952年】清华留给北大的书信并不长,北大翻来覆去地看,并未看出丝毫痛惜或留恋之意,清华只言辞恳切地对自己说,或许从今而后走上不同的道路,却都是为国家、为民族略尽绵薄。北大想,清华终究是长大了,不再是仰望着他的小鬼了。所幸,如今他仍是一抬头就能看见对面的清华园,那个人的家。
【百年】半个世纪过去了,北大和清华都相继年岁过百。见证过彼此的年少轻狂、峥嵘岁月,如今他们早已习惯了隔着一条长街,以一种微妙的姿态并肩站在一起。他们是最亲密的挚友,亦是旗鼓相当的对手。他们曾为政见、为学术不断争吵,也曾一起走过那场只留满目疮痍的浩劫。北大一直记着清华为两弹一星日夜钻研形销骨立的样子,清华也一直没有忘记北大为了实现民主和科学在冷夜寒风中奔走呼号的情景。好在,再艰难也一起走过来了,两人都不曾忘记肩挑背扛的是国家的未来,都不曾在这百余年的纷扰中忘记本心和初衷。
如今,清华终于一百岁了。明着,北大以他一贯的犀利批评着清华百岁庆典的盛大场面。暗地里,他却由衷为他的小鬼感到高兴。百岁那天,清华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只淡然一眼,便让北大明白了他所有的心意。
——第一个百年有幸与你共度,那么第二个、第三个,乃至往后的所有岁月,也都这样在一起吧。
CP是北清北,无差,不能接受耽美的童鞋请默默点X……
其实想写成文的,不过实在是没这个心力了,放一些小段子吧。
如果写文的话,我想我会给北大起名为“博雅”,给清华起名为“同方”。博雅塔,同方部,其实都是很符合两校风格的名字呀~
=================================================
【人设】说到北大的风骨,我觉得“博雅”二字最合适了。北大应该是激烈如烈火,却儒雅如春风的性格。他博学、善辩、略腹黑,因才气而自负,时而沉稳却不失灵动,时而绢狂却不添骄躁。他的外表是温热的,甚至表现出激进,骨子里是思索一切的冷静和追寻真理的执着,是冰与火的融合。
【人设】一般来说,清华比北大沉稳些、务实些,他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就会一言不发地去做,他信奉行胜于言,不是不善辩,而是觉得与其浪费时间说还不如直接行动。他不如北大爱思考,但他有着同样的追寻真理的执着。他最让人佩服的是绝对的理性和缜密,他不乏才华,但他会淡定地收敛他的光芒。
【人设】虽然清华很沉静,却对一些东西有着相当可怕的执着,比如国家和信仰,他就是那种为了祖国奋不顾身的人,一旦国家需要他立刻会燃烧起来,比北大更富有行动力。他永远目标明确并且坚定地向前走,而北大则更愿意去追问目标的意义。在这点上,他们的精神分岔了。
============================================================
【1919年】那时清华站在长街尽头,看着一身月白长衫的北大当风立于台阶之上,用坚定沉稳的声音发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在此一举”的呼喊,就暗暗下定决心,总有一天,要和他并肩站在一起。
【1938年】清华曾问北大,为什么要把西南联大的管理权全部交给自己,他记得北大眯起眼笑着问自己:“烽火延烧,存亡之际,最需要什么?”“军事与工业。”北大拍了拍他的肩膀:“这些你擅长,我不擅长啊。小鬼,你长大了,这应是你的责任。”“那你……”“放心,我与你一同担当。”
【1940年】那一天空袭警报第三次响过之后,清华猛然想起北大还在操场上,也不顾弹片横飞就往操场冲过去,只见一片废墟之中,北大伏在地上一动不动,月白的长衫上满是灰尘,清华颤抖着跑过去,却见那人坐起来,怀中是一摞整齐的书。那人在满目尘土之中对自己微笑着,说道:“还好,书没有坏。”
【1942年】刚写完一篇社会学论文的北大走出办公室,来到对面简陋的实验室门口,清华还在忙碌。他站在门外微笑着看着清华认真记录数据的样子,看了一会儿,静静地回到了办公室打开了灯。他想这样那个小鬼一抬头就能看见办公室的灯光了吧。对于他们,这只是无数个不眠之夜中最寻常的一夜。
【1945年】学校唯一的喇叭里传来播音员激动的声音,头一次,清华连手里没记完的实验数据都不顾了,冲到对面办公室里,看见北大像以往一样端坐在桌前,案上的草纸却已被钢笔划破了。他从背后紧紧拥住了那个人,听那个人用颤抖的声音说着:“胜利了……我们回北平去,我们回家去。”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北大为了清华的文理法三院与政治主任据理力争,他本来就博学而善辩,几番慷慨陈词下来,政治主任被他驳得说不出话。然而在一旁一直沉默着的清华却拉住了北大的手,一字一句地对他说:“为国家建设,我义不容辞。”
【1952年】北大眼睁睁地看着倔强的清华把文理法三院的资料一点一点搬过来,止不住的心疼——他知道撤销文理法三院对清华来说是怎样伤筋动骨的打击,但偏偏接手三院的正是他自己。他说不出话来,只能在清华转身离去的时候握住他的手,道一声:“各自珍重。”
【1952年】清华留给北大的书信并不长,北大翻来覆去地看,并未看出丝毫痛惜或留恋之意,清华只言辞恳切地对自己说,或许从今而后走上不同的道路,却都是为国家、为民族略尽绵薄。北大想,清华终究是长大了,不再是仰望着他的小鬼了。所幸,如今他仍是一抬头就能看见对面的清华园,那个人的家。
【百年】半个世纪过去了,北大和清华都相继年岁过百。见证过彼此的年少轻狂、峥嵘岁月,如今他们早已习惯了隔着一条长街,以一种微妙的姿态并肩站在一起。他们是最亲密的挚友,亦是旗鼓相当的对手。他们曾为政见、为学术不断争吵,也曾一起走过那场只留满目疮痍的浩劫。北大一直记着清华为两弹一星日夜钻研形销骨立的样子,清华也一直没有忘记北大为了实现民主和科学在冷夜寒风中奔走呼号的情景。好在,再艰难也一起走过来了,两人都不曾忘记肩挑背扛的是国家的未来,都不曾在这百余年的纷扰中忘记本心和初衷。
如今,清华终于一百岁了。明着,北大以他一贯的犀利批评着清华百岁庆典的盛大场面。暗地里,他却由衷为他的小鬼感到高兴。百岁那天,清华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只淡然一眼,便让北大明白了他所有的心意。
——第一个百年有幸与你共度,那么第二个、第三个,乃至往后的所有岁月,也都这样在一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