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第一个发现孤屿之美并引之入诗的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
谢灵运,这位谢家子弟降生时,王谢风流已渐渐消歇,乌衣巷的燕子已找不到旧时巢了。东晋亡后,刘裕建宋朝,将谢灵运世袭的爵位从公爵降为侯爵。宋永初三年422,刘裕死,少帝即位,恃才傲物的谢灵运被权臣徐羡之、傅亮排挤出京,任永嘉郡太守。这年,谢灵运三十八岁,正是如日中天的年龄,却不得不离开政治中心,到当时尚是偏远之地的永嘉温州任地方官,谢灵运的心情无疑是苦闷的。好在温州山川秀丽,使一颗受伤的心灵很快得到了安顿。在一年的时间里,诗人几乎踏遍了瓯江南北的山山水水,写下了一批歌颂大自然的杰作。由此,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宗——山水诗,在温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温州写下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一直彪炳于中国古典诗史,传诵于代代读者之口。
谢灵运是永初三年秋到的温州,翌年景平元年,423夏作《登江中孤屿》: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其时谢灵运已经把瓯江南面的许多地方都走过了,游踪远及安固、横阳今瑞安、平阳一带,也去过江北的一些地方楠溪江中上游至青田一带,而离郡城最近的江心孤屿却是第一次登临。推究起来,盖因那时的江心屿还是一座人踪罕及的荒岛,江岸滩涂芦苇丛生,无固定舟楫往返。谢灵运是一位富于探险精神的诗人,他抱着“怀新”一心想发现新的景观,“寻异”寻找奇异的景致的目的,买舟登览孤屿。遥想当年谢公,一舟如苇,横绝激流,定是费了好些周折,所以诗中有“道转迥”绕了不少弯路、“景不延”光阴不肯为我延长一些的感叹。在如此激情澎湃的探寻中,他才格外深刻地领略到大自然的壮美,而有了“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千古绝唱。
《太平寰宇记》载:“孤屿,在州南引者按:疑为州北之误四里,永嘉江中渚,长三百丈,阔七十步……”本是弹丸之岛,在谢灵运的笔下竟变得如此气象万千。孤屿处大江之中,四面烟波浩淼,北岸青山绵亘。孤屿之所以成为胜地,除这种环境的衬托外,也还须仰仗诗人灵笔的点化。江山如有待,应该为孤屿感到庆幸,一开始就遭逢了这么一位大诗人。
时隔三百年,另一位山水诗人巨擘孟浩然也登上了孤屿。那是大唐开元二十年,公元七三二年的岁暮,孟浩然专程来温州属县乐成(乐清探访老朋友张子容时贬官乐成尉,两人携手共游江心屿。孟浩然在《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诗中写道:“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可见孟浩然还在孤屿题了诗,可惜题的什么诗没有留传下来,要不,凭孟浩然的才情,或能为孤屿增加一曲美丽的吟唱,而和谢灵运的杰作构成双璧。
孟浩然和张子容登临孤屿的时候,孤屿想已没有谢灵运那时荒凉。或许,人们已在那里建起了一座亭阁——谢公亭。据说,未曾身临温州的李白和杜甫在诗中提到过那座亭子:“水续万古流,亭空千秋月”李白,“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杜甫。
一鸟引来百鸟鸣。在谢灵运以后,到过江心屿的文人学士不知有多少,流传至今的咏孤屿的诗词就有五百多首。而唱得最美的还是谢灵运